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2年度全國政協委員優秀履職獎>履職風采
踏遍青山人未老
——訪2022年度全國政協委員優秀履職獎獲獎者陳萌山
陳萌山: 全國政協委員、提案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現任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業技術經濟學會會長
“采訪啊,但我現在在地方調研,不在北京。”接到記者的采訪邀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陳萌山,為難中帶著一絲歉意。
其實,“不在北京”四個字早在記者的意料之中。這個跟“三農”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農業工作者”,青年時代從華中農學院農學專業畢業,一頭扎進“農”口就再也沒有離開。離開農村來到北京,但又似乎從未離開過。幾十年的“三農”生涯,在農村基層搞調查研究,幾乎是陳萌山工作的常態。作為全國政協農業界委員,他更是無法停下履職盡責的腳步,用陳萌山的話說,我的每一個意見建議,都是用腳、用心在基層“走”出來的,農村基層是我的情感之基、思想之源、發聲之要。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2018年9月,吉林秋糧豐收在即。
一天傍晚,一行人趕在夜色降臨前,匆匆來到前郭縣綠和源米業,這是陳萌山帶領調研團隊走訪完農戶后當天的最后一個調研點。
“在與工廠負責人交流過程中,我們了解到一個重要信息,該廠西南地區的一個客戶月需求量從兩三年前的300噸增加到現在600噸,全年供應量達到7000-8000噸。”陳萌山回憶,這個數字立即引起了團隊的注意。
第二天,調研組又找到當地另一家巨大米業,發現他們近兩年也在西南片區不斷與新客戶建立合作關系,發貨量年均增長50%。再加上調研組同時了解到的另一個信息:七家子村華信合作社60%的優質大米銷往云貴川地區,銷售絕對量一直在增加,當年更是供不應求,元旦前就全部銷完。調研組得出初步結論:云貴川是我國傳統的產銷平衡區,外調糧食量激增意味著產銷平衡已被打破。
結論是否成立,還需要繼續驗證。
次年,陳萌山帶著團隊又趕赴云貴。在六盤水市水城區米籮鎮海拔3000米的鹽井山上,一位正在獼猴桃園打工的農民告訴他們,“我家五畝糧田被流轉種果樹了,現在米籮鎮不產米,一日三餐口糧靠集市購買。”“集市上的大米都來自3000公里以外的黑龍江,從家里到集市翻山越嶺要走3個小時。”
前后兩年的調研,呈現了農民千里運糧、百里賣糧的畫面。“表面看似乎沒有什么不妥,但其中可能出現的不利氣候、突發災害的影響是難以預料的,手中的飯碗不知將面臨多大的風險。”陳萌山解釋說。
心中一驚的調研組返程后,當即寫就《糧食“不愁吃”的保障機制存在明顯短板》送相關部門,指出產銷平衡區正不可逆轉滑向銷區,糧食安全保障機制亟待強化。報告得到國務院領導和部門負責同志的高度重視,其中提出的具體建議也得到了采納,有力促進了糧食安全區域保障能力的提升。
這個片段,是多年來陳萌山調研建言過程中的一個普通縮影,也從一個側面顯現了反復的、長期的、持續的調查研究在“三農”工作中的極端重要性。
談及對調查研究的初印象,陳萌山提到的是“三農”研究的前輩杜潤生。杜老是推動農村改革開放的靈魂人物,是上世紀80年代農村改革系列文件研究起草的主要組織者,備受全國稱道的五個“一號文件”就是在他領導下,經過扎實的基層調研形成的。
令陳萌山印象深刻的是,當時杜老為了起草這五個“一號文件”,去了全國25個省、240個縣調研,并明確指出“不做農村實地調查研究的課題,就不要委托”。
“回到當下的時代背景,從事‘三農’研究,我們面對的是2.3億農戶,9億農民,9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69萬多個鄉村,面廣量大,錯綜復雜,從哪兒入手,如何深入?”陳萌山自問自答,必須從點上突破,由點到面,由局部到全局,這個“點”的選定和解剖的過程就是調查研究的過程。
從另一個角度,我國幅員遼闊,跨越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5個溫度帶,各地農業生產特點鮮明,發展水平差別很大,呈現也不同。在陳萌山看來,開展“三農”研究,一定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秉承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宗旨,才能使我們的研究能準確地反映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的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不了解“三農”也就不了解中國,不了解“三農”情況,就難以開展“三農”工作。這是陳萌山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在深厚的工作積淀中積累了諸多經驗,也會把這些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人。
