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奮斗者正青春>新時代新青年
奮斗者·正青春|我和故宮博物院的近四十年
——訪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呂成龍
人民政協網北京5月18日電(記者 陳姝延 楊嵐)博物館是激活傳統文化的殿堂,是存放博大精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庫,博物館中的文物不是“知識灌輸器”,而是“心靈發動機”,是激發文化創造的圣地。
擁有600年歷史的故宮博物院文物收藏日漸豐富,文物的逐步發掘并被世人所了解,離不開它的守護者、傳承者。今天,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呂成龍帶我們走進故宮博物院,講述他與故宮博物院近40年的故事……
守護傳承是責任 堅持奮斗是熱愛
“你這個分數可以報景德鎮陶瓷學院。”1980年,呂成龍高考結束,班主任在填報志愿時的建議改變了他的一生。十余年從未走出過老家縣城的他,第一次出門,就花了三天兩夜,乘長途汽車轉火車,綠皮火車換了兩趟,終于到達景德鎮,開啟了求學之路。
“那會兒故宮博物院的琉璃瓦常出現剝釉,這是低溫鉛釉的致命弱點,當時故宮博物院想找個學理工科硅酸鹽專業的大學生來解決這個問題。”1984年,呂成龍大學畢業,因為成績出眾,被分配到故宮博物院從事古陶瓷相關工作,一干就是38年。
回想起去故宮博物院報到的場景,呂成龍依然記憶猶新,“坐火車到北京站后,我就直接乘1路公共汽車去故宮博物院人事處報到。我從來沒來過北京,也沒見過紫禁城,穿過天安門,往北一直走到紫禁城最南邊的午門廣場,就被紅色的高墻、金色的琉璃瓦震撼了!”
剛來不久,呂成龍跟著故宮博物院研究古陶瓷的名家、后來成了他師傅的耿寶昌先生一起進到了陶瓷一級品庫房。“因為故宮博物院有規定——新員工一年之內不能觸碰文物,所以我就帶著筆記本做筆記。那一刻我暗下決心,一定要跟著耿先生等老一輩專家好好學習,爭取把古陶瓷研究這門學問學到手。”呂成龍打趣道,“這一學就是大半生呀!”
把陶瓷揉進生活 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在采訪過程中,呂成龍提到最多的一個詞是“陶瓷”,制陶的第一步是“揉泥”,而古陶瓷也已深深揉進了他的生活。
1998年,故宮博物院二期地庫建成后,呂成龍帶著陶瓷組十幾個人,用3年時間只干了一件事:給6萬多件院藏瓷器搬家。瓷器屬于易碎文物,加之庫房運輸路線較遠,當時只能用手推車小心搬運,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呂成龍每天和同事用塑料桶提水到庫房,先擦洗瓷器,然后用高麗紙或綿紙包好,再裹上棉墊,裝進特制的藤筐,最后裝車、捆車,運到新庫房后,卸車、開包、入柜。日復一日地重復,地上庫房離地下庫房大約一里地,整整搬了3年,6萬件瓷器被毫發無損地搬進了新家。
這三年,呂成龍不僅把6萬件瓷器搬進了新的庫房,還印在了腦子里,這為他后來系統整理《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六十卷)中的“雜釉彩素三彩卷”、《中國古代顏色釉瓷器》和《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大系——陶瓷編》等著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不僅要保護好,還要講好文物所蘊含的故事,讓文物“活起來”。如何讓文物事業發展更具生命力?多年來,呂成龍始終在行動中找尋答案。
2021年“五一”,故宮博物院的“陶瓷館”由之前的文華殿搬至武英殿,重新改陳開館。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搬家,需要重新設計陳列大綱、重新設計展柜、重新擺放文物等,是對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特色陶瓷類文物的全新展示,也是對學術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的梳理,“新陶瓷館也是我退休前,對自己工作的一個總結。”呂成龍說道。
多年來,故宮博物院通過設立古陶瓷研究中心,開展了多項瓷器研究工作。其中,呂成龍和團隊利用科學技術手段、最新考古調查和發掘成果,對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官窯、鈞窯、定窯、汝窯、哥窯等“五大名窯”瓷器進行系統研究,通過舉辦展覽和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解決或積極推進了“五大名窯”研究中所遇到的一些學術難題。還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傳世明代御窯瓷器與景德鎮珠山明代御窯遺址出土的落選瓷器修復件或瓷片標本做對比研究,通過舉辦展覽和召開學術座談會,解決了研究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對瓷器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比如,以前常說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是明代瓷器發展史上的‘空白期’‘黑暗期’,因為這三朝瓷器均不署正規年款,致使長期以來人們都不認識。我們通過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傳世品與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品進行對比研究,對許多文物的斷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修正的內容在新‘陶瓷館’的展覽中也都有體現。”呂成龍介紹,“只有把在文物上看不到的背后知識告訴觀眾,才是真的讓文物‘活’起來。文物不應該只是展示在博物館的‘花瓶’,更應使其存在于當下人們的生活中。”
青年人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勇氣
在故宮博物院工作這些年,呂成龍多次主持策劃展覽、開辦講座、培訓志愿者、為參與“故宮講堂”的民眾上課、為小學生講解陶瓷展覽等,通過多種形式傳播古陶瓷知識和文化,被稱為“解密古陶瓷的人”。
雖然,他是學術上的“富翁”,但是從青年開始,呂成龍生活上一直非常簡樸。
剛參加工作時,呂成龍與另一位同事一直合住在一間只放得下兩張床、一張書桌的宿舍里整整5年。1989年,單位給已經成家的呂成龍分配了住房,但那是與另一家合住在老兩室的小小空間里,一住就是10年。在這樣的條件下,他仍然每天夜里看書學習到11點,這個習慣一直堅持到今天。
談及40年故宮博物院變了什么,又沒變什么,呂成龍回答,這些年來,故宮博物院越來越受大眾關注和歡迎,學術方面持續精進,但沒變的是紫禁城的建筑和文物,以及故宮人的精神。“初入職時,耿先生教導我們,要把故宮博物院作為安身立命之處,在故宮博物院工作,第一要有良心,第二要有愛心。這么多年,這個初心我也一直恪守,從未改變!”呂成龍坦言。
同時,呂成龍也囑咐年輕同事,古陶瓷領域的知識博大精深,學習不能有絲毫馬虎,一定要腳踏實地打好基礎,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兒,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講好新時代中華文化故事。
“我的本行是陶瓷研究,退休后我還希望在古陶瓷的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余熱,把我將近40年積累的經驗傳授給年輕人,讓他們繼承發揚。”呂成龍說道。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