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 聞 >時政
中國的全面小康
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8日發表《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全文如下:
中國的全面小康
(2021年9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
一、 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
二、 全面小康是全面發展的小康
(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人民民主不斷擴大
(三)文化更加繁榮發展
(四)民生福祉顯著提升
(五)生態環境發生歷史性變化
三、 全面小康是全體人民的小康
(一)不讓一個人掉隊
(二)城鄉融合發展
(三)區域協調發展
四、 全面小康是奮斗出來的小康
(一)始終以人民為中心
(二)制定正確路線和戰略策略
(三)在改革開放中推進發展
(四)幾代人苦干實干、接續奮斗
五、 中國全面小康的世界意義
結束語
前言
小康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和夙愿。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
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頑強拼搏,幾代人一以貫之、接續奮斗,從“小康之家”到“小康社會”,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小康目標不斷實現,小康夢想成為現實。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從百年前飽受欺凌屈辱到實現全面小康,中華民族無比自豪地站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夢想成為現實,標志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新的一大步,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彰顯了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和歷經磨難始終不屈不撓、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品格,極大增強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極大增強了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能力和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從百年前受奴役受壓迫到物質上富起來、精神上強起來,中國人民無比自豪地行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凝聚著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浸透著中國人民的辛勤汗水,淬煉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彰顯了中國人民為實現夢想頑強拼搏、“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意志品質。中國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極大增強。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的人民,是偉大、光榮、英雄的人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從百年前只有50多名黨員到擁有9500多萬名黨員、領導著14億多人口大國、具有重大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無比自豪地走在時代前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兌現了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彰顯了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攻堅克難、開拓前進的領導者和主心骨。黨用實際行動,贏得了人民的信賴和擁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從百年前山河破碎、衰敗凋零到今天蓬勃發展、欣欣向榮,中國無比自豪地屹立在世界東方。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發展自己,也造福世界。不斷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民,不斷發展進步的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注入了正能量,彰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美好世界的中國力量。
在一個底子薄、基礎弱、國情復雜的大國,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極不平凡,極不容易,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付出了長期艱辛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人民過上了好日子,但還不富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中國共產黨將團結帶領人民,向著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繼續邁進。
為記錄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歷程,介紹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探索實踐,分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經驗,特發布本白皮書。
一、 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
小康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不懈追求的夢想。早在兩千多年前,《詩經》就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的詩句,《禮記·禮運》描繪了“小康”理想社會狀態,反映了中國先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千百年來,中國人民一直夢想實現小康。近代以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中國人民始終不屈不撓、奮力抗爭,始終為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懈奮斗。
100年前,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團結帶領人民接續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不斷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進。
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為小康社會建設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積累了重要物質基礎,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和安全保證。
改革開放新時期,黨團結帶領人民持續推進小康社會建設,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來詮釋中國式現代化,提出“小康之家”,明確到20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并指出“所謂小康,從國民生產總值來說,就是年人均達到800美元”。從“小康之家”到“小康社會”,“小康”這一飽含中華文化深厚底蘊、富有鮮明中國特色、千百年來深深埋藏在中國人民心中的美好愿景,由此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醒目路標。1982年,黨的十二大首次把“小康”作為經濟建設總的奮斗目標,提出到20世紀末力爭使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1987年,黨的十三大制定“三步走”現代化發展戰略,把20世紀末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作為第二步奮斗目標。1992年,在人民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的基礎上,黨的十四大提出到20世紀末人民生活由溫飽進入小康。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明確到20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經過長期不懈努力,20世紀末,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的目標如期實現。2002年,黨的十六大針對當時小康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實際,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即在21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小康社會建設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邁進。2007年,黨的十七大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作出全面部署,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提出新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更全面、內涵更豐富、要求更具體。
進入新時代,到了需要一鼓作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沖刺的關鍵時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錨定這個宏偉目標,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攻堅克難,奮發有為,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軍。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即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由“全面建設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彰顯了黨團結帶領人民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的堅定決心。2017年,黨的十九大科學把握黨和國家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全面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條件、內外因素,作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戰略部署,吹響了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勝利的號角。習近平總書記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放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理念,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重大部署,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居于引領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覆蓋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覆蓋的區域要全面、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必須盡快把影響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短板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靠實干,基本實現現代化要靠實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靠實干;等等。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指揮、親自推動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團結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戰貧困、促改革、抗疫情、治污染、化風險,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持續奮斗和不懈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邁出了關鍵一步。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
