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守望華夏 使命擔當>聚 焦
青山不墨 道法自然——探尋董配永的人生故事
初識董配永,是在5年前的盛夏,綏棱董氏天華農場。正值麥收時節,陽光正好,大片的麥田泛著金色的波浪。
人們用傳統的方式揮鐮收割。在人群里,我見到一位衣著儉樸、膚色微黑、胡須飄然的“農人”,他就是董配永先生。這就是董配永?我有點愕然。
再見董配永,是去年夏天,也是在綏棱董氏天華農場。玉米串櫻,大豆掛角,蜻蜓起起落落,彩蝶花間嬉戲,青紗帳一望無盡。
我剛下車,迎面碰見一個人,臉上掛著汗滴,雙手沾滿泥巴,還拎著塑料垃圾,剛從田間走回來。他正是董配永。
三見董配永,是在集團北京上方山農牧基地。在這里,我仿佛來到了一座“舊物博物館”,這里有平時很難見到的舊物——一滴水、一粒米、一度電、一塊磚、一個塑料瓶等等,他講述著相關的故事。對自己如此“刻薄”,生活儉樸,我又一次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之時,他毫不猶豫,“永不缺位”。出手就是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捐助,這和一粒米、一滴水的關聯何在?愕然之感,促使我走近他,探訪他的人生故事。
董配永一生風雨兼程,有過苦難、彷徨,有過成功、失敗,但他不懼“獨上高樓”,不惜“衣帶漸寬”,按照自己的方式前行。他是節能環保的先行者,他是“董氏區域化一體化循環經濟模式”的探索者,他是糧蔬安全的捍衛者。
從微觀走進他的世界,就像從一滴水去領略一場甘霖,從一粒米去親近一季稻香……
華夏董氏實業集團董事局主席董配永
只為一滴淡水、一粒米香
一滴水、一粒米,也許微不足道,但在董配永的世界里,這些微小的東西卻大得無邊,其價值也超出想象。
在董氏集團,沒人敢浪費一滴水、一粒米,違者一定受到重罰。大家堅信,今天節約一滴水,未來就會少掉一滴淚。
在一次會議上,他叫來后勤人員,讓其在衛生間準備好馬桶。初來乍到,我大惑不解。同事小聲告訴我,用馬桶是為了節省沖廁用水。
一滴水可以滋潤喉嚨,一杯水可以解除饑渴,一盆水則可以拯救生命;全國人民每人節省一桶水,就能形成一條河流,而我們必須成為河流中最晶瑩的那一滴……
他時時告誡大家,每一滴水的價值都是無限的,我們把淡水節省下來,將來的用途,或許超出想象。而厚德和修養,也會在這一滴淡水里閃閃發光。
在董氏集團,企業、家庭都有各自的節水模式,廠礦實施水資源循環使用;生活用水更是如此,洗臉洗澡水用來洗物品,然后再拖地,拖地水用來沖廁所,洗菜水用來澆菜地,把水循環給大地,滋養新的生命……
集團總部金隆基大廈辦公區拆除了單獨衛生間,建立公廁,衛生間的洗手盆沒有下水管,下邊用水桶接水,再用桶里的水沖洗衛生間。洗浴間沒有花灑噴頭,只有一根很細的給水管。
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而浪費是無限的;再多的印鈔機,也印不出一滴水一粒米。
這是一滴水的啟示,一粒米、一塊煤、一張紙、一度電,人類所有的資源都要保護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為后來人騰出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
一粒米香,是糧蔬安全的縮寫。
為了這粒米香,董配永建立了自己的農場,拒絕農藥化肥,廣施農家肥,保護耕地,培肥地力,全程綠色有機……
難怪在綏棱董氏天華農場相遇時,他提著垃圾,雙手沾滿泥巴。在他的田野里,不見礦泉水瓶子、塑料袋、磚頭瓦片等,垃圾歸零。陽光傾情普照大地,清風撫摸禾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他的農場,可聽取蛙聲一片,隨處可見蜻蜓飛舞,彩蝶翩翩,野花開滿田埂,久違的蟈蟈鳴叫聲響徹麥田,山雞野鴨不時飛起,甚至有群鳥爭鳴,鴛鴦戲水……這是原生態的再現,這是鄉愁的回歸。
為了這粒米香,他在天華農場先后投入資金,建設和保護了這片難得的黑土地,恢復了生態原貌。其他幾處農場也都是不惜重金,全面保護環境,保護生態。而這一切,他都甘愿付出,不求回報。
不圖謀利,他把有機糧米儲存起來,捐給了學校,捐給了困難群體。每有災害發生,他必出援手。5月以來,北京朝陽區十八里店鄉疫情趨緊,他得知企業所在地橫街子村防疫人員日夜奔波,疲憊不堪,用車緊張,馬上購買兩輛新車送過去……