“原來工作的時候,只要有年輕人下鄉蹲點,我都會先跟他談談心。”至于都說點什么,陳萌山告訴記者,主要還是讓他們要把自己投身到農業生產的全過程,投身到農村工作的全過程,潛心觀測感受“兩個循環”。
何為“兩個循環”?陳萌山娓娓道來,耐心地給記者“上了一課”。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農業在二十四節氣里是怎樣運行的?每一個節氣有什么樣的農事?是農業的什么機遇?“春耕”意味著什么?“雙搶”是什么?“秋收”從什么時候開始?“春雨貴如油”怎么理解?陳萌山用一連串的問題串起了一個個農業領域的重要概念,在他看來,農時節氣的故事把農業生產的自然規律講得十分透徹,這第一個需要去感受的循環,就是農業生產季節的循環。
再一個就是農村工作的循環。要了解黨和國家的政策從中央到省、到縣、到鄉村是怎樣傳達的,這些文件怎么運行的,涉及哪些部門、哪些環節,如何推進落地實施,又如何進行監督評價反饋?也就是要了解農村工作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里的運行規則。“比如,春耕的時候,有什么政策要實施,夏汛到來,政府和農民要提前做什么,什么對秋收影響最大,基層黨組織換屆,又要做哪些準備工作等等。這些循環會讓你建立起‘三農’的天地人和基本概念,當你回到書桌前、發言席上,才能胸懷天下、心領神會、受益終身。”陳萌山時而反問、時而回答的敘述中有一種沉靜的力量,那是扎扎實實、腳踏實地的力量,因為他就是這樣在櫛風沐雨的鄉村一路走來的。
陳萌山在基層調研現場
在廣袤的鄉村,億萬農民的實踐和創造常常在不經意間感動和啟迪著陳萌山,因為中國的農民始終是走在政策制定和理論研究乃至社會發展前面的一個群體,而我們就是要深入實踐、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農民中間,去調查、去研究,總結他們的實踐經驗和創新做法,上升到規律性認識,上升到國家政策,再用于指導實踐。
深入鄉土中國,了解鄉土中國,守護鄉土中國,無論是農業工作者,還是全國政協委員,陳萌山都是這樣的踐行者。
事非經過不知難 成如容易卻艱辛
2018年3月,陳萌山多了一重身份,這位全國政協委員“不在北京”的時候更多了。
“從2018年起,我每年都會帶領研究團隊到縣鄉村開展調查研究工作,其中的一個調研重點就是糧食問題。”據陳萌山介紹,在這五年間,研究團隊前往黑吉遼魯冀豫皖贛等主產區、云貴陜甘等平衡區和閩粵蘇等主銷區,累計調研10余次,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研究中國糧食問題,形成了系統的糧食發展典型案例、基礎材料和研究報告。
為什么把糧食問題當作調研的“牛鼻子”?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念茲在茲,反復強調糧食問題,作出重大決策和部署。黨中央提出的“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為端穩中國飯碗制定更為明確的目標。同時,進一步提出“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這是在新糧食安全觀指導下,綜合考慮國內資源環境條件、糧食供求格局和國際貿易環境變化,對新發展階段下堅持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重要部署。緊緊抓住“國之大者”盡職盡責是政協委員的責任擔當。
因此,為了深入全面科學地分析研判中國的糧食問題,陳萌山在這五年里就這個重要問題進行了一次長時間、全景式的調查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主產區、產銷平衡區和主銷區要共同承擔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于是調研組不同于以往研究大多側重對單一區域調研,對主產區、平衡區、主銷區實行“三區”同期調研,增強對糧食問題的統籌考慮、聯動把握。
除了地域上的把握,還有時令上的考慮。調研組每年以糧食播收季為參照節點,開展春耕、夏糧、秋收三次應時應季的專題調研——春耕調研聚焦糧食面積、農資等要素投入價格;夏糧調研聚焦小麥收獲和市場運行;秋糧調研聚焦全年糧食收獲和玉米稻谷市場運行。
“下鄉調研是一個體力活,也是一個腦力活。一方面要勤于跑路,不停地問,不停地看,要把想了解的問題問明白,堅持多走一步,看問題就會更豐富、更深入。”這些都是陳萌山“走”出來的切身體會,另一方面要勤于動筆,勤于動腦,一邊提問,一邊做筆記,晚上再把當天的訪談整理出來,把相應的思考心得記錄下來,因為同一個問題,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農戶反映可能不一樣。隨著調查深入推進,還要反復思考最初的想法、前面的想法是否可行?有沒有新的辦法?能不能進一步調整完善?陳萌山在調研中反復不斷地“逼”自己。
