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思想
推動數字文明,高等教育要貢獻中國智慧
在以數據為核心的文明新形態中,新一輪的科學革命與教育革命也拉開了序幕。人類各種各樣的行為都留下了數字痕跡,這些痕跡中蘊含的關于個體與群體行為的規律,足以改變我們對個人、組織、社會乃至自然的認知,而對這些規律的掌握與應用,并經此造福于人類和社會進步發展,則成為數字文明發展的根本動能。在數字文明形成的關鍵歷史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愿同世界各國一道,共同擔起為人類謀進步的歷史責任,激發數字經濟活力,增強數字政府效能,優化數字社會環境,構建數字合作格局,筑牢數字安全屏障,讓數字文明造福各國人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全球數字文明的重要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世界需要中國為新興的數字文明提供方案,高校要圍繞數字中國建設,以更為長遠的眼光,加快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以中國智慧為數字文明與高等教育雙向賦能。
數字文明時代賦予高等教育新使命。數據本身所具有的人文與計算的雙重屬性,天然地消解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壁壘,也讓服務于社會分工的專業邊界發生了積極意義的模糊與融合。只有實現知識融合、研究方法融合、學科專業融合、科教融合的中國新型高等教育,才能為造福人類的數字文明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隨著數字經濟與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文明的不確定性也在增加。由“數字霸權”帶來的不平等、不均衡、不公平、不包容的“數字鴻溝”持續擴大,全球治理的“數字赤字”不斷凸顯,國際社會迫切需要回答“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題。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高等教育承擔著為世界提供思想公共品的重要使命,尤其需要在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中,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在各國數字文明交流互鑒中貢獻中國智慧,在全球數字文明善治共同探索中提出中國方案。
數字文明發展注入高等教育新動能。數字革命深刻改變了人類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培養具備更高數字素養、意識和技能的國民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需求,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的全面應用,推動了高等教育在育人理念、教學模式、課程形態、組織方式、治理體系等方面的數字化轉型。通過信息網絡、平臺系統、數字資源、智慧校園、教育大腦、思政AI等新興基礎設施的建設,高等教育可以將數字文明的精華與成果全面滲透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之中,探索以數字素養和數字能力為核心的教育方法和培養體系,建立教育資源充分共享、教學科研深度融合的數智化高等教育,為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戰略領跑的中國愿景。
數字文明轉型重塑高等教育新生態。應用海量異構數據、強大算力設備、多樣軟件工具和智慧化平臺設施,高等教育可以搭建起知識共享、智慧協同、成果多元的創新實驗室與新型科研實踐平臺,積極服務來自政府、社會、業界等實踐一線的最新需要,在理論突破與場景應用結合的“上天入地”中,改革科研轉化機制、創新科研管理體系,使其既能滿足人才培養的個性化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實現教育資源、數字設施、社會服務和創新成果的共建共享,實現專業之間、學校之間、學校與社會的精準對接,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職能的深度融合提供更多可能,從而為探索高等教育服務人類文明發展新需求的道路,貢獻有世界意義的中國模式。
數字文明建設創設高等教育新時空。高等教育承擔著匯集信息、生產知識、涵養文化、賡續文脈、傳承文明的重要使命。在VR/AR、5G/6G、新媒體、元宇宙等新興數字媒介和傳播技術的支持下,高等教育可以創建多元平等、和諧共生的國際交流傳播平臺,創造更便捷、更深入、更多彩的數字交往模式,開創全球人文交流的新格局,積極開展國內、國際間的對話,在數字空間的互聯互通中理解他者,從而跨越文化和文明的鴻溝,將中華文明為人類未來所提供的美好愿景更好呈現在世界觀眾面前,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搭建中國平臺。
數字文明立足未來成就高等教育先行者。高校是國家創新體系和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力量,也是廣大青年接力奮斗、追求進步的重要土壤。在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坐標下,高校理應在文明開拓的過程中不斷探索,以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新型研發機構、新型實驗室、校地聯合實踐基地等新載體的建設,廣泛引入數字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為學術科研提供最適技術支撐,為學生培養提供最佳成長路徑,為成果轉化提供最優孵化環境,以中國智慧創造中國方案,在改善數字治理、推動數字創新、激發數字活力中爭做先行者,打造匯聚智慧合力、服務文明發展的試驗田。
(作者:張樹輝、高迎爽,分別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