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講好“中國式商量”故事>講好中國式商量故事·山東
【講好“中國式商量”故事】“商量”出的“玫好”
人民政協網濟南11月24日電(記者 張文敬 李晨陽 韓月 王亦凡)“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一聯道盡泉城濟南風貌。早在1986年,荷花就成了濟南的市花,所以提起荷花,濟南人人皆知。相比之下,平陰縣雖然被稱為“玫瑰之鄉”,平陰玫瑰也被評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卻暗香深藏,鮮有人知。直到2021年,玫瑰被增選為濟南第二市花,在“荷諧玫好”的城市形象中大放異彩。
平陰玫瑰的“逆襲”之路,離不開濟南市政協“商量”平臺。11月22日,“講好‘中國式商量’故事”網絡主題采訪活動記者團走進濟南市政協,了解了這段“玫好”的“商量”故事。
“商量”是濟南市政協打造的全媒體協商平臺。每年開展8-10個專題商量,邀請政協委員、專家學者、黨政部門、群眾代表四方面人士參加,就共同關心的話題深度調研、反復協商、形成共識,并通過媒體向社會廣泛傳播。自2017年創建以來,已經開展了47個專題。
而“玫好生活、瑰麗綻放——做大平陰玫瑰產業”,正是濟南市政協在2020年5月組織的第24期專題商量主題。
要想破題,就得先找出問題。
“2020年4月至6月,‘商量’調研組組織政協委員、專家和有關部門代表70余人次,深入平陰縣農村、研究機構和龍頭企業,先后現場調研了22次,開展了8次座談會和1次集中商量。” 濟南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李廣華介紹說。
濟南市政協委員、大眾日報社衛生站站長李麗至今都記得在平陰的一次現場商量,“早晨6點,由雷主席帶隊,我們伴著星星月亮出發去平陰。到達目的地后下起了小雨,玫瑰花在雨水的滋潤中顯得格外嬌艷。”
玫瑰是平陰主要經濟作物和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但知曉率低、規模化種植模式尚未普及、品牌知名度不高、龍頭企業和產業鏈高端產品偏少、三產融合發展不足等問題依然制約著產業的發展。為此,調研組成員們現場“商量”,集思廣益,為提升平陰玫瑰品牌知名度把脈開方。
李麗得知當地已經呼吁玫瑰列入濟南市花多年,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點”,不僅能夠為平陰玫瑰發展助力,對于一座城市來說擁有第二市花也很有意義。于是她在現場提出建議,增選玫瑰為濟南第二市花,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
6月13日,“商量”專題片在濟南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首播,受到了全市百姓的廣泛關注。經過有關程序后,2021年4月21日,濟南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市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增選玫瑰為濟南市市花的決定。
一年時間,“玫好”的“商量”故事“吐露芬芳”。
“玫瑰花的收購價翻了番,玫瑰值錢了,再也不怕花賤傷農了。”李麗還介紹了一組數據:增選玫瑰為市花后,平陰玫瑰生產加工企業達到42家,種植專業合作社增加到43家,年產鮮花21000余噸,全產業鏈綜合產值達到60億元,比增選市花前增加10億元,“平陰玫瑰”品牌價值達到27.92億元,“商量”成果得到了有效轉化。
助推平陰玫瑰產業發展,只是為民“商量”的一個縮影。從“創建文明城市”到“推動鄉村振興”,從“發展嬰幼兒照護事業”到“建設青年友好城市”,從“圓泉城人喝泉水夢”到“推動社區居家養老”……每個“商量”專題都回應了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關切。
正如中央電視臺特約評論員楊禹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閉幕會直播時對“商量”平臺作出的點評,“濟南市政協的‘商量’把中國式商量變得特別具體,離老百姓特別近。”
編輯: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