二、 全面小康是全面發展的小康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中國的全面小康,體現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小康;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小康;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多維度、全方位的小康。
(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全面小康,經濟發展是基礎。黨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作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團結帶領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經濟實力大幅提升。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679.1億元躍升至2020年的101.6萬億元,經濟總量占全球經濟比重超過17%,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圖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幾十美元增至2020年的超過1萬美元,實現從低收入國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歷史性跨越(圖2)。制造業增加值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自2010年起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中國已是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服務貿易第二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2020年利用外資居全球第一。不斷邁向共同富裕的14億多人口,其中有超過4億并不斷擴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是全球最具成長性的超大規模市場,中國經濟充滿活力,具有巨大潛力和充足后勁。2020年,中國率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充分彰顯中國經濟的強勁韌性。
科技實力跨越式發展。科技支撐起小康夢。從新中國成立初期連火柴、鐵釘都要依靠進口,到量子信息、鐵基超導、中微子、干細胞、腦科學等前沿方向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創成果,到載人航天與探月、北斗導航、載人深潛、高速鐵路、5G移動通信、超級計算等一大批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正在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專欄1)。科技廣泛應用于生產領域,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科技顯著提升治理水平,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數字鄉村、智慧城市、“互聯網+政務服務”等加快普及,網格化網絡化智能化治理漸成常態。科技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網絡點餐購物、移動掃碼支付、網約車出行、共享單車出行、線上辦公、在線教育、遠程醫療、智能家居等,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更多的便利,還有更充分的自由、更全面的發展。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體系,產業發展持續向中高端邁進。三次產業增加值之比從1952年的50.5∶20.8∶28.7到2020年的7.7∶37.8∶54.5,中國從傳統農業大國成為工業大國、服務業大國(圖3),中國經濟從依賴單一產業為主轉向依靠三次產業共同帶動。農業現代化成效顯著,機械化、數字化、綠色化、功能化、共享化水平明顯提高,廣大農民逐步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身力氣百身汗”的辛勞,農村生產力極大解放;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升,實現谷物基本自給,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國建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升。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數字經濟激發經濟發展新活力,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趨勢加快。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以“互聯網+”為標志的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平臺經濟、共享經濟蓬勃興起,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高端化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了經濟更加均衡、更加充分的發展,人們個性化品質化多樣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
現代基礎設施網絡持續完善。信息暢通、公路成網、鐵路密布、大橋巍峨,天涯成咫尺,天塹變通途(專欄2)。“五縱五橫”綜合運輸大通道基本貫通,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和港口深水泊位數量均居世界第一,民航運輸總周轉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中國加快向交通強國邁進。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深刻影響了城市格局、人口布局和經濟版圖,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圈、工作圈。能源供給保障能力和能源開發技術水平持續提升,能源開發效率明顯提高,基本形成煤、油、氣、核和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高質量發展的能源生產體系。水利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中國以占世界6.6%的淡水資源支持和保障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和17%的經濟總量。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網絡覆蓋越來越廣、資費越來越低、網速越來越快,隨時隨地可以一鍵互聯、一“網”打盡,信息高速路暢通了人民幸福路。
(二)人民民主不斷擴大
全面小康,既有效保障人民經濟權利,也有效保障人民政治權利。黨領導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民主從價值理念成為扎根中國大地的制度形態、治理機制和人民的生活方式。中國人民當家作主,依法享有廣泛、充分、真實的民主,真正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
人民享有廣泛民主權利。在中國,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專欄3)。在中國,年滿18周歲、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依法享有政治權利的公民,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堅持普遍、平等、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相結合以及差額選舉、無記名投票的原則,依法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選舉權利。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人民通過各種途徑、渠道、方式,就改革發展穩定重大問題,特別是事關人民切身利益的問題廣泛協商,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黨和國家制定實施重大決策,廣泛征求和聽取各方面意見,最大限度吸納民意、匯集民智、凝聚民力,努力實現決策科學化民主化。人民廣泛、直接參與社會事務管理,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有權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提出批評和建議,有權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各個環節環環相扣、彼此貫通,實現過程民主和結果民主、形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相統一,保障了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人民的民主生活豐富多彩。中國的民主好不好,中國人民感受最真切、最有發言權。察民情、聚民智、解民憂,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是黨執政的重要方式、政府治理的重要方式。在中國,民主蔚然成風,人們心情舒暢,社會充滿生機活力。從衣食住行、看病上學到社區管理、社會治理,再到大政方針、發展規劃,人民的意見建議都可以通過民主渠道表達出來。民主懇談會、聽證會、網絡議政、遠程協商、“立法直通車”、“小院議事廳”、“板凳民主”等等,一個個火熱的基層民主實踐、一個個別具特色的基層民主形式不斷涌現,民事民議、民事民定、民事民辦漸成風氣。中國式民主讓人民的期盼、希望、訴求有地方說、說了有人聽、聽了有反饋,真正解決人民想要解決的問題,真正把14億多人的所思所盼融入國家發展,形成萬眾一心、團結奮斗的局面。
人民民主有制度保障。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為維護人民利益奠定了堅實制度基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各級人大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各級國家機關都由人大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各級人大代表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忠實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法參加行使國家權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一新型政黨制度,以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為基本特征,實現了執政與參政、領導與合作、協商與監督的有機統一,在內容上體現了人民的權利訴求,在程序上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既保證了國家團結統一,又實現了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推動了民族地區發展,促進了民族團結,56個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極大增強了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保障人民通過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等多種形式直接行使民主權利,提升了基層治理實效。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對于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和主人翁地位,調動職工積極性,推動企事業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為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制度保障。