就這樣,調研組采取不聽匯報、不要求領導陪同、不提供匯報材料的“三不”調研法,堅持白天調查“問聽看”,晚上例會“思悟論”,行車途中“整梳納”,充分消化吸收來自基層和實踐的第一手材料,通過進一步詢問溝通形成一個個完整鮮活的典型案例。
回顧這五年,僅就糧食問題,陳萌山帶領的調研組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訪談座談,與600多位來自一線的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建立了直接的聯系,在12個省的90多個村,每年調查1000多種糧農戶的生產微觀數據,一點一點建立起涉糧主體和種糧農戶數據庫,與統計資料中的數據互為補充。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在連續多年深入糧食大縣調研的基礎上,每年陳萌山都從調研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問題出發,通過提案、發言、社情民意、專題報告、座談交流等渠道,提出諸多涉及國計民生的意見建議。
有一次,陳萌山走訪調研發現,很多主產區糧食加工企業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他們普遍希望國家出臺扶持政策,將企業用電由“工業用電計價”調整為“農業用電計價”。一旦調整,每斤糧食加工成本可降低1分錢。
別小看這“1分錢”,陳萌山估算,這一調整可以幫助企業增加10%的利潤。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用電政策引導,可有效推動糧食內循環,提高產業收益,繁榮產地經濟。
于是,陳萌山根據調研情況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期間提交了一件《關于將產地糧食加工企業用電調整為農用電計價的提案》受到了相關主管部門的重視。同樣也是在這次兩會上,陳萌山還代表農業界別做大會口頭發言,從一個小切口,即“建設高水平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提出當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引發共鳴、激發認同、促進決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三農”研究的任何成果,都需要通過基層的驗證,聽取農民群眾的反映,了解農民群眾感受,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地調整完善。
可以說,通過與農民零距離、面對面的交流,陳萌山對“三農”工作理解更加深入,感情更加深厚,體會也更加深刻。“只有深入基層一線,體會真實的感受,感悟實踐的真諦,才能講出老百姓的心聲,反映基層的期盼,呈現社會的熱點。”這些用腳、用心在農村基層走出來的報告,得到國務院主要領導同志和相關部門負責同志的重視和肯定,也在許多方面推動了糧食相關政策的制定與完善。
踏遍青山人未老
陳萌山一直保持著記日記的習慣,若干年下來,這些堆成小山一樣的日記里,有莊嚴肅穆的廟堂,有生機勃勃的鄉村,儼然一幅國家“三農”事業發展的歷史畫卷。
“在履職過程中,我有一個最大的感受,這5年來,中央對糧食安全問題更加重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共識更加統一,國家糧食安全形勢更加有利。”作為一個對“三農”工作長期的參與者、實踐者、觀測思考者,陳萌山應該有發言權。
近5年,我國糧食產量都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對全球糧食總產量年增加的貢獻超過20%。2022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483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小麥和稻谷兩大口糧自給率超過100%,谷物自給率超過9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可以講,歷朝歷代都沒有解決好吃飯問題,中國共產黨解決了。世界上饑餓還在加劇,而中國的飯碗越端越牢,我們在糧食安全問題上交出了一份令國人自豪、世界矚目的答卷,創造了中國奇跡。
盡管如此,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糧食安全已然成為中國發展行穩致遠的“穩定器”和“壓艙石”。
如果說調查研究是掌握情況、摸清農情,那么積極發聲則是在更大范圍內傳遞訊息、凝聚共識。作為農業界全國政協委員,陳萌山時刻準備著。
——圍繞鄉村振興、科技興農和糧食安全等問題,陳萌山在中央主要新聞媒體刊發多篇文章,解讀“三農”政策,宣傳“三農”成就,回應社會關切。
