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兩岸>在大陸
新一年愿你我多“面對面”
人民政協網2月12日電 漠行
狄更斯《雙城記》的開頭如是般寫道:“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也是懷疑的時期。”2022年開年如同去年一樣,開年就是新型冠狀病毒變種的侵擾,再加上全球性的通貨膨脹。2021年的路今年仿佛又要再走一回。各種大環境的無奈,加上臺灣年輕人背負著薪資緩漲、房價物價齊漲的壓力,使得在成家和立業之間無法做出平衡,也讓臺灣年輕人的內心深處總有些哀愁。
成家而立業還是立業而成家,或兩者都不成?孔子云:十五而有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三十到底能立在哪呢?“草莓族”一詞太沉重,90、00后期盼著社會環境能慢些,讓他們能跟上。但既有政策上,看不出有任何轉變,低薪環境依然持續。
即使疫情期間,臺灣靠內循環刺激經濟,GDP看似增長,只有少數產業受惠,年輕人一樣領低薪、低年終獎過日,甚至有人因此失業或打工機會變少?!罢边@個字不只代表在家安全,一方面減少在外消費,節省開銷,某種程度也是代表一種封閉,但互聯網卻是臺灣年輕人另一個出口,天涯萬里一線牽,任何時刻都可與世界交流。
面對著無國界的互聯網世界,臺灣青年大量信息攝取的同時,媒體與社群無處不在充斥著少年有為或同儕成就的新聞與消息,臺灣年輕人何不發慌?加上生活、社群和社會的壓力環境,使得他們漸漸失去獨立批判與邏輯編織能力,一切都環繞著快與速成。
當社會關系因為互聯網影響,從傳統團體思維漸漸轉變為個人主義思考。這樣的互聯網原住民特點,造就特定團體的政治話導致歧見越來越深。臺灣有所謂網軍“1450”,大陸則有“小粉紅”,隨著兩岸關系緊繃,彼此在網絡上有越來越多的較量。
實際上,大多數議題都是“操控”而來,網絡訊息難以澄清查證,造成雙方誤解加深。盡管疫情期間,兩岸各地舉辦許多線下活動,延續雙邊交流,但唯有“面對面”才能改變年輕人思維窠臼。
從過去兩岸各項貿易數字來看,經濟活動密不可分。過去民間活動,不管是個人的旅游、中小企業的貿易、相關商務來往、實質投資。甚至是疫情期間臺灣高度依賴大陸電商交易,已是兩岸人民的日常。
期盼今年兩岸有適度開放的可能性,讓兩邊年輕人重拾“實際”互動交流,讓年輕人能有更多機會去真實了解彼此,不管是文化、學術、娛樂方方面面的深度探究真實客觀的情況,才有辦法放下歧見或是謬誤思維。
(作者系在大陸工作的臺灣駐點媒體人)
編輯:李京
關鍵詞:臺灣 年輕人 面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