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喜迎二十大>二十大代表風采
【二十大代表風采】馬玉山:我為大國重器擰緊閥
人民政協網10月11日電(記者 范文杰)去年11月,一個喜訊傳至寧夏,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馬玉山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這個消息在當地引起不小震動。
1991年,馬玉山從吉林大學畢業分配到寧夏吳忠儀表廠。“那時的大學生是天之驕子,有的分配到大城市很風光,有的進了大機關很體面。我的起點是‘地下室’,做車間見習工人。”說到過去,馬玉山笑得很爽朗。
馬玉山所在的吳忠儀表廠最初也很風光,然而,新世紀交替前后,吳忠儀表進入轉型陣痛期,停牌、市場萎縮、資金鏈斷裂,高層和技術人員大量流失,生產經營面臨巨大挑戰,公司瀕臨破產邊緣。
困難時期,身為吳忠儀表總經理、總工程師的他,拒絕了其他企業開出十倍于吳忠儀表的工資,選擇了堅守:“一個有幾十年歷史的企業不能死在我的手里,我得想法讓它活下去!”
當時有家企業進口的調節閥出了故障,如從國外調集專家,耗時長、費用高。一向喜歡攻堅克難的馬玉山研發團隊主動接過閥門維修任務,僅20天就完成了。后來維修業務接得多了,馬玉山便萌發自主造高端閥的念頭,以改變進口閥“卡脖子”狀況。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10年,吳忠儀表接到一個大單——某公司希望為其提供對流降壓系列調節閥。價格十分誘人,但要求十分苛刻。馬玉山帶頭成立技術攻關團隊,夜以繼日攻關,成功制造出對流降壓系列調節閥,解決了高參數工況下調節閥使用壽命短、流阻大、響應速度慢、調節精度低等問題。
那時,國產閥“跑、冒、滴、漏”現象普遍,高端市場被進口閥所壟斷。控制閥如同自動裝備的“手”與“腳”,大國重器的“手腳”受制于人,后果不堪設想。“必須實現國產閥替代。”馬玉山和團隊定下一個目標。
2015年,一個好消息傳回公司,吳忠儀表與神華寧煤合作申報的“首臺套裝備項目”通過國家驗收。“400萬噸年煤間接液化成套技術創新開發及產業化”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其中馬玉山團隊生產研制的閥門,填補國內技術空白,價格僅為國外同類產品的一半,使用壽命卻延長五六倍。
對此,馬玉山很是驕傲了一陣:“本次合作,我們在煤化工領域把原來的進口閥全都‘踢’了出去,這是國產閥替代進口閥的一個好開端。”
深海油項目水下球閥國產化是馬玉山的另外一個驕傲,2020年底該項目通過專家驗收。從此,水下球閥國產化實現了材料、性能和結構的創新,誤差為0.001毫米,僅為進口品牌誤差的五分之一。
在泵閥行業,馬玉山已經深耕30多年,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他主持完成了國家86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等12項重大創新項目和科研課題,共取得300多項專利,填補了我國多項空白。談到這么多年來的辛勤付出,馬玉山自豪地說:“在泵閥行業,我們目前已經掌握了大量關鍵技術,形成了核心競爭力,‘卡脖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