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全國政協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聞
【微觀】
黃河對中國意味著什么記者 韓雪
11月11日,全國政協圍繞“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召開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會前,記者了解到,將黃河作為文化屬性的提案,最早是在1983年。那一年,全國政協六屆一次會議上,第一次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朱及群提交了他的第一件提案,建議把學生制服上的兩條白道,改為象征黃河的一條黃波,以此表達對祖國文化搖籃黃河的縈念。建議當中蘊含的愛國深意,傳承至今。
黃河,在中國人的概念中,并不僅僅是地理上流經九省區的一個流域概念,還被視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紐帶之一。
黃河流域見證朝代的更替,十三朝西安、洛陽,八朝開封,七朝安陽……中國古代政權的中心,大都環繞黃河流域;歷史上,黃河屢屢決堤,多少歷史在河水中消散,堅韌的中華兒女不斷從嶄新土地上昂然挺立。
黃河,從世界屋脊一路向東,穿越崇山峻嶺、重重阻隔,千折萬轉流入茫茫大海。中華文明恰如這滾滾東流的黃河一樣,奔騰不息,從古老奔涌到現代,成為世界上唯一延續至今的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在甘肅考察時曾指出:“長城、長江、黃河等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志。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血管里,都奔涌著一條黃河。黃河九曲多折卻奔涌向前的民族品性,也體現在政協委員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使命擔當中。據了解,全國政協歷屆歷次會議闡釋黃河文化性的提案達23件,其中十三屆以來的提案數量達15件。
2020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專門明確,要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據報道,在寫入“十四五”規劃建議前,“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表述就出現在委員的建議中。2020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霍衛平建議“在國家層面規劃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將其作為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之后的第四個國家文化公園”。2020年,全國政協委員梁留科提交了《關于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提案》,明確提出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議。
從地圖上看,國家公園以點、面布局,而四大國家文化公園作為跨地區、跨流域的線性文化空間載體,動輒萬里之遙。據統計,四大國家文化公園涉及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沿線點資源稟賦和建設基礎差異很大。文化的線性特點遇上了屬地管理的塊狀化,不可避免出現了多地同屬管理的問題。同時,一些省份還承擔了多個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任務。對此,委員反映的問題很有代表性——“一直以來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多是在文化部門制定的文化政策框架下進行,無法統籌流域內相關部門形成保護合力。”“沿黃流域的諸多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僅停留在旅游開發層面,尚未提升到作為永久性資源系統保護層面。”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看似同題作文,但不同的歷史背景、家底實力,又讓各地都體現出個性的魅力。2020年1月,沿黃河九省區各級政協全體會議密集召開。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委員們關注的焦點。2020年全國兩會上,沿黃河九省區政協主席提交聯名提案,呼吁加快立法和頂層設計,以促進文旅高質量發展為抓手,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此次會上,參與協商交流的委員遍及黃河流域,有山西、陜西、甘肅、河南、寧夏、山東等地。建設國家文化公園,不僅是扛在全國政協委員肩上的責任,也是相關省區市政協全力調研、提出有益建議的履職施力點。
過去,旅游一直作為經濟產業來發展。其實游覽名山大川、歷史古跡的同時可以培育愛國情懷、凝聚國家共識、激發民族自信,是國民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我們的祖國有令人自豪的壯麗山水,山水之間有厚重的中華文化。建設國家文化公園,追溯中華文明的淵源和流變,深度認同中華文化。而文化,是國民自信的源泉。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