社會公平正義不斷彰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司法體制機制改革深入推進,法治在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利、增進人民福祉方面的作用更加彰顯。社會公平正義的法治價值追求逐漸貫穿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司法為民理念充分踐行,司法公信力顯著提升。公平正義的陽光照進人民心田,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不斷實現。
(三)文化更加繁榮發展
全面小康,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小康,既是國家經濟實力增強,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既是人民倉廩實、衣食足,也是人民知禮節、明榮辱。黨領導人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鑄就了巍峨聳立的中華民族精神大廈。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精神面貌深刻改變,精神力量顯著增強。
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更加牢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深入人心,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的時代主旋律高亢響亮,全體人民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踐行,愛國主義精神、改革創新精神、新時代奮斗精神廣泛弘揚,積極進取、開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國民心態更加成熟。人民英雄、時代楷模、道德模范成為新時代的明星偶像,全社會日益形成見賢思齊、崇尚英雄、爭做先鋒的良好氛圍。革命文化大力弘揚,紅色故事廣為傳誦,紅色旅游成為時尚,紅色傳統煥發時代光芒,人們在感悟革命歷史中接受精神洗禮、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前進力量。新聞媒體、影視出版、文學藝術、網絡空間等,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充分展示昂揚向上的社會主流,積極反映發展進步的社會本質,大力營造團結奮進的社會氛圍,全社會充滿向美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鑄牢。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活躍(專欄4)。從農家書屋、鄉鎮綜合文化站,到城市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持續完善,基本實現免費或低價開放,公共文化服務的豐富性、便利性、均等性顯著增強。數字圖書館、公共文化云平臺、“云端博物館”蓬勃興起,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在線享受優質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加速形成,網絡文化產業迅猛發展,時尚的文化場館、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具有創意的文化活動更好滿足人們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國際化的文化需求。影視出版繁榮發展,“暑期檔”“國慶檔”“春節檔”大片云集,精品圖書不斷呈現,人們享受越來越多的高品質文化盛宴。文化娛樂領域亂象有效整治,天清氣朗風氣正在形成。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擴大,人們不出國門也能欣賞世界頂級文藝演出。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旅游景區、休閑度假、鄉村旅游、紅色旅游等旅游產品文化內涵不斷提升,成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渠道、滿足人民群眾文化和旅游消費需求的重要方式、展示美麗中國的重要窗口,人們在行走中華大地、領略大好河山中感悟中華文化之美、陶冶心靈情操。全民健身熱悄然興起,從競技體育到群眾性體育活動,從國際賽事摘金奪銀到閑暇時跳起歡快的廣場舞,全民健身強健著民族筋骨、強大著民族力量,中國正在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煥發新的生機活力,延續了民族文化血脈,凝聚了民族精神,點亮了人們的小康生活。越來越多的傳統經典、戲曲、音樂、舞蹈、書畫等走進校園、走進課堂,揮毫潑墨、吟詩誦詞成為青少年的新時尚。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來,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傳統文化更可游可感可知、更好懂好聽好讀。考古研究成果豐碩,實證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和燦爛成就。越來越多的人陶醉于古典藝術的芳華流韻、國家寶藏的博大精深,從中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中國歷史的燦爛輝煌。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傳承文化基因,豐富時代內涵,注入時尚元素,融入現代生活。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孝老愛親、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傳承弘揚,集體意識、團結精神、奮斗品質、家國情懷等中華民族優秀品格發揚光大,凝聚起中國人民的精神力量。
中華文化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大。中醫藥、武術、京劇、茶道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中國電影走出國門,美食美景受到熱捧,影視綜藝、網絡文學、流行音樂廣受歡迎。56處世界遺產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親和力感召力不斷提升。
(四)民生福祉顯著提升
全面小康,以人為本,民生為先。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解決關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不斷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4億多中國人民過上了幾千年夢寐以求的好日子,生存權和發展權得到有效保障,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更好實現。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全國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171元增加到2020年的32189元(圖4)。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從1978年的57.5%、67.7%下降到2020年的29.2%、32.7%(圖5),城鄉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溫飽問題解決后,人們對生活品質、品位有了更高的追求,衣食住行不斷升級,消費結構從生存型逐漸向發展型、享受型過渡。衣,從穿暖到穿美、穿出時尚;食,從吃飽到吃好、吃出健康;住,從有所居到更敞亮、更宜居;行,從便利通暢到快捷舒適。吃穿用有余,家電全面普及,乘用汽車快速進入尋常百姓家。餐飲、健康、教育、旅游、文娛等服務性消費持續快速增長,在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占比逐漸達到一半左右。越來越多的人有“錢”有“閑”,“詩和遠方”更加觸手可及,“說走就走”不再是夢想,旅游扮靚人們的幸福生活,中國正在進入大眾旅游時代。
就業局勢長期穩定,就業質量顯著提升。就業人數從1949年的1.8億增加到2020年的7.5億,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從絕大多數勞動者以農業為生到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47.7%(圖6)、城鎮就業人數占61.6%(圖7),就業結構不斷優化;從勞動者普遍處于文盲半文盲狀態到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8年、技能人才總量約2億,就業人員素質大幅提高。億萬勞動者擁有自己熱愛的工作,開啟幸福生活的大門。從計劃分配到市場就業、自由擇業、自主創業,從傳統就業方式到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就業觀念深刻變革、就業空間更加廣闊、就業方式日益多元。人們的興趣愛好、特長稟賦與個人就業意愿、社會需求、國家需要更好結合,自我價值更好實現,主動性創造性顯著增強,創新創造熱情不斷迸發。勞動者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勞動報酬保持增長,勞動所得受到保護,人們越來越有尊嚴地勞動、快樂地勞動,依靠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從“單休制”到“雙休制”,從“黃金周”到帶薪年休假,勞動者休息休假權益越來越有保障,工作生活更加平衡。勞動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日益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勤奮做事、勤勉為人、勤勞致富成為風尚,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從文盲半文盲大國到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從人口大國到人力資源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中國已建成包括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內的當代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專欄5,表1)。學前教育普及率、普惠率超過8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以上,高中階段教育全面普及,區域、城鄉、校際教育差距逐步縮小,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從“學有所教”到“學有優教”,中國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正在變為現實。中國高等學校累計培養近億名高素質專門人才,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教育水平躍升至世界中上國家水平。職業技術教育不斷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輸送大量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越來越多的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特殊教育從無到有、加快發展,殘疾人享有平等受教育權正在實現。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學習體系加快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正在形成,學習逐漸成為人們的日常習慣和生活方式。中國的教育,暢通了向上流動的通道,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實現了無數人的夢想,讓人們擁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
