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二十大觀察
專家解讀 | 堅持先立后破,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作者 余國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
堅持先立后破是能源發展的內在邏輯。能源作為生產要素,是現代社會的“氧氣”,需要不間斷保障經濟社會正常運轉,只有先立后破才能確保能源供給安全穩定。能源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是支撐經濟發展和承接就業的不可或缺部分,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方面,只有先立后破才能確保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堅持先立后破應立足于能源的多重屬性。能源的世界性決定了我國能源發展應與世界能源轉型步調相一致,過快過慢均可能導致能源資源進口無法充分保障、能源產業走出去競爭力不足等問題。能源的生態性決定了能源發展應與綠色低碳轉型目標相一致,但一方面能源發展還需要兼顧安全性與經濟性;另一方面低碳技術不成熟增加了轉型發展不確定性。能源的要素性決定了能源轉型要節奏合理確保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成本可承受,但不同地區、不同領域對價格敏感度不同以及轉型初期能源成本增加等均增添了政策實施難度。能源的產業性決定了能源先立后破要與地區產業升級相協同,要化解傳統能源退出帶來的就業等風險,但各地區均積極爭取有利于本地的發展資源、內卷化進入新產業新領域,不利于全國最優。
先立后破是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在具體工作中的落實。先立后破是一種方法論,即抓住事情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過從關鍵領域和行業入手,進而帶動全局性的變革。推進能源先立后破需充分考慮我國發展階段、空間布局、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等基本國情,通盤謀劃、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統籌好發展、安排好制度,有序實現清潔低碳能源對傳統化石能源的安全替代。
在時間維度上,堅持先立后破體現為按照先增量替代后存量優化的思路推進。二十大報告指出,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經濟的增長以及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持續推進將推動能源消耗繼續增長。多方機構研究表明,我國一次能源消費將大概率在2035年前達峰,約60-62億噸標煤,即較2020年水平再增加10-12億噸標煤。實現能源領域碳達峰需要能源需求增量全部由低碳和零碳能源滿足,其中零碳能源既包括風能、光能、水電、核電、生物質能、地熱能等非化石能源,又包括煤炭+CCUS(碳捕獲封存與利用)、天然氣+CCUS等脫碳后的化石能源。鑒于2030年前CCUS技術尚不具備大規模部署條件,故需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在空間布局上,堅持先立后破體現為實現產業轉移與新能源開發融合發展。減碳不減生產力。人類文明進步離不開發展,發展離不開高載能產品,但高載能產品將逐步轉向更多消納低碳的新能源,必然逐步向新能源富集的地區轉移。我國新能源資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西部地區擁有全國78%的風能資源技術開發量,88.4%的光伏資源技術開發量。西部地區新能源已經進入規模化開發利用階段,成為我國重要的新能源戰略基地。西部地區有條件率先將現有高載能、高排放產品轉向高載能、低排碳,并進一步吸引高載能產品向本地轉移,形成全國高載能、低排碳產品的生產制造基地。因此,有序推動高載能產業向新能源富集的西部地區有序轉移,加快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從源頭上控制碳排放,是兼顧“雙碳”目標和產業發展的重要路徑。
在制度安排上,堅持先立后破體現為推動能源與碳排放相關政策和市場的有機銜接。相較于能耗“雙控”,碳排放“雙控”更具鮮明的控碳、降碳、減碳導向,且不會約束經濟增長對用能的需求,有利于擴大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因此,要科學考核,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要不斷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以市場化手段促進能源低碳轉型。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實現“雙碳”目標,不是別人讓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堅持系統觀念、堅持先立后破,更好統籌好發展與安全,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助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系中國石油集團國家高端智庫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10月22日 第 02 版)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