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3新春走基層>滾動新聞
新春走基層丨飲冰踏雪護興安——走近深山營林人
新華社哈爾濱1月18日電題:飲冰踏雪護興安——走近深山營林人
新華社記者 劉赫垚、徐凱鑫、張濤
天剛蒙蒙亮。一場大雪過后,黑龍江省漠河林場森林撫育隊伍向山里進發(fā),開始一天的工作。嘎吱嘎吱的踩雪聲,回蕩在大興安嶺山林間。
漠河林場是我國最北的地方林場。每年冬天,林場數(shù)十名職工都會組成森林撫育隊伍,前往人跡罕至的深山作業(yè)點,進行營林工作。這個冬天,他們將完成2022年下達的6300畝森林撫育任務(wù)。
“要給林子創(chuàng)造好的生長環(huán)境,樹木才能長得快,長得好。”有30余年工作經(jīng)驗的漠河林場營林工人鄒慶河說,冬季,他們有一個多月的時間,要扛著油鋸、割灌機等修剪病腐木、倒木,并把它們整理成堆。這樣可以改善林木生長環(huán)境,促進林木發(fā)育。
由于作業(yè)點分布在山林深處,工人們每天只能在齊膝深的“雪海”中徒步前行。“天太冷,風(fēng)太大,身上的衣服和鞋加起來得有10多斤,還是扛不住,沒多久就凍透了。”鄒慶河說,干活出汗后再被風(fēng)吹是最難受的。“身上又濕又涼,半天都緩不過來。”
進山作業(yè)前,林場會為隊伍做足安全教育工作,但小磕小碰還是難以避免。除了防止被極寒天氣凍傷,工人作業(yè)時還要避免臉被樹枝劃破,更需時刻注意頭上方是否有已斷裂的風(fēng)折木等。“這要是被砸到可不得了,一定得當(dāng)心!”鄒慶河說。
冬季營林期間,工人們需要在“荒郊野嶺”居住一個多月。山上沒有信號,除了能和定期上山送補給的工友見面,隊伍與外界幾乎處于“失聯(lián)”狀態(tài)。
從漠河市漠河鎮(zhèn)北極村驅(qū)車約30分鐘后,便可來到隊伍居住點。映入眼簾的是一個臨時搭建的,可容納20人左右的大帳篷,主體由木頭、防水布和塑料膜構(gòu)成,木頭架起的大通鋪就是工人的“床”,他們的衣食起居都在帳篷里。
吃飯時間到,營林工人閆秀艷在室外鑿下幾塊冰,放在燒熱的鐵鍋里將其融化,再放進白菜和凍豆腐一起燉。不一會,帳篷里飯菜香氣撲鼻。“我們吃的都是從山下運過來的,用的水就是河里鑿出的冰。”閆秀艷說。
雖然飯菜很簡單,但能吃上一口熱乎飯,工人們就已經(jīng)很知足了。有時他們的作業(yè)點離帳篷較遠,中午趕不回來。早上出門前揣個饅頭,午飯時就窩在雪地里,對付一口。
冬季的漠河,天黑得很早。下午4點左右,伴著漸暗的天色,工人們開始折返。裊裊炊煙從鐵皮煙囪中升起,在夕陽與樹林的映襯下,顯得靜謐而祥和。辛勞一天的工人們,沒有網(wǎng)絡(luò)和其他娛樂項目,在飯后聊聊家常,便沉沉睡去。
“苦點累點都沒啥,就是想念家人。”營林工人龐姍姍第一次參與冬季森林撫育工作,面對艱苦的條件,她卻十分樂觀,笑容一直掛在臉上。只是談起自己還在上初中的兒子時,眼神中閃過一絲落寞。“工作結(jié)束后,一定回去好好陪陪孩子。”她說。
“護林這么多年,我眼看著許多樹木從碗口粗長成盆口粗。”鄒慶河說,他們中的很多人都生在這里,長在這里,能夠親手守護好這片森林,一切都是值得的。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