社會保障惠及全民。中國基本建成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在內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正向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目標邁進。截至2021年6月底,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0.14億人、2.22億人、2.74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生育保險依法覆蓋所有用工單位及職工。住房保障力度不斷加大,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8000多萬套,幫助2億多困難群眾改善住房條件,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條件有效改善。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加快建立,多數城市社區初步形成助餐、助醫、助潔等為主體的“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圈,越來越多的農村社區建起村級幸福院、日間照料中心等養老服務設施,城鄉普惠型養老服務、互助型養老進一步發展,廣大老年人不離家、不離村就能享受到專業養老服務,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的目標不斷實現。殘疾人權益保障更加有力,8500萬殘疾人同步邁入小康。兒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護體系不斷完善,有力保障了兒童健康和全面發展。越織越密的社會保障安全網,充分發揮可持續的托底作用,人們工作更安心、生活更舒心、對未來更有信心。
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新中國成立以來,從疫病橫行到可防可控,從缺醫少藥到病有所醫,從只能本地報銷到逐步異地結算,從單純醫院就醫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中國醫療衛生體系逐步健全,醫療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人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逐步得到緩解(專欄6)。醫療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互聯網+醫療健康”持續發展,醫藥價格逐步回歸合理水平,越來越多的常用藥、救命藥納入醫保目錄,人民群眾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城鄉基本醫療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推進,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持續改善,醫療保障制度不斷健全,農村居民看病就醫有地方、有醫生、有保障,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健康中國行動加快推進,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持續融合,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和治理模式正在形成。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升,從新中國成立之初處于世界平均水平到現在處于中等收入國家前列。中國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重大戰略成果,中國醫療衛生體制的優越性進一步彰顯,人民生命健康得到有效維護。
人民群眾安全感不斷提升。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從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成效顯著。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持續完善,防控觸角延伸到“最后一公里”,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顯著提高。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深入開展,打“網”破“傘”重拳出擊,黑惡勢力有效鏟除,黑惡犯罪根本遏制,社會治安環境顯著改善,法治權威充分彰顯,人民群眾拍手稱快。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基層社會矛盾預防和化解能力顯著增強。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基層治理新格局逐步形成,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穩步推進,社會治理整體效能顯著提升。2020年,全國群眾安全感為98.4%。中國長期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
(五)生態環境發生歷史性變化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全面小康最亮麗的底色。黨既為當代計,也為萬世謀,著眼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確立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大力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遼闊大地山川更加秀美,人民生活的家園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地球家園增添了更多“中國綠”。
制定實施嚴格的生態文明制度。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施“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法,制修訂一系列法律法規,基本形成生態環境法律法規框架體系,基本實現各環境要素監管主要領域全覆蓋。從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到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再到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中國以最嚴格的制度、最剛性的約束,促進發展轉型,推動習慣養成,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效能。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把河道當街道管理、把庫區當景區保護,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樹有人護、責有人擔,實現山水“長治”。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進一步完善,環境信息公開力度持續加大,公眾參與環境決策和監督、投訴和舉報環境違法行為的機制更加完善,民眾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形成全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新局面。14億多人民是綠色發展的受益者,更是生態文明的建設者。
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顯著成效。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2020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7.0%;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28.8%;地表水水質優良率達到83.4%,居民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達標率為94.5%,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已基本消除;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3%以上,如期實現固體廢物進口清零目標。人們呼吸的空氣更清新了、喝的水更干凈了、吃的食物更放心了、生活的環境更優美了,切實感受到環境變化帶來的幸福和美好,對藍天白云、清水綠岸的滿意度和獲得感進一步提升。2020年,中國民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滿意度達89.5%。
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提升。堅持系統觀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增強生態系統整體性,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讓中華民族在綠水青山中永續發展(專欄7)。全民義務植樹持續開展40年,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共同參與,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成為全社會自覺行動。全國人工林面積擴大到11.9億畝,不毛之地變成綠洲,黃土高坡披上綠裝,中國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2020年底,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56.1%,濕地保護率達到50%以上。探索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到加強,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占到陸域國土面積的18%,山清水秀、小溪潺潺、草綠花紅、鳥鳴蟲吟的自然生態景觀越來越多。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持續推進,468個城市開展了國家森林城市建設,“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逐漸成為現實。以國家園林城市創建為抓手,大力推動城市園林綠化,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8.2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78平方米。一個善待自然、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正越來越清晰起來。
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態優先、綠色低碳逐漸成為普遍遵循的發展路徑,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持續調整,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不斷優化,環保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清潔生產等綠色產業蓬勃發展,清潔低碳轉型步伐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中國成為世界利用新能源第一大國和世界節能進步最快的國家,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碳排放分別比2015年下降13.2%、18.8%。從農村廁所革命到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從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到城市公園、綠地、綠道建設,城鄉人居環境更加整潔、舒適、美麗。以公交、地鐵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日出行量超過2億人次,騎行、步行等城市慢行系統建設穩步推進,綠色、低碳出行理念深入人心。從“光盤”行動、節水節紙、節電節能,到環保裝修、拒絕過度包裝、告別一次性用品,“節儉風”吹進千家萬戶,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為社會新風尚。
