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奮斗者正青春>照片里的青春
照片里的青春 | 小城里的網球故事
2012年,我從浙師大體育專業網球專項畢業,回到了浙江省武義縣任教。那時武義還是浙江省8個省定貧困縣之一,整個縣城沒有一處專業網球場館,更不用說在學校里開設網球特色課程。
我以為,我會就此與我的所學專項告別。直到在課堂之余,我發現幾位眼里有光的稚童,對于我閑暇講到的網球知識充滿了渴求,并希望有一天真正走上球場。于是,我開始了教學生涯中的一個重要嘗試:暑期里無償帶著他們練打網球。這些孩子成為我的第一批弟子,從此我有了新的身份:“來教練”。
2013年,來琛在新校區場館指導學生訓練
也正是在那年,全縣上下正在備戰市運會,其中網球項目沒有基礎,組建武義網球隊成了難題。一次偶然的契機下,縣教育局的領導得知我專業對口且有著一批跟班訓練的小運動員后,便讓我組建班底、備戰比賽。
臨時組建、緊急備戰并沒有帶來奇跡,最終慘敗而歸。這次經歷對我觸動很大,我暗下決心,不管前路如何,都要盡己所能助燃孩子們心中向往優質體育教育的星星之火,扛起武義體育“網球”特色教育的大旗。從此,我便與“武義網球”相依相伴。
2013年,我所任教的壺山小學搬遷至新校區,有了足夠寬敞的體育館。在校方全力支持下,我從三至六年級中招收了一批熱愛網球的學生,正式組建壺山小學網球隊,而我也成為校隊主教練。
在此后一年的訓練中,小隊員們網球技術飛速提升。2014年,我們再次踏上了賽事征程。這次,我們橫掃了金華市所有大小賽事獎項,先后代表金華市、浙江省,參加省級、國家級比賽項目,同一年里實現了從市級冠軍、省級冠軍到全國冠軍成績的“三連跳”。這個成績既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我和孩子們都堅信,付出必定換來收獲。
后續幾年里,我們成了“市隊校辦”的成功試點,斬獲了省運會等多項賽事的歷史最佳成績。同時,以我們為例的縣城小學如何開展校園網球教育的經驗也在國家和省市層面廣泛推廣。參與校隊的孩子們,從網球中汲取了更多的成長力量,變得更加陽光、自信、自律、堅韌。
如今,網球在武義已經是一個有影響的符號,目前第十七屆浙江省運動會網球項目和短式網球項目已正式落戶武義,其中圍繞網球賽事承辦而孕育的茭道鎮朱王村“省賽村辦”的“體育+旅游”模式,已成為探索山區縣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的新路徑。
2022年7月,來琛在茭道鎮朱王村帶隊備戰省運會集訓
2022年1月,我成為武義縣政協教育體育新聞界的一名委員。在政協武義縣委員會十屆一次全會期間,我基于10年體育教育的經驗,提交了《關于開展我縣傳統工藝、小吃、體育等“三進”活動的建議》的提案,倡導以網球為代表的優質體育資源為牽引,開展傳統工藝、小吃、體育進社區、校園、文化禮堂活動,以此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助力踐行精神共富。
9月2日是浙江省運會網球賽事的首日,上午9時40分,我們男子團體代表隊以3:0的比分戰勝溫州隊。在此之前,我作為市網球隊總教練,和我的小隊員們已經在“省賽村辦”的朱王村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省運備戰封閉集訓。
從鎩羽而歸到逐步崛起,從頂峰奪冠到再次出發,這十年,有感動、有成長、有收獲,更多的是為“武義網球”而感到自豪。相信,我們在一屆又一屆的孩子們心中播撒下的熱愛體育的種子,一定能在某個時刻綻放華光,匯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洪流中。(作者系浙江省武義縣政協委員、縣少體校競訓處主任、壺山小學競訓處主任,通訊員陳玲、涂智輝整理,約稿人張園,編輯楊智嘉)
編輯:王亦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