——作為“鄉村振興”讀書群第九期群主,為了對《中國共產黨農史綱要》進行導讀,陳萌山提前研讀、撰寫筆記、增加知識儲備,在導讀中引導討論,回答關切,形成了委員讀書討論的“小高潮”。
——以《牢牢端穩中國飯碗》為題,為中央和國家機關黨員干部講專題黨課,講課視頻的全國播放量超百萬。
——針對社會熱點,積極撰寫了《俄烏沖突對世界糧食安全的影響及對策》《堅決嚴控化學合成甜味劑添加和消費》《關于今后做好“三農”工作的意見建議》等報告均得到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今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邁上新征程的開局之年,“三農”工作如何開局意義重大。“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如何踐行大國“糧”策,陳萌山向記者闡述了自己的看法,這些洞見的背后閃耀的是智慧和汗水的光芒。
“今年的‘三農’工作,重點是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以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陳萌山看來,糧食安全須臾不能放松,必須堅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的重要部署,采取多重舉措全力抓好“頭等大事”,把飯碗端得更牢。
在多年的“行走”中,陳萌山深知,耕地和種子是“兩個要害”。抓耕地,就是要落實“藏糧于地”,不僅要保數量,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還要保質量,逐步擴大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提高建設標準,下大力氣治理面源污染。抓種子,就是要落實“藏糧于技”。推動種業科技發展,突破前沿核心技術,緊盯大宗品種、關鍵品種,解決“卡脖子”問題。
“要調動政府抓糧和農民種糧‘兩個積極性’。”陳萌山進一步展開道,調動政府抓糧積極性,就是要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在進一步加大中央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的同時,建立主銷區向主產區財政轉移的發展性補償機制。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就是要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要在繼續堅持現有糧食生產補貼政策,確保種糧有收益、不吃虧基礎上,提高農業設施裝備水平,提高農業抗災能力,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小農戶與現代化農業的緊密銜接,推動種糧農民收入不斷增長。
此外,糧食安全還要強化產業鏈和供應鏈“兩鏈”能力建設,要從開源和節流“兩端發力”。“強化產業鏈,就是要大力支持糧食加工業和食品工業,增強種糧農民綜合收益能力。強化供應鏈,就是要大力支持中國糧食企業‘走出去’,同時,促進國內糧食購儲加銷協同高效、融合發展,提升糧食安全綜合保障水平。”陳萌山說。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守好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同時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中心任務。”調研中訪談了那么多的農民,陳萌山內心清楚,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重中之重,鄉村有產業,農民有收入,才能吸引更多人才下鄉,為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奠定堅實基礎,讓億萬農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掉隊,才能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建設農業強國的生力軍。
提到“三農”工作,談到委員履職,陳萌山似乎總有說不完的話,走著走著,說著說著,一年又到了尾聲。
臨近新春,從城市到鄉村,中國廣袤的土地一團和氣。陳萌山整理翻看自己的日記時,不經意間看到2012年的年終總結,那上面寫道:“我要像一位戰場上的戰士,最自豪、最本能的就是不論做什么事都能堅守自己的崗位,千方百計克服困難,不計名利報酬,努力當好角色,永不懈怠。”
陳萌山把這種人生態度帶到“三農”工作之中,帶到履職實踐之中,并收獲了成就與喜悅。(本報記者 包松婭)
《 人民政協報 》 ( 2023年01月20日 第 08 版)
編輯: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