首頁>專題>科技中國 使命擔當>政策導讀
十八個部門發文 只為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
5月29日,記者從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等十八部門已于近日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做好這道“加法題”作出系統部署。
“它充分體現了各方面對科學教育的高度重視。”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負責人表示,科學教育涉及校內校外、課內課外,通過建立教育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的科學教育工作機制,將形成“大科學教育”格局,全面系統推動科學教育落地見效。
做實學校科學教育 拓寬校外教育資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已得到全面加強。不過,面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目標要求,我國科學教育還存在基礎總體薄弱、區域發展不均衡、科學教育資源尚未有效整合、師資力量薄弱、實踐教學實施程度較低、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和培養機制仍需突破等問題和不足,亟待加強和改進。
《意見》指出,在校內教育上,得在“實”字上下功夫,改進學校教學與服務。中小學校的科學教育質量對培養學生科學素質至關重要。《意見》聚焦改進學校教學與服務,實施“校內科學教育提質計劃”重點項目,建立工作臺賬,開展排查指導。特別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從源頭上加強高素質專業化科學類課程教師供給。在專業培養、師資培訓、崗位編制、評價機制等多個環節加強中小學科學類課程教師、實驗員等隊伍的建設。
在校外科學教育資源上,則在“寬”字上做文章,用好社會大課堂。《意見》著重從三個方面發力:一是全面動員相關單位,加強場館、基地、營地、園區、生產線等資源的建設與開放,為校外教育提供物質基礎。二是強化供需雙方對接,實現校外科學教育與學校的“雙向奔赴”。三是加大對科學教育資源的宣傳推介力度,讓科學教育資源獲取方式家喻戶曉,相關資源唾手可得,讓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成為社會風尚。
重在培養“科學精神” 要增效不增負
上述負責人還表示,做好科學教育,需要在“同”字上找突破,做好相關改革銜接。
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與相關工作同向同行,有機銜接。具體來說,要與規范校外培訓工作協同。引導科技類非學科培訓機構,既要傳授知識,又要立德樹人,培養學生科學精神。要與科技類競賽同向。引導孩子們不僅要參加競賽,還要培育“獻身科學”精神,不斷增強家國情懷。要與“中學生英才計劃”“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高校科學營”等各類英才計劃統籌。不能借科學和創新之名“一窩蜂”上項目,要共同服務于學生成長。而且,還要與中高考改革同頻。要完善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加強實驗考查,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總之,既要統籌增效,又不能增負。
科學教育資源廣泛分布在各個部門、領域、行業,為避免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在現有科學教育資源和工作機制基礎上,還要做好科學教育社會課堂陣地集群構建。《意見》指出,將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探索智能化管理,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科學教育”專題建設,搭建中小學科學教育研討交流平臺,以“線上”與“線下”相融合的方式,集成全國各類科學教育資源。
做好中小學科學教育,不是“一陣風”“一場雨”。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負責人強調,要力爭用3到5年時間使中小學科學教育取得大的突破性進展。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