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評論
在守正創新中實現非遺產業化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12月19日 第 12 版)
作者:沈紹春 季慶禎 吳起偉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見證我國歷史文化發展成就的重要標志。近年來,隨著“國潮”崛起,非遺在守正創新中更加貼近大眾生活,非遺產業化更是為非遺的傳承發展提供強力支撐、注入強勁動力。非遺的保護、傳承與發展,需要科學的態度,發展的目光,資本、科技、現代企業化管理與非遺的融合,才能在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將傳統非遺元素融入成熟的物質產品中,實現非遺產業化。針對目前非遺產業化所存在的短板,有以下建議。
一是健全非遺產業化發展政策保障體系。建議由文旅部非遺司牽頭,制定非遺產業發展規劃,將創作、制作、生產、營銷等各環節資源要素進行集聚和整合,形成規模經濟效應。督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為遵循,出臺完善地方性法規,健全非遺保護系列法律法規制度,切實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建議各地著眼非遺產業發展,設立非遺產業引導性扶持發展基金。
二是健全非遺產業化發展標準制定體系。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會同文旅部非遺司等部門,指導各地因地制宜構建非遺產業發展的地方標準體系,做好有區域特色的非遺品牌IP、地理標識體系建設,以標準化引領推動產業化。積極探索非遺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實踐,推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非遺保護中心與法律援助基金會開展合作,以法治護航非遺產業健康發展。
三是健全非遺產業化發展人才支撐體系。加強對非遺專業人才的培養和保護,建立科學完善的人才招攬與培訓機制,為非遺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新鮮血液。建議文旅部非遺司引導各地定期組織代表性傳承人參加相關研習培訓,支持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專業技術職稱、參與人才認定,培養更多非遺人才。建議教育部將非遺保護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督促指導高等院校、職業院校設置非遺相關專業和課程,支持具備條件的中小學校建設非遺文化教育基地。針對區縣級非遺傳承人老齡化、斷層現象,建議結合各個地方非遺文化遺存,設置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專業課程,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培養更多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兼備的復合型人才隊伍。
四是健全非遺產業化發展有效保護體系。建議有關部門對散落在民間的非遺文化資源進行全面普查,用數字化手段摸清非遺基本信息,繪制非遺“一張圖”,為非遺實時保護提供技術支持。建議全國非遺保護重點地區,用足“+”法,創新傳播方式、豐富傳播內容,把非遺品牌的產品價值充分展現出來。借鑒數字故宮、數字敦煌等模式,通過開展非遺網絡教學,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能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
(沈紹春系浙江省麗水市四、五屆政協委員、農工黨麗水市委員會委員;季慶禎系民盟盟員、浙江省龍泉市政協教科衛體委主任;吳起偉系民盟麗水市委會辦公室主任)
編輯:陳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