今年4月,他為唐山市抗擊疫情捐贈價值3100萬的有機大米、白面,給孤寡老人、困難家庭、退役軍人送溫暖,董配永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此時,他得到一絲慰藉,心里的擔憂緩緩舒展,他似乎嗅到了一粒米香……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
天無棄物。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董配永有些“偏執”,并身體力行,堅守著自己的理念。
前不久,他展示出剛剛得到的“寶貝”,幾件舊衣物。他當場把棉衣服穿在身上,還有一頂羊剪絨帽子,津津有味地和大家分享:這衣服是純棉的,我穿正合適,這帽子絨多好,他仿佛得了一個寶貝。
如果把這些物品棄掉,就變成了垃圾,污染環境不說,重新生產需要種植棉花,需要紡織布匹,需要用電用水用染料等等,勢必造成新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董配永語重心長。
走進北京上方山基地,圍墻上的大字赫然闖入視野:“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讓地球遠離污染,地球只有一個,地球就是母親”“發展循環經濟,科學利用資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上方山基地的樓房里,放滿了分揀歸類好的舊物,都是回收來的,可謂應有盡有,儼然一個舊物博物館。
走進董配永的辦公室亦是如此。他沒有一件奢華的物品,幾乎都是撿來的舊物,桌椅、沙發、電話、茶幾……這些舊物安然地擺放在那里,他身旁的總部舊物陳列室,更是整齊有序……
董氏集團很多企業所有辦公和生活用品,絕大多數都是撿來的舊物。而面對這些舊物,所有員工都倍加珍惜,堪比新品。
董配永的生活用品絕大多數都是“二手貨”,一件背心他穿了十多年,后背出了不少毛蜂眼,他說啥也不肯丟棄掉,直到同事強行拿走,并告知作了抹布。他看到舊背心還能派上用場,這才勉強答應……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從一點一滴做起,把身邊最平凡的廢舊物收集起來,循環往復,永續利用,便可節省資源,保護環境。
化害為利,讓有限資源無限循環
現代城市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垃圾、廢棄物也日漸增多,在人類文明進步的同時,也給地球帶來新的危機。
道法自然,大道至簡。4月29日,集團生產會議在上方山基地3號院召開。在會議室門前,董配永指著一塊用廢物新制成的地磚說,用廢磚瓦、廢瓷器、陶粒殘片等組成新地磚,讓這些廢品重現青春活力,造福人類。如果棄之,將變形成不可溶解的永久性垃圾。用新資源重新燒制地磚,又要開采礦山,消耗地球有限的寶貴資源,浪費大量的水電煤等等。
這是“配永指數”的效應,這一成果已經用在了首都機場高速、森林公園、北京公廁改造等項目,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它的身份和來歷。
為實現這一目標,董配永不惜巨資,在北京朝陽區十八里店鄉、三間房鄉建設5個建筑垃圾處理基地,上馬13套粉碎生產線,8條制磚生產線,加工建筑垃圾2000萬噸,讓這些凝固的鋼筋水泥、磚頭瓦塊、玻璃陶片等重現生機。
“一體化”不是什么新名詞,但“董氏區域一體化”卻具有獨特的內涵。這屬于董配永的循環模式,其核心就是化害為利,N次放大“資源”,讓有限資源無限循環。
從一滴水、一張紙、一塊磚,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董配永認為,循環經濟要從區域一體化上整體運作,統籌區域內企業,形成企業自身、企企之間、企業和城市之間小中大三級循環模式,若干產業鏈條,上游企業“三廢”轉為下游企業原料,區域內企業實現零排放、零污染。
董配永先后四次榮獲“中華慈善獎”,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獎狀”“中國十大慈善家”等稱號,被授予“綠色中國年度人物”。未來的董配永,他的人生故事,還有許多未知。
(作者系華夏董氏實業集團 王文閣、李丹)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