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委員說變化
首批國家公園設立一周年
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答案
三江源國家公園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 供圖
人民政協網10月13日電 (記者 王碩) 10月12日,是我國首批國家公園設立一周年的日子。一年前,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宣布,我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
時光回溯。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并將其列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任務,中國特色國家公園體制建設正式起步。距今也正值10年。
10年來,作為我國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重大制度創新,我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展,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逐步完善,生態安全保障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畫卷徐徐鋪展……
虎嘯山林、豹走青川場景重現
今年3月,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最后一場“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楊忠岐告訴大家,“出走到俄羅斯西伯利亞的東北虎又回來了,來了還不走了……”國家公園正“照亮”虎豹回鄉之路,虎嘯山林、豹走青川的景象頻頻出現。
在9月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李春良告訴大家:首批設立的國家公園生態保護成效顯著。三江源國家公園,將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區域全部納入了保護范圍。大熊貓國家公園,將原分屬73個自然保護地、13個局域種群的大熊貓棲息地連成一片。全國野生大熊貓總數量的72%得到了有效保護。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暢通了野生動物遷徙的通道,東北虎的數量達到了50只以上,東北豹的數量達到了60只以上。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雨林生態系統的功能逐步得到恢復。近兩年,新增了3只海南長臂猿,海南長臂猿的野外種群數量達到了5群36只。武夷山國家公園,近三年新發現物種達到了14個。
珍稀動植物數量增多背后是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化——
一方面,實施自然保護地統一設置、分級管理、分區管控,把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納入國家公園體系,實行嚴格保護,做到應保盡保。
另一方面,開展重要棲息地恢復、受損地廢棄地修復、建設生態廊道、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對園區內珍稀瀕危物種實施搶救性保護。
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為例,近年來通過持續推進中俄跨境保護合作,暢通虎豹跨境遷徙通道,實現了野生東北虎、東北豹從跨境游走覓食到境內定居繁殖擴散的轉變,野生東北虎幼崽存活率從試點前的33%提升到50%以上。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中,經過多年治理,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已超過60%,較2015年提高近5個百分點,濕地植被蓋度穩定在66%左右,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驢分別達到7萬、6萬、3.6萬頭(只)。
推進整體性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已建立了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各類自然保護地,但與過去的保護措施不同,國家公園體制破除的是傳統生態保護的難點與盲區。
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唐小平認為,我國國家公園強調的是整個生態系統和整個生態過程的完整性保護,與過去強調保護單個對象不同,它要求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系統化、一體化的保護。
在國家公園的整體架構之下,將行政區劃、部門職能圍繞著自然規律進行重新梳理,著力解決交叉重疊、多頭管理的碎片化問題,使國家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護,形成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的新體制新模式。
2020年2月,我國正式啟動了全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
例如,近年來,打破四川、甘肅、陜西等地行政區劃界限,整合原屬于不同部門、不同層級管理的73個自然保護地,設立了大熊貓國家公園,增強了大熊貓13個局域種群的連通性,促進了不同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使全國野生大熊貓總數量的72%得到了有效保護。
同時,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也是實行國家公園體制致力達成的目標。
幾年來,在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中,我國始終堅持將園區生態保護與精準扶貧對接,積極支持發展替代產業,原住居民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和獲得感明顯增強。
通過設立生態管護員崗位,三江源國家公園1.7萬戶牧民實現“一戶一崗”全覆蓋,戶均獲得工資性收入2.16萬元/年。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這里啟動實施黃牛集中養殖、黑木耳提質增效、示范村屯建設、替代生計培訓等一批民生項目;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扶持發展食用菌、茶葉等替代產業;武夷山國家公園鼓勵引導茶農開展生態茶園改造,促進茶農持續穩定增收。
此外,在具體管理方式上,相關管理措施與手段也日漸“升級”。
各地正探索國家公園內自然資源行政執法。如青海省整合三江源國家公園涉及4個縣的國土、環保、林草、農牧等執法機構,組建管委會資源環境執法局,履行資源環境綜合行政執法職責。海南省發布省政府令,授權省森林公安局及所屬機構履行42項國家公園行政執法職能。
各地還定期開展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通過廣泛應用大面積通信網絡覆蓋的智能化自然資源監測評估和管理系統,提高了精準監管和高效執法能力,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監測和監管已進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時代。目前,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體系覆蓋超5000平方公里,已收集近55萬個視頻,基本實現了“看得見虎豹、管得住人”。
“我們正在研究編制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努力將總書記擘畫的宏偉藍圖變成美麗現實。”李春良透露說,方案是按照建立全世界保護規模最大、自然生態地理特征最多樣、保護價值最高的國家公園體系要求編制的。目前,新的一批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將堅持成熟一個設立一個。“可以說,國家公園建設成果已成為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最亮麗的名片。”
政協助力“國家名片”建設
作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新事、大事、要事,“國家公園”一直是各級政協以及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焦點。10年來,通過深入調研、提案、搭建交流平臺等方式,他們不斷圍繞國家公園體制建設中的重點、難點“把脈開方”。
以全國政協為例,2015年,中央啟動國家公園體制建設首批試點工作。2016年,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即組織調研組,圍繞“建立和完善國家公園體制”赴湖北省、貴州省進行實地調研。
2020年,在試點工作為期五年“大考”即將“交卷”,國家公園建議名單即將公布前夕,全國政協組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情況”黨外委員專題視察團赴福建、吉林,就創新自然資源保護體制機制、平衡保護與發展的矛盾等問題深入調查研究。
隨著新一批國家公園的設立,后續應該設立哪些國家公園?今年6月,全國政協就“設立巖溶國家公園”重點提案開展督辦調研。
這些匯聚著調研組成員智慧結晶的建言形成了一份份有深度、高質量的調研報告,報送國家有關部委供決策參考,一批意見建議已經轉化為推動國家公園建設的政策舉措。
地方政協也根據自身省情加強探索
2022年4月,國家公園管理局函復四川省人民政府和甘肅省人民政府,原則同意兩省共同開展若爾蓋國家公園創建工作,這意味著若爾蓋國家公園創建工作由地方層面上升到國家層面。
這與政協委員們的呼吁息息相關。早在2020年兩會期間,住川全國政協委員提交聯名提案《關于建立若爾蓋國家公園 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在各方推動下,這一建議逐步被落實。
正式啟動創建工作后,今年7月,四川省政協又圍繞“加快創建若爾蓋國家公園”開展相關調研,為具體創建工作建言獻策。
同時,各級政協委員充分發揮委員主體作用,圍繞制約國家公園健康發展的難題持續“發聲”。從呼吁制定國家公園法到探索建立公園與原住居民的共生共榮機制;從調動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到提出重視保護優秀當地文化……委員們不斷踐行著使命責任,運用自己的專業優勢提建議、謀對策、增共識。
例如,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擔任著中科院青藏高原科考隊國家公園分隊的分隊長。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從2019年起,他連續3年以提案或社情民意方式建議推進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建設。如今,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的概念正在轉變為政府決策行動,相關內容已經開展規劃工作。
正如樊杰所說,國家公園彰顯著國家對自然的態度、彰顯著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方向、彰顯著一個國家在世界之林獨特的存在價值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獨特角色,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中體現中國擔當。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國家公園在路上,而政協委員在其中應貢獻更多力量。
編輯: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