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xié)網北京3月9日電(記者 劉喜梅)低調、知性、博學,是張博委員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在網上查閱有關全國政協(xié)委員、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教授張博的新聞報道,實屬寥寥,但僅有的兩篇非學術交流報道,卻同時印證了記者對張博的第一印象。
在一篇報道中,張博講述了她的碩士導師劉又辛先生的故事。“劉先生在學術上對我的最大影響是不能急功近利。先生不主張我們著急寫文章,經常說漢語史專業(yè)的研究生,三年時間太短,要沉下心來讀書,打基礎。他用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來日方長’。劉先生既重學養(yǎng),又重識見,力求深入探討語言發(fā)展及學術沿革,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論建構和創(chuàng)新。先生這種治學風格以及對我們的學術訓練,很容易讓我們沉浸于學術之中。”
另一篇是有關張博最新提案的報道。張博發(fā)現,目前很多高校實施的“準聘-長聘”制改革側重于“準聘”制,在高校自行設立的“非升即走”條款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唯量化指標論、量化指標不盡合理等問題,導致青年教師學術研究的目的從理論創(chuàng)新和解決實踐問題異化為升職達標。這讓張博感到憂慮,制度設計的缺陷抑制了青年教師的學術熱情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滋生急功近利、學術投機提供了土壤。為此,她提出立足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完善高校“準聘-長聘”制的建議。
張博說,劉又辛先生的教誨和訓練對她影響至深,不能急功近利成為她刻骨銘心的記憶。在記者看來,這些影響也讓張博形成了嚴謹、求實、篤定的學術品格,以及她建言資政、履職盡責的實踐風格。
為進一步推動懲處學術不端,張博經過深入調研,于2020年兩會期間提交了《關于落實兩辦〈意見〉、健全學術不端監(jiān)督懲戒機制的提案》,得到主辦單位科技部的高度重視。科技部主要領導同志高度評價該提案的重要性,并表示提案中的有些建議已經“落地”。
2021年3月6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zhàn)書與致公黨、僑聯、對外友好界政協(xié)委員共商國是的聯組會上,張博就“淡化中外人文交流傳媒作品的宣介性,增強紀實性和感染力”作專題發(fā)言,獲得了栗戰(zhàn)書委員長的充分肯定。這一建議的形成,正是基于張博在與國內外中文教師和留學生長期接觸中的調研思考。她發(fā)現,外國學生對當代中國偉大成就和發(fā)展邏輯缺乏了解,教學中灌輸式宣介又于事無補甚至適得其反。只有使用國際學生聽得懂易接受的話語、真實而富有感染力的素材,才能使他們與中國好故事有共享、有共鳴,才能切實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建言落地有聲,是政協(xié)委員們履職的共同期待,張博委員把期待變成現實,就根源于她嚴謹務實、篤定前行的品質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