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科技中國 使命擔當>聚焦
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3年5月30日9時31分,搭載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10分鐘后,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飛船入軌后,將按照預定程序與空間站組合體進行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將與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進行在軌輪換。在空間站工作生活期間,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將進行出艙活動,開展空間科學實(試)驗、完成艙內外設備安裝、調試、維護維修等各項任務。
此次任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是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29次發射任務,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475次飛行。
目前,空間站組合體已進入交會對接軌道,工作狀態良好,滿足與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交會對接和航天員進駐條件。
“生命之舟”新征程
作為航天員實現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神舟系列載人飛船是我國對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為嚴苛的航天器。隨著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進入常態化運營,神舟載人飛船也迎來了新批次密集的組批生產和發射任務。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作為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發射的首個載人飛船,承擔著“一次驗證、組批投產”的使命,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
為滿足空間站任務需求,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在確保可靠性、安全性的前提下,以最短時間、最高標準完成了上百項器件更改和可靠性提升等驗證工作,通過國家重大工程全力支持北斗定位系統,進一步增強自主健康管理功能,不斷提高飛船上自主健康管理水平,并從分系統級、單機級、部組件級3個層次建立了數據包絡分析機制,全力推進產品數據互聯信息化、線纜總裝布局數字化、關鍵參數檢測智能化,全面實現了神舟飛船在“空間站時代”的再升級,為神舟踏上新征程打下了堅實基礎。
作為航天員往返天地的交通工具,神舟飛船的舒適性也至關重要。從神舟四號飛船開始,團隊就對人機界面進行詳細設計并不斷完善。經過不斷磨合和悉心付出,神舟飛船目前的狀態已經可以滿足航天員各項任務要求以及舒適性要求。在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上,設計人員將飛船儀表的數據顯示化繁為簡,從使用者角度出發進行設計,為航天員執行任務提供更加清晰、直觀、舒適的顯示界面。
組批投產將“小炒”變“套餐”
自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開始,載人航天任務實施“滾動待命”策略,在前一發載人飛船發射時,后一發載人飛船在發射場待命。
與“滾動待命”同步進行的,是型號產品的滾動批產。隨著載人航天任務的密集開展,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及建造階段發射的神舟十二號至神舟十五號的4艘載人飛船即開啟了第一批次的組批研制模式。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則是第二批次6艘飛船的首發船,在充分繼承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技術方案基礎上,通過一次驗證、組批投產的模式,建立產品基線、工藝基線,同時將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貫穿于產品研制生產中,推動載人航天產品研制模式轉型。
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控制所承擔著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對接機構分系統及推進分系統控制單機的研制工作。“組批投產模式讓生產、測試過程更為標準化、規范化,更有利于人員掌握產品狀態、保證產品質量,同時提高了物資采購集中度,便于供應鏈的管控和備貨周期的把控。”八院控制所載人航天型號技術負責人王有波介紹,“這就類似于將‘小炒’標準化為‘套餐’,通過對‘菜譜’的標準化制定與‘食材’的統一化采購,再到‘制作流程’的規范化,在保質保量的前提下,提升‘上菜’速度。”
“神箭”優化腳步不停歇
執行神舟十六號飛船發射任務的,是有著“神箭”美譽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這是我國現役唯一一型載人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率達100%。
“高可靠、高安全”是載人火箭始終不變的追求,研制團隊從未停下優化改進的腳步。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二F火箭副總設計師劉烽介紹,此次發射的長二F遙16火箭,相比遙15火箭,共有20項技術狀態變化。研制團隊重點圍繞冗余度提升和工藝改進,持續提升火箭的可靠性,同時繼續推進箭上多個電氣系統元器件國產化工作,不斷提升產品自主可控水平。
研制團隊還以數字化、信息化手段賦能火箭,為數據判讀引入“智”變。依靠遠程測發支持系統的持續建設,實現了長二F火箭測試數據前后方實時互通,后方設計人員能夠更加便捷、全面地了解火箭相關數據,開展實時監測判讀與數據分析,并同步在大屏上可視化展示。不僅如此,后方強大的數據自動判讀與分析工具以及完善的專家團隊,將更好地保證數據判讀的覆蓋性和可靠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從空間站建造任務開始,長二F火箭開啟了常態化快節奏發射。特別是自執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起,長二F火箭采取“發射1發、備份1發”以及“滾動備份”的發射模式。每一次發射,研制團隊都要完成約1.7發火箭的準備工作。
(文中圖片由張曉寧拍攝)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