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綠·人物
讓菌草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草”
林占熺在查看利用菌草栽培的菌菇
9月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論壇致賀信時指出:菌草技術是“以草代木”發展起來的中國特有技術,實現了光、熱、水三大農業資源綜合高效利用,植物、動物、菌物三物循環生產,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結合,有利于生態、糧食、能源安全。
在論壇上,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署長羅照輝在致辭中特別提到:“35年前,中國福建省有一位林占熺教授通過常年不倦的探索實驗,把歲歲枯榮、相伴山風秋月的小草,培育成造福人民的‘寶草’。菌草產量高、成本低,耐得住干旱、留得住水土、斗得過風沙,為中國和受援國人民脫貧致富立下汗馬功勞。”
2001年中國首個援外菌草技術示范基地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建成落地,至今這一技術已推廣至全球100多個國家,為促進當地發展和人民福祉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發展中國家普遍歡迎。
林占熺和他的“菌草”學科
“菌草其實并不是一種植物的名稱,是指所含營養適合大型真菌等微生物生長需要,并具有綜合開發利用價值的草本植物。”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科技特派員林占熺告訴記者,目前已經發現具備利用價值的主要包括禾本科、里白科等共計28個屬40余種植物。其中,應用最廣泛的芒萁、類蘆、斑茅、蘆葦、荻、菅、五節芒等都是我們平時野外最常見的草本植物。
作為全球最大的食(藥)用菌生產和消費國,自古以來我們常食用的蘑菇如香菇、平菇、木耳等大多數都是木腐菌,需要以常見的闊葉樹種作為營養基質,這就免不了造成林木的大量采伐。據不完全統計,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每年因食(藥)用菌栽培而消耗的木料達到400萬立方米,過量的采伐嚴重威脅森林生態系統平衡,對于環境的破壞日益顯著,“菌林相爭”也就成了制約食(藥)用菌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
上世紀70年代,林占熺來到黃土高原,感受到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嚴峻性。那時,食用菌種植成為農村脫貧重要產業,并行的是樹木遭到大量砍伐、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林占熺親眼所見的黃河流域生態情況,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念:中國不能走砍樹發展菌業的路,要走可持續的中國道路。
“能不能‘以草代木’,減少對森林的消耗?”林占熺一心撲到“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研究上。
沒有研究經費,林占熺就自己借了5萬塊錢。在經歷無數次失敗后,1986年10月的一天,林占熺用芒萁、五節芒等野草作原料的培養基里長出了一朵香菇。“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藥用菌的研究終于取得了突破。
“我感覺發現了新大陸。以后發展菌業,可以不用砍樹了!”從此,“菌草學”這門新興學科誕生了。林占熺也因此成了《山海情》中蘑菇專家凌一農教授的原形。從此,用草種蘑菇不再是天方夜譚。
經過30多年的發展,如今林教授的團隊已經可以利用40余種草本植物,并根據不同菌草的物理特性和營養特點及菌類生物學特性,篩選出350多個菌草栽培配方,完善了用菌草替代樹木栽培微生物的技術體系。
目前,可栽培的食(藥)用菌種類包括了無隔擔子菌亞門的蘑菇目、鬼筆目、傘菌目、多孔菌目、非褶菌目等五個目11個科以及有隔擔子菌亞綱的木耳目、銀耳目兩個目2個科,共計55種大型真菌,從根本上徹底解決了我國食(藥)用菌業發展的瓶頸。
菌草成為黃河百姓“幸福草”
隨著林占熺在福建連城、尤溪、寧德等多個縣市建立起“以草代木”栽培香菇、木耳的示范點效果很好,福建省科委將‘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的情況向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匯報,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以草代木”發展食用菌被列為福建省科技興農項目、菌草技術被國家科委列為“國家星火計劃重中之重項目”……
菌草技術很快受到社會的重視,連續獲得國際國內發明大獎。是用這項技術去辦公司掙大錢,還是把技術推廣到農村去,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林占熺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
1997年福建將菌草技術列為幫扶寧夏的重點推廣項目,2011年,閩寧對口幫扶菌草項目已累計培訓菇農48500多人次,使1.75萬戶農民受益,菇農年均純收入6000多元,這一技術至今還在持續為廣大的寧夏百姓創造收益。菌草扶貧也因此被國務院扶貧辦選為經典科技扶貧案例,福建農林大學菌草研究所也被人社部、國家發改委評為“國家西部大開發突出貢獻集體”。
除了作為扶貧產業在全國10多個省份推廣,菌草技術還應用于生態治理。
我國沙塵暴策源地之一——烏蘭布和沙漠平均每年向黃河輸送約7000萬至1億噸沙土,使河床年均抬高10厘米以上。從2013年開始,林占熺率領菌草技術團隊在當地安營扎寨,建立菌草防風固沙試驗基地,開展菌草防風固沙試驗示范,一干就是八九年。“2013年種植在烏蘭布和沙漠中的菌草,八九年之后,根系仍然能夠起到固沙的作用。”
黃河清,天下寧。近年來,林占熺率領團隊在沿黃河的9個省30多個縣市開展菌草生態治理試驗示范推廣,為建設黃河千里菌草生態安全屏障和菌草新型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此后,菌草技術又被列為福建智力援疆、對口幫扶重慶三峽庫區、科技援藏項目,在生態建設、產業扶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林占熺教授因為貢獻突出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
送給全世界的禮物
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簡稱“巴新”),被聯合國列為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在巴新東高地省,一排排五六米高的巨型綠草在微風中搖曳,寄托著當地農民的致富希望。在1997年,應東高地省政府邀請,中國專家組經過深入調研,決定在東高地省魯法區建立菌草技術示范點,幫助人們脫貧致富。林占熺清晰記得當年的情景。
“扎卡阿博里是一位住在東高地省的家庭主婦,她每天到自家菇棚采摘蘑菇。2020年,僅種菇一項,她就收入1.5萬基納(1基納約合1.83元人民幣)。當地大部分家庭種植咖啡和蔬菜,年收入只有一兩千基納。”林占熺告訴記者,菌草和鮮菇容易種植,不需要化肥和農藥,經濟效益是過去種包菜的20到30倍。通過種蘑菇,她家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還給孩子繳了學費,添置了新衣物。
巴新人民將菌草稱作“中國草”,還有人稱它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草”。如今,菌草技術已被推廣至全球100多個國家。以援助巴新為發端,從南太平洋到非洲,從南亞到拉美,再到聯合國舞臺,菌草帶著中國人民的大愛和友誼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1998年初,菌草技術在巴新實驗示范成功后,當地要舉辦一個慶祝大會。到達大會現場,我放眼望去,只見三根電線桿豎立,中間的電線桿最高,上面掛著中國國旗。我們當時很感動!我們想到的不是錢,不是名利,而是為國家贏得了榮譽。”林占熺說。
菌草技術發明成功后,引起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糧農組織的關注。1994年,菌草技術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列為“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優先合作項目”。2017年,菌草技術被聯合國列為“和平發展基金項目”重點項目向全球推廣,為國際減貧事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林占熺在向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代表介紹菌草技術時,講述了自己的“菌草夢”。
“目前,在盧旺達,菌草同果樹、玉米和大豆等間作、套種以保持水土,被盧旺達農業委員會向全國推廣。在斐濟、萊索托、中非共和國、尼日利亞、馬達加斯加和老撾等國,菌草被用來改善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越來越多國家用菌草開辟出脫貧致富和環境保護的新路徑。”林占熺表示,“我一直有個心愿,讓菌草成為中國送給全世界的禮物。”
編輯:秦云
關鍵詞:菌草 林占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