三、 全面小康是全體人民的小康
中國的全面小康,是全體人民共同享有發展成果的小康。不讓一個人掉隊,不讓一個區域落下,不讓一個民族滯后,體現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實現全體人民發展的有機統一,體現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全面小康的陽光照亮960萬平方公里廣袤大地的每一個角落,14億多人民、56個民族共同享有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一)不讓一個人掉隊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基礎差、底子薄,發展不平衡,長期飽受貧困問題困擾。沒有貧困人口的脫貧,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團結帶領人民,以堅定不移、頑強不屈的意志,與貧困長期斗爭。黨的十八大以來,黨把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地區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領導人民堅決打贏新時代脫貧攻堅戰,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
貧困群眾與全國人民一道邁進小康。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做到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精準”,實施發展生產、易地搬遷、生態補償、發展教育、社會保障兜底“五個一批”。到2020年底,中國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到2020年底,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貴州、云南、青海三個多民族省份3121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8個人口較少民族全部實現整族脫貧,一些新中國成立后“一步跨千年”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又實現了從貧窮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歷史性跨越。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大幅提高,“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實現,教育、醫療、住房、安全飲水等條件明顯改善,既滿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也為后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專欄8)。從2016年起,通過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960多萬居住在“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地方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告別窮山惡水之地,易地搬遷,實現了脫貧。脫貧攻堅喚醒了貧困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提振和重塑了自力更生、自強不息、勤勞致富、勤儉持家、創業干事、創優爭先的精氣神,增強了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勁頭。脫貧攻堅任務目標完成后,對脫貧地區、脫貧人口實施跟蹤監測,設立一定過渡期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定期檢查、動態管理,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提升脫貧地區自主發展能力,激活脫貧人口自我發展動力,確保穩定脫貧、防止返貧。
特殊困難群體生存發展權利有效保障。對特殊困難人員的生存和發展,采取特殊政策,加大幫扶力度,福利水平持續提高,生存權利充分保障,發展機會明顯增多。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將婦女作為重點扶貧對象,把緩解婦女貧困程度、減少貧困婦女數量放在優先位置,通過扶貧政策、資金、措施予以積極支持,幫助貧困婦女解決最困難最憂慮最急迫的問題,實現脫貧的近1億人口中婦女約占一半,貧困婦女生存發展狀況顯著改善。實施《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2014-2020年)》。對兒童教育和健康實施全過程保障和干預,實施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為6-24月齡嬰幼兒每天提供1包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輔食營養補充品,覆蓋832個原國家級貧困縣,累計有1120萬兒童受益。組織各類志愿者與孤兒、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結對開展關愛幫扶,大幅提高孤兒保障水平,困境兒童關愛水平明顯提高。適時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和待遇水平,建立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制度,加強失能貧困老年人關愛照護,貧困老年人生活和服務保障顯著改善。700多萬貧困殘疾人如期脫貧,保障水平全面提升,特殊需求得到更好保障,貧困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創新實踐取得顯著成效。
(二)城鄉融合發展
全面小康是城鄉區域共同發展的小康。城鄉統籌更加協調,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三農”突出問題不斷解決,城鄉分割逐步打破,城鄉聯系顯著加強,城鄉發展差距不斷縮小。在小康社會建設中,農村與城鎮雙輪驅動、相輔相成、齊頭并進。
鄉村走向繁榮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目標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糧食產量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果菜茶肉蛋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1%。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中國農民有了自己的專屬節日。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經濟轉變為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農村多種功能不斷拓展,特色生態產業、農村電商、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新產業、新業態加快發展,推動鄉村產業走向全面振興。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強,硬化路、動力電、4G網基本實現行政村全覆蓋,農村物流水平穩步提升,快遞基本實現“鄉鄉有網點”并加快“進村”步伐。越來越多的農村實現水源凈化、道路硬化、夜晚亮化、能源清潔化、人居環境美化(專欄9)。農房和村莊建設現代化加快推進,廁所革命成效顯著,鄉村建設整體水平不斷提升,許多曾經的偏僻窮困鄉村,如今舊貌換新顏,村如公園、戶有花園,成為農民宜居宜業的美麗家園。農村徹底掃除青壯年文盲,九年義務教育全面鞏固、質量持續提高,人口素質顯著增強。健康鄉村建設全面推進,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和健康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農民健康水平和人均壽命大幅提高。從農家書屋、文化禮堂到健身廣場,農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農民的開放意識、創新意識、科技意識、法治意識、市場意識等現代觀念顯著增強,簡樸節約、綠色環保、講究衛生等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為新追求,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愛親、扶危濟困、扶弱助殘等社會風尚廣泛弘揚,既有鄉土氣息又有現代時尚的新時代鄉村文明新風正在形成。一個個山清水秀、文明和諧、宜居宜業、欣欣向榮的美麗村莊正漸次出現在中國大地上,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不斷實現。
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實現全面小康的幸福之路。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大地上城鎮寥若晨星、衰敗破落;今天的中國,城鎮繁星璀璨、繁華時尚。中國經歷了世界近現代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從1949年至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10.6%提高到63.9%,城市數量由132個增長到687個,建制鎮數量由2000個增長到2.1萬多個。現代化國際化的大都市、厚重雍容的歷史古都、典雅精致的文化名城、類型迥異的特色小鎮,星羅棋布,城城不同,風景各異。城鎮化的加快推進,形成了面積龐大、人口眾多、聯系緊密的城市群,成為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提升了城市運行效率和居民生活質量。中國基本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都市圈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宜居、創新、智慧、綠色、人文、韌性城市建設有序推進,城市成為人民高品質生活的空間。水、電、路、氣、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發達,城市運行更加安全,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充分保障(專欄10)。就業機會更多元、更公平,教育資源更優質、更均衡,醫療體系更完善、更先進,購物、出行更智能、更便捷,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城市,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體育館、文化館、影劇院量質齊升,全民閱讀活動、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公共文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加快發展,城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更普惠、更優質、更精準,人們多姿多彩、更高層次的追求不斷得到滿足。白天的城市車水馬龍,夜晚的城市流光溢彩,夜市、夜間演出、深夜書店、燈光秀、24小時便利店越來越多,夜生活、夜經濟、夜文化悄然興起,人們充分享受高品質的“八小時以外”生活。城市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愿景正在生動展現出來。城市規劃建設突出以人為本,更考慮人的因素、更強調人性化設計,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更加清晰合理。保護歷史遺存、留住城市記憶、延續城市文脈正在成為城市建設的新常態,城市歷史文化底蘊更加深厚。成渝雙城經濟圈高效率推進,成為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雄安新區建設全面提速,一座承載著“千年大計、國之大事”的未來之城、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的樣板和標桿正在迅速崛起。
