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新聞動態
直面民眾關切!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全會"委員通道"干貨多
人民政協網呼和浩特1月21日電 (記者 宋寶剛 李敏杰 劉佳政 余妍)1月21日下午,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委員通道”在內蒙古人民會堂開啟。來自醫藥衛生、社會科學、九三學社等界別的6位自治區政協委員分別圍繞“全民健康”“行業協會自治”“綠色發展”等話題答記者問。
綠色建筑對居民居住環境的改善起到積極作用
“從建筑全過程的碳排放量來看,建筑領域的碳排放量超過工業和交通。”“委員通道”現場,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常委楊永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作為長期從事城鄉規劃、工程設計工作的楊永勝,對建筑領域的節能減排、碳排放比較了解,對綠色建筑較為關注。
“綠色建筑中的‘綠色’并不是一般意義的立體綠化、屋頂花園,而是對節能環保低碳建筑的統稱。”楊永勝表示,為了讓大家了解綠色建筑,綠色建筑協會組織專家,在全區7個盟市免費開展專業技術人員綠建建筑培訓,利用線下線上等方式進行宣傳。
楊永勝介紹,內蒙古自治區的綠色建筑從2011年開始推動,在行業主管部門的重視和推動下,籌備成立了綠色建筑協會,編制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2014年11月7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綠色建筑減免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費有關事宜的通知》。
“在政府、協會、企業及專業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區綠色建筑的數量逐年增加,截至2021年底,全區取得綠色建筑設計標識的項目約100多項,建筑面積約1000多萬平米。”楊永勝認為,綠色建筑的快速發展對自治區“雙碳”目標的實現具有推動作用,對居民居住環境的改善也會起到積極作用。
實現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的目的
“說到全民健康,不得不說當下的疫情防控,雖然智慧的中國人民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果,但解決常態化的疫情防控仍是當務之急的重中之重。”自治區政協委員布和蘇道在“委員通道”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建議盡快落實聯防聯控的多點觸發監測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建設常態化的、跨部門、跨地區、跨業務的疫情防控平臺,實現監測預警、研判分析、資源調度,實現早發現、早報告、早管理、早處置的目的。”布和蘇道說。
“我們要充分發揮內蒙古傳統民族醫藥的特色和優勢,利用治未病、運動康復、心身醫學等獨具內蒙古特色康養產品等方法,提高人體免疫力、提升抗病毒能力,實現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的目的。”布和蘇道認為,要把健康科普、健康便民服務等措施落在實處,利用好移動互聯技術,為人民群眾提供看得見、摸得著、廣受益的優質醫療健康服務。
保證讓種植農民買上放心合格種薯
“馬鈴薯是我區的重要經濟作物,是全國五大馬鈴薯主產區之一,種植馬鈴薯是我區脫貧致富的主要措施之一。”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尹玉和認為,要想使自治區馬鈴薯種業不斷突破與創新,還需要從四個方面進行努力。
第一,自治區科學技術廳、財政廳應該持續對馬鈴薯種業創新中心給予資金支持。
第二,恢復組建內蒙古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建議由農牧廳主導,整合全區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單位從馬鈴薯研發的科研力量,成立首席專家、崗位專家、綜合試驗站形成金字塔式的團隊,聯合攻關,有效解決馬鈴薯全產業鏈的科技創新與技術瓶頸問題。
第三,建立健全種薯質量監管體系,改善種薯檢測方法和技術,提高和保證種薯質量,使種薯生產管理走向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
第四,建立有資質的第三方馬鈴薯種薯質量檢測認證機構,補充完善一批區域質檢中心,補齊市縣內種薯質量機構檢測范圍及檢測能力不足的現狀,多方位的保證種薯質量安全,保證讓種植農民買上放心合格種薯。
要打破行業協會的自我封閉狀態 適度引入社會監督
“目前,行業協會存在內部治理結構不順、人才配備不足、違法違規行為時有發生等問題,這些都制約了行業協會自治的推進。”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丁彩霞在“委員通道”上說。
丁彩霞表示,行業協會的管理模式應該有所改進,一方面,行業協會屬于法人,政府應當尊重其獨立地位;另一方面,政府要科學監管,不斷優化行業發展環境,在行政部門積極承擔監管責任的同時,要打破行業協會的自我封閉狀態,適度引入社會監督。
“行業協會自治功能的有效發揮,也受到自身內部因素的限制。”丁彩霞建議,行業協會應優化內部治理機構,強化工作團隊能力,聘用專職人才,加強人員培訓,提升其工作能力,加強行業協會的自身建設,促進行業協會的規范發展。同時,有關部門要加大扶持力度,為行業協會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在優化行業協會監管體制的同時,要繼續推進行業協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工作,使行業協會的籌建、選舉、經費籌集、人員聘任、會務管理實現自主化,推動行業協會自治重新煥發活力,從而在行業管理和社會治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丁彩霞認為。
新聞工作者要把筆尖和鏡頭對準最合適的人
傳播的核心是講故事,如何講好發生在內蒙古大地上的精彩故事?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王金梅分享了她的方法。
“我們要重點關注:人、細節和表達方法。”
“我們新聞工作者要把筆尖和鏡頭對準最合適的人,到草原大地的四面八方,到青山綠水,到礦井深處,到各種‘現場’,到牧戶農家,只有腳上的泥土沾得夠多、夠廣,筆尖的文字才更有光芒和力量。”王金梅認為,要把觸角伸向更深的地方,只有透過表象看本質,聽到采訪對象心底的聲音,才能記錄和傳播好精彩故事。
主旋律要有高頻率,正能量更需大流量。“我們要匯聚奮進之力、培鑄強國之魂、夯實安全之基、奏強中國之音,提高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將腳下泥土變成筆尖的芬芳’創作出更多充盈正能量、富有生活味、體現煙火氣、洋溢幸福感的宣傳精品,向世界講好精彩的內蒙古故事。”王金梅說。
繼續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黃河“幾字灣”貫穿自治區6盟市,過境阿拉善80公里、流域面積3988平方公里。近年來,通過實施沙漠生態修復、防護林體系建設、生態補水等生態綜合治理項目,使沿黃地區植被蓋度由2012年的5%提升至目前20%,生態保護治理面積增加了28萬畝,在烏蘭布和沙漠邊緣形成長約12公里、寬約1公里左右的生態廊道,有效減緩了泥沙侵入黃河,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抓好大保護、推進大治理,用好、用實、用活各項生態保護治理政策,推進實施黃河左岸生態補水項目,加快遏制烏蘭布和沙漠擴展危害,全力打造黃河左岸更高起點、更大規模、更好效益的生態廊道,為構筑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實現黃河長久安瀾作出阿拉善應有的貢獻。”自治區政協常委、阿拉善盟副盟長劉德表示。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