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永遠記住你>要聞
大漠里的精神高地——清明時節探訪東風革命烈士陵園
新華社酒泉4月3日電題:大漠里的精神高地——清明時節探訪東風革命烈士陵園
李國利、奉青玲
4月3日清晨,天還沒亮,東風革命烈士陵園的管理員王萬明就開始打掃陵園衛生、擦拭烈士墓碑。
日復一日。這是他13年來每天起床后必做的第一件事。
王萬明守護的這座陵園,位于大漠深處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里面整齊排列著一個特殊的軍陣——從元帥、將軍到普通的官兵、科技工作者,有760多位為祖國航天事業獻出生命的人在這里長眠。
清明時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組織500名航天科技工作者、東風中小學師生等,在這里舉行祭掃活動,緬懷英烈,追思英雄。記者也一同走進這個航天人的精神高地。
走進陵園,由張愛萍上將題寫的“東風革命烈士陵園”八個大字格外醒目。幾米之外,東風革命烈士紀念碑巍然聳立。碑座下,安放著聶榮臻元帥的骨灰。聶帥身后,一座座墓碑排列成無言軍陣,如同整裝待發的將士,令人肅然起敬。
20世紀50年代末,為了建設我國第一個綜合導彈試驗靶場,全國各地的科技人員千里赴大漠,潛心搞試驗,奠定了我國航天事業的基石。他們中,有的人卻永遠地留在了大漠之中。
2019年清明節前夕,來自山東海陽年過花甲的原鐵道兵第10師烈士辛洪明的兒子辛文超,經過無數波折,終于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父親。父子倆跨越半個多世紀的第一次“見面”,深深刺痛了在場每一個人。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1998年7月,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高級工程師謝秀玉在病床上完成了最后一項課題。肺癌手術后,她把同事叫到病床前交代:“資料都在這個包里,你們拿去用吧。”同事們完成了她最后的成果,謝秀玉那加了黑框的名字被鄭重地署在最前面。
在謝秀玉的墓碑前,年輕的工程師李儉說:“她傾力攻關的科研精神值得我永遠學習。”
為了搜索導彈殘骸倒在戈壁的戰士李再林,犧牲時年僅21歲;為了搶救戰友和試驗設備犧牲在熊熊烈火之中的火箭燃料加注手王來,犧牲時年僅18歲……東風革命烈士陵園的760多位烈士,平均年齡不足27歲。
陵園里還有一排特殊的墓碑,上面只有“烈士之墓”四個字。這9座無名烈士墓,代表著9名鐵道兵。1958年,他們在建設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鐵路時犧牲在距離這里200多公里的下河清鄉,但他們的名字已經無從查找。
青山肅立,松柏無聲。
烈士們獻身祖國航天事業的精神深深感染著王萬明,也讓這個下海經過商、做過個體老板的普通老百姓一直在這里守護了13年——打掃陵園衛生、擦拭烈士墓碑,逢年過節為烈士們獻花祭酒。
“他們為國家為航天做了那么大的貢獻,我敬佩他們。我能做的就是讓陵園亮堂干凈,讓烈士們有一個舒服的‘家’。”王萬明說。
陵園南側數公里之外,是我國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2021年上半年,我國計劃發射空間站核心艙,而后接續發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
祭掃活動一結束,飛船調度員孫青林和同事們便立即投入到神舟十二號飛船發射任務準備中。
“今年面臨的任務密度前所未有,我們將把從先烈們身上汲取的力量,匯聚成每個人的細心信心,通力合作,造炬成陽。”孫青林說。
幾個月后,神舟十二號飛船將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飛上太空,這座大漠陵園也將又一次見證中國航天的高光時刻。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