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形成。城市的發展,輻射和帶動了鄉村的發展;鄉村的振興,支持和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城鄉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流動更加暢通,城市落戶限制逐步消除,促進城市人才、資本、科技入鄉政策建立健全,農村農業發展潛力進一步釋放。戶籍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全面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2016年至2020年,約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居住證制度全面實行,義務教育、醫療衛生、技能培訓、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加快覆蓋城鎮常住人口。農村居民在城鄉之間發展空間越來越大,可以安穩留鄉,有地種、有房住;可以踏實進城,能就業、有收入;可以返鄉創業,有平臺、有政策。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自2008年以來連續13年平穩下降,2020年為2.56∶1。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向著聯通化、一體化的方向加快邁進,交通運輸更加便捷順暢,暢通了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渠道,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縣城短板弱項加快補齊,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到縣城安家置業。農家樂、生態游、鄉村民宿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到鄉村休閑度假,越來越多的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動能。今天的中國城鎮,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人才、資金、科技支撐,不斷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為進入城鎮的農村居民提供越來越多的就業機會和越來越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今天的中國鄉村,不僅是城市的“米袋子”“菜籃子”,讓城市居民吃得更好、更健康,而且為城市發展輸送更多建設者、提供龐大消費市場,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到鄉村就業創業。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正在加快形成。
(三)區域協調發展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大、發展不平衡。經過長期努力,統籌區域發展取得重大進展,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區域發展戰略相繼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發展重大戰略高質量推進,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逐步完善,形成了國土空間布局更加優化,東西南北中縱橫聯動,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區域發展重大戰略高質量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呈現新格局。京津冀協同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從塔吊林立、熱火朝天的雄安新區建設現場到水城共融、藍綠交織、文化傳承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從“軌道上的京津冀”到生態聯防聯控聯治、產業升級轉移,從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日趨完善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持續提高,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進,空間布局和經濟結構優化提升,京畿大地涌動著活力與生機。長江經濟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導向,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生態環境保護發生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持續推進,硬聯通、軟聯通不斷加強,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速構建,三地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進程加快,政策協同、產業合作、設施共建、服務共享、分工合理的一體化格局逐漸成形,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全國高質量發展樣本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正在形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扎實起步,生態系統修復加速,新舊動能轉換成效顯著,黃河流域重要生態屏障作用進一步發揮,黃河流域特色鮮明的高質量發展區域布局正在形成。
東中西和東北“四大板塊”優勢互補、齊頭并進,陸海統籌力度加大。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優勢區域重點發展、生態功能區重點保護的新格局正在形成。2020年,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較1999年提高3.1個百分點。東北地區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斷推進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優質農業、裝備制造業發展壯大,寒地冰雪、生態旅游等特色產業蓬勃發展,老工業基地煥發新的生機,營商環境不斷改善。中部地區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進一步提升,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科技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更加鞏固,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主戰場的作用進一步發揮,國家現代化經濟增長新動能區域的功能進一步凸顯。東部地區繼續發揮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綜合創新能力強、現代制造領先、服務業高端的優勢,科技創新投入持續加大,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在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等方面成效顯著,經濟社會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海洋經濟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發展布局持續優化,海洋科技自主創新取得新突破,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加強,海上開放合作不斷拓展,為推進建設海洋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 全面小康是奮斗出來的小康
中國的全面小康,是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辛勞和智慧,拼搏奮斗出來的。新中國成立時,面對的是一個積貧積弱、滿目瘡痍的爛攤子。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實現了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小康。小康美好生活,是人民創造的;小康壯麗史詩,是人民書寫的。
(一)始終以人民為中心
小康大業,富民為本。中國共產黨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在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中,黨堅守初心使命,為了人民奮斗,依靠人民奮斗,團結人民共同奮斗,不斷把小康事業推向前進。
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奮斗的政黨,始終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和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和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最懂人民疾苦,最懂人民期盼,最懂人民向往。從“為人民服務”,到“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方針政策和作出決斷的出發點和歸宿”“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一以貫之,堅定不移,努力建成人民滿意、高質量的小康社會。
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黨把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作決策、定政策的最高標準,在小康社會建設的不同歷史時期,都是從人民利益出發,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困。黨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發展就是硬道理,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水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黨以人民憂樂為憂樂,以人民甘苦為甘苦,團結帶領人民決勝全面小康,推出一系列開創性舉措,人民享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小康社會建設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
依靠人民創造小康偉業。小康是人民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全體人民的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努力。黨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最廣泛地發動和組織人民為著自己的利益而拼搏,為實現小康而奮斗,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黨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愿、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激勵號召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激發人民創造偉力,凝聚人民智慧力量。黨在不同歷史時期,不斷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匯聚各方力量。在小康社會建設偉大進程中,億萬中華兒女同心同德、同舟共濟,把熱血、汗水灑在中國大地上,為創造美好生活犧牲奮斗,書寫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二)制定正確路線和戰略策略
小康社會建設,事關人民切身利益,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政策和策略至關重要。在不同歷史時期,黨科學分析面臨形勢,準確把握內外條件,緊密結合實際,科學制定目標和任務、政策和路徑,使小康社會建設在正確路線指引下向前推進。
