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母親河畔的中國>走訪日志
母親河畔的中國④丨在偃師二里頭走進“中國最早的紫禁城”
人民政協網洛陽10月14日電(記者 王慧文)大禹治水的故事是真的嗎?
“夏都”的大房子是個啥戶型?
3800年前的祭祀用豬長啥樣?
10月14日,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跟隨“母親河畔的中國”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來到洛陽市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一探究竟。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人民政協網記者王慧文攝
在二里頭遺址,首先看到的就是矗立著的一座紫銅和夯土鑄成的宏偉建筑,這就是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簡稱夏博),總建筑面積為3.2萬平方米,是展示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和夏代文化歷史的博物館。
夏朝,是中華歷史上第一個朝代。但在二里頭夏都遺址被發現前,它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只存在于史料記載中。
1959年的夏天,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率隊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終于發現了二里頭遺址,從此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夏博展示的二里頭遺址考古挖掘現場。人民政協網記者王慧文攝
自此,在這里,考古隊員們先后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宮城、最早的城市干道網、最早的宮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銅禮器群,以及最早的官營作坊區等。
據了解,目前,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共展出彌足珍貴的夏代文物近2000件,其中一級文物112件,系統地展示了夏代歷史、夏文化探索歷程和遺址60多年的考古成果,以及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
博物館展品豬骨套箱,應是祭祀時使用的供品。人民政協網記者王慧文攝
大禹治水的故事得到了更加有力的佐證;大量綠松石制品充分體現出二里頭文化時期高超的綠松石技藝; 3800年前用于祭祀的完整豬骨、用來占卜的龜甲和骨頭驗證了二里頭文化已經開始進入國家階段的完整復雜性。
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出土時安放在墓主人胸前。人民政協網記者王慧文攝
在二里頭遺址中已發現排水系統。人民政協網記者王慧文攝
夏博的建成對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中國形成、保護、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成為歷史愛好者的“網紅”打卡地,河洛大地上一處文化新地標。
但探尋夏朝未解之謎的步伐還未停歇。
從1959年的夏天至今已62年,現存面積約300萬平方米的二里頭遺址,目前發掘面積僅約4萬平方米,占比1.5%。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宣教部主任董笑萌介紹,二里頭遺址宮殿區、祭祀區、作坊區等核心區域,目前采用原址回填、地面覆土的方式進行展示。
10月14日采訪團一行參觀遺址宮殿區、祭祀區、作坊區。人民政協網記者王慧文攝
洛陽市委市政府長期以來高度重視二里頭遺址的保護利用工作,先后編制完成了《二里頭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偃師市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整體規劃》。通過省、市人大出臺了《二里頭遺址和尸鄉溝商城遺址保護條例》,明確了保護范圍和保護責任。
2020年,河南省委組建二里頭遺址發掘保護利用和夏文化研究專班,洛陽市貫徹省委工作要求,研究制定了《洛陽市加快推進二里頭遺址考古保護利用和夏文化研究專班工作機制》和《實施方案》。今年,二里頭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已全面啟動,二里頭遺址考古和保護工作邁上新征程。
站在夏博的二層遠眺,雖然只看到一片片空曠的土地,很難想象,當有一日穿過這些重重黃土,將會帶我們重回一個怎樣璀璨和驚喜的“第一王朝”。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