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
非凡十年 | 照片中的美麗中國
人民政協網9月22日電(記者 高志民 王菡娟 王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深入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有力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密集召開“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邀請相關部委負責同志聚焦領域十年變化介紹情況。
與很多發布會不同,發布人在現場拿出了一張張精彩的照片。從這些圖中,我們看到如今的“美麗中國”——
生態環境部:清水綠岸 魚翔淺底
在繁星閃爍的夜空中,北京故宮午門上方現出一道道明亮且清晰的星星跡線,深邃而美麗;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淀水浩渺,勢連天際……
9月15日,全國政協常委,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曬出的幾張照片最近火了,人們在欣賞美景的背后,也感慨這十年來生態環境翻天覆地的變化。
星軌照片就是北京這些年空氣質量改善的一個真實寫照。“要拍出這樣的照片,一定要空氣質量非常好、透明度非常高。”黃潤秋說。
十年來,74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56%,重污染天數減少87%;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數減少51%。
而被譽為“華北之腎”的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143個淀泊星羅棋布,3700條溝壕縱橫交錯,遺憾的是水質曾經長期為劣Ⅴ類。
近年來,河北省統籌實施了淀區內源污染治理及生態修復、河道整治、生態補水等九大類66項治理工程。2021年,白洋淀淀區及入淀河流水質全部達到Ⅲ類標準。
如今,白洋淀里多年沒有見到的鳑鲏魚等一些土著魚類逐漸得到恢復,野生鳥類增加到237種,魚蝦成群、水鳥翔集的生態美景再次顯現。
當天的發布會上,黃潤秋還曬了一張環保部門查處化工廢水暗排長江的圖片:“這是紅外探測儀下一些企業私設暗管的惡意偷排行為無處遁形。”
如今,在執法過程中,環保部門充分運用現代遙感、大數據等信息科技手段,建立“空天地”一體化問題發現機制,推廣使用走航車、無人機等執法裝備,精準識別問題線索,大大提高了對惡意違法行為的發現能力。
幾張圖片的背后,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美麗中國建設取得偉大成就的縮影。
黃潤秋總結了幾個世界之最:
我國是第一個治理PM2.5的發展中國家,也被譽為全球治理大氣污染速度最快的國家;
這十年,我們全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也從68.5%下降到了56%。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都穩居世界第一;
十年來,我們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5%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下降了26.2%,是全球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相當于少用了14億噸的標準煤,少排放了29.4億噸的二氧化碳……
水利部:江河安瀾 用水無憂
作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十年前,我國很多地方是“火焰山”,十年后,荒山披綠,成為人人富足的“花果山”。
在9月13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水利部部長李國英講起十年來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和變化。
首先是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實現整體性躍升。數據為證:近十年我國洪澇災害年均損失占GDP的比例由上一個十年的0.57%降至0.31%。
今年,面對長江流域1961年以來最嚴重干旱,通過實施“長江流域水庫群抗旱保供水聯合調度專項行動”,保障了1385萬群眾飲水安全和2856萬畝秋糧作物灌溉用水需求。
十年來,我國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也實現歷史性解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4%;在占全國耕地面積54%的灌溉面積上,生產了全國75%的糧食和90%以上的經濟作物,為“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奠定了堅實基礎。
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十年來,我國還實施了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和重點水源工程,水資源配置格局實現全局性優化,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從2012年的7000億立方米提高到2021年的8900億立方米。以南水北調工程為例,目前,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供水量達到565億立方米,惠及1.5億人。
同時,江河湖泊面貌實現根本性改善。
以華北地區為例,由于歷史原因,華北地區地下水嚴重超采,并造成了大面積地面沉降。近年來,通過“節、控、換、補、管”等措施,華北地區地下水水位總體回升。白洋淀水生態得到恢復,永定河等一大批斷流多年河流恢復全線通水,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貫通。
水土流失治理也取得顯著成效。據統計,十年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8萬平方公里,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雙下降”。甘肅定西土豆、江西贛南臍橙、陜北蘋果等特色產業在水土流失治理過程中培育發展。全國累計1000多萬名貧困群眾通過水土流失治理受益,年增收約50億元。
“這十年是我國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最大、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十年。”李國英說,“越來越多的河流恢復生命,越來越多的流域重現生機,越來越多的河湖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自然資源部:嚴守紅線 “多規合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自然資源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有力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在1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自然資源部副部長莊少勤說。
首當其沖的就是對耕地的保護。作為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是維護我國糧食安全的基本前提。
據自然資源部總工程師劉國洪介紹,通過嚴密耕地保護法律制度體系、嚴格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嚴肅耕地保護督察執法等,我國實現了國務院確定的2020年耕地保有量18.65億畝的目標。“特別是近兩年來,耕地減少的勢頭得到初步的遏制,2021年全國耕地總量實現凈增加。”
同時,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更加完善。2012-2021年,全國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了40.85%。
另一項主要職能體現在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上。十年來,我國建立了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制度,積極探索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建立覆蓋土地、礦產等主要門類的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目前,在高質量完成第三次國土調查基礎上,編制完成了我國第一部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總體形成。
特別是在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方面,莊少勤說,自然資源部堅持源頭治理,在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中統籌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把生態功能極重要、敏感地區全部納入生態保護紅線。通過紅線的劃定,建立了國家“三區四帶”生態安全屏障格局。
此外,在礦產開發利用方面,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司長于海峰指出,十年來,我國形成了一批重要礦產資源戰略接續區,在開采消耗持續加大的情況下,主要礦產保有資源量普遍增長。
其中,石油、天然氣新發現23個億噸級大油田和28個千億方級大氣田,非油氣礦產新形成32處資源基地。80余座老礦山新增資源量達到了大中型規模,近800座生產礦山不同程度地延長了服務年限。
國家林草局:綠染國土 綠富同興
“去年,15頭亞洲象歷時124天,行程1400多公里,都已安全返回他們原來的棲息地西雙版納保護區,目前正過著悠然自得的生活。我請前方的監測人員給我發來了它們生活的照片。”在1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春良拿著大象一家的照片向大家展示:“圖中這兩個象寶寶就是在北移途中生下的。當時生下來的時候是100公斤,現在據前方監測的同志說,重量已經達到了300公斤。”
亞洲象“北移南歸”的故事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績的一個縮影。
據李春良介紹,十年來,我國初步構建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正式設立了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首批5個國家公園。在北京設立了國家植物園,在廣州設立了華南國家植物園。74%的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了有效保護。
一組數據清晰地展現出國土變“綠”的成績: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4.02%,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0.32%。近十年中國為全球貢獻了1/4的新增森林面積。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2.78億畝,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石漠化土地面積分別減少7500萬畝、6488萬畝和7895萬畝,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達到53%。陜西的綠色版圖向北延伸了400公里;而啟動時間最早、歷時最長的“三北工程”,在過去十年集中建設了15個百萬畝防護林基地。
同時,十年來,我國林草資源管理新格局基本形成。通過全面推行林長制,設立了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近120萬名,全國有421名省級領導干部擔任林長。實現了林草資源“一個體系”監測、“一套數”評價、“一張圖”管理。
不僅“生態變美”,十年間,我國不斷挖掘和發揮林草資源“四庫”作用,許多地方實現了“綠富同興”。
2021年,全國林業產業總產值超過8萬億元。僅油茶面積就達到6800萬畝,帶動近200萬人口增收致富。在新疆阿克蘇,特色林果面積穩定在450萬畝,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林果業收入占比達到1/3。
“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過去十年,我國的生態面貌和生態狀況不斷向好,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局面。”李春良說,“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中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引領者。”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