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黨統籌全面小康的奮斗目標、發展動力、實現路徑、機遇挑戰、內外條件等關鍵因素,堅持系統觀念,堅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改革開放后,黨根據中國人口基數大、國情復雜、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正確處理和把握沿海與內地、東部與西部、先富與后富的關系,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帶動所有地區、所有人共同富裕,走出一條“先富帶后富、沿海帶內地”的路子,推動人民生活質量和社會共享水平顯著提升。進入新時代,黨科學判斷中國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準確把握決勝全面小康特征,作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決策部署,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戰略目標,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為戰略舉措,以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底線任務,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團結帶領人民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黨順應世界發展大勢,把握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團結帶領人民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了有利外部環境。
制定和實現階段性目標。為了實現小康目標,黨采取漸進策略,提出一個時期內可以實現的目標和任務,一步一步推進,積小勝為大勝。上世紀60年代,黨提出在20世紀內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和“兩步走”的設想。改革開放初期,黨提出到20世紀末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目標。上世紀80年代中期,黨制定“三步走”發展戰略;90年代中期,制定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進入新世紀,黨提出在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進入新時代,黨提出到建黨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了實現階段性目標,以五年為一個周期,制定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規劃),使小康社會建設能夠分階段、穩定連貫地持續推進,以此推動發展、實現發展。黨領導人民,錨定全面小康目標,一步一個腳印,久久為功,持續用力,使全面小康目標一步步成為現實。
不斷總結經驗、探索規律。在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中,黨領導人民邊探索邊實踐,注重總結經驗,對為什么建設小康、建設什么樣的小康、怎樣建成小康的認識不斷深化。從“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到“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再到“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化,對小康社會建設的目的不斷清晰。從富強民主,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再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認識不斷拓展,對小康社會建設內涵的把握更加全面。從“經濟增長方式”到“經濟發展方式”,從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黨對全面建成小康方式路徑的認識不斷深化。在長期實踐中,黨注重研究規律、把握規律、遵循規律、運用規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探索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路子,提升了小康社會建設的成效。
在解決矛盾問題、化解風險挑戰中推動發展。黨始終堅持問題導向,不斷發現問題、善于解決問題,每解決一個問題,就把小康社會建設向前推進一步。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黨科學分析、準確把握不同歷史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有針對性地制定政策措施,不斷解決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面對國內和國際的、傳統和非傳統的、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可預測和不可預測的多種復雜嚴峻的風險挑戰,黨領導人民迎接挑戰、從容應對,敢于斗爭、敢于勝利,保持了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緊緊扭住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著力破除阻礙束縛實現公平正義、實現共同富裕的桎梏和頑疾,不斷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和弱項,從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到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從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到實施“雙減”解決教育領域突出問題,從推動高質量發展到統籌發展與安全,一系列開創性舉措,不僅確保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實現,也為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在改革開放中推進發展
改革開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黨領導人民順應歷史潮流、把握歷史機遇,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不斷深化改革、堅持擴大開放,實現了當代人類社會最偉大的經濟和社會轉型。
改革為全面小康注入動力、釋放活力。面對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黨領導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不斷破除阻礙發展的矛盾和束縛。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興辦經濟特區,從單一公有制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從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到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改革開放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黨領導人民以巨大政治勇氣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革除制約和束縛發展的深層次弊端,推出2400多項改革舉措,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局面,若干領域實現了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在推進改革實踐中,黨領導人民既大膽試、大膽闖,又實事求是、善作善成,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相結合,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堅持試點先行和全面推進相促進,實現了改革、發展、穩定的有機統一,使小康社會建設積極向前推進。
小康社會建設在中國與世界聯系互動中推進。中國是世界的中國,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黨領導人民堅定不移走開放道路,打開國門搞建設,擁抱世界、學習世界、融入世界,大規模“請進來”,大踏步“走出去”,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進入新時代,黨領導人民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從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到打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一系列重要平臺,從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到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來中國投資興業,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士來中國學習工作、觀光旅游,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到國外投資,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赴國外留學、工作、旅游。對外開放為中國帶來了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轉變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觀念,激發了中國人民的創造熱情,顯著提升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水平。中國在發展自己的同時貢獻世界、造福世界,中國的開放發展,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廣闊市場;中國開展對外投資合作,促進了當地經濟增長和就業;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推動全球資源配置更加合理;中國出口產品品質優良,滿足了國際市場需求;中國人足跡遍布全球,促進了中外交流互鑒。
(四)幾代人苦干實干、接續奮斗
中國的全面小康是辛辛苦苦干出來的。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好日子等不來、要不來,唯有奮斗,別無他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錨定目標、頑強拼搏,馳而不息、接續奮斗,付出難以想象的辛勞和汗水,鋪展開一幅山河錦繡、國泰民安的時代畫卷,走上了全面建成小康、邁向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
堅持獨立自主,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和發展落后的大國,建設全面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道路問題是最根本的問題。在長期探索實踐中,黨領導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獨立自主,堅持中國的事情按照中國的特點、中國的實際來辦,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設;既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又堅持改革開放;既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科技領域,黨領導人民自立自強,堅持獨立自主的科技創新,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實現了科技實力的跨越式提升。黨領導人民始終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幾十年時間里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現代化歷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
億萬人民不懈奮斗,把小康的美好愿景變成現實。中國人民勤勞勇敢,吃苦耐勞。新中國成立后,面對滿目瘡痍、一窮二白的爛攤子,從城市到農村,從工業農業戰線到科技戰線,中國人民在物質技術極其匱乏的條件下,發揚革命加拼命的優良傳統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吃大苦、耐大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用雙手和雙肩戰天斗地,用鮮血和汗水改天換地,新中國從廢墟上迅速站起。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人民以“殺出一條血路”的膽魄和勇氣,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在中國大地上掀起前所未有的改革熱潮,用自己的辛勞和汗水一磚一瓦建造起中國現代化的高樓大廈。進入新時代,中國人民弘揚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攻克一個個難關,戰勝一個個困難,創造了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每個人都拼搏奮斗、追夢圓夢,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把平凡做成了不起,在發展自己的同時奉獻社會、貢獻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成就,是中國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接力奮斗創造的。
海外僑胞積極支持、熱情參與小康社會建設。廣大海外僑胞不忘祖籍、心系祖國,為小康社會建設,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國家的強盛、民族的復興,極大增強了海外僑胞的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海內外中華兒女,共享小康美好,同享民族榮光。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證。在不同歷史時期,黨洞察時代大勢,科學分析形勢,把握發展規律,作出正確決策,確保了小康社會建設不斷推進。黨充分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把億萬人民團結和凝聚起來,匯聚起小康社會建設的磅礴力量。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頑強拼搏、不懈奮斗,為實現全面小康付出巨大犧牲。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的領路人,黨和人民同心同德、苦干實干,中國人民的日子越過越好。
五、 中國全面小康的世界意義
世界好,中國才能更好;中國好,世界才會更好。中國始終把自身發展置于人類發展的坐標系中,始終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產品的提供者。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和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國家更富強、人民更幸福、社會更穩定,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巨大貢獻。1979年至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2%,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增長2.7%左右的水平,增長速度和持續時間在世界范圍內名列前茅,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自2006年起,中國連續15年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2008年,全球遭遇嚴重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受到重創,中國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成功應對危機,經濟迅速回升向好,并持續保持中高速增長,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中國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實現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再次成為拉動全球貿易和經濟復蘇的重要引擎。中國科技創新為其他國家人民生產生活帶來更多便利,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新動能。中國用占全球9%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而且滿足了高質量、多樣化的農產品消費需求。中國大力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是世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近20年來,中國新增植被覆蓋面積約占全球新增總量的25%,中國貢獻占比居全球首位,成為全球增加森林資源最多的國家。中國積極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承諾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意味著中國將完成全球最大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持續保持社會大局穩定,這既是中國人民的福祉,也是中國為世界和平穩定作出的貢獻。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顯著縮小了世界貧困人口版圖。擺脫貧困是困擾全球發展和治理的突出難題。中國立足本國國情,把握減貧規律,以堅定不移、頑強不屈的信念和意志與貧困作斗爭,通過自身發展為人類反貧困作出貢獻。改革開放以來,按照現行貧困標準計算,中國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按照世界銀行標準,中國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占世界近20%人口的14億多中國人民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大事件。在近年來世界貧困人口不降反增、全球減貧事業遭遇瓶頸的背景下,中國減貧取得的成就,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重要貢獻、注入信心和力量。
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促進合作共贏。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面對逆全球化思潮,中國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為各國提供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自由貿易試驗區不斷擴容、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加快推動,不斷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中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外國投資者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更優質的營商環境,在全球190個經濟體中,中國營商環境排名由2012年的第91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31位。中國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制定外商投資法,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持續放寬市場準入。2020年,中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0342.8億元人民幣,規模再創歷史新高。中國是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前三大貿易伙伴,在國際大循環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消費結構持續優化,消費需求不斷升級,超大規模消費市場優勢十分明顯。今天,“中國制造”和“中國服務”共同發展,“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互促共進,中國為世界各國企業提供更廣闊的市場、更寶貴的合作契機和更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人類走向現代化探索了新路徑。當今世界,仍面臨著嚴重的發展困境。中國共產黨立足中國國情,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方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各國發展提供了機遇。未來之中國,將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世界,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結束語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邁出了關鍵一步。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意氣風發地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
中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中國共產黨將團結帶領人民繼續奮斗,付出更加艱巨、更加艱苦的努力,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疊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深層次矛盾突出,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加,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面臨更多挑戰。
經過長期奮斗,中國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積累了堅實基礎,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有底氣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面向未來,中國將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中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
到2035年,中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到21世紀中葉,中國將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中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中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實現共同富裕,讓全體人民享有現代化生活,不是一件輕輕松松的事情。中國共產黨將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急難愁盼問題,堅決破除實現共同富裕、實現公平正義的阻礙和束縛,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團結帶領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
前路不會平坦,前景光明遼闊。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全國人民的緊密團結,有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同心奮斗,中國一定能夠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人民一定能夠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中華民族一定能夠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中國 全面 發展 人民 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