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1日下午,民建寧夏區委會組織會員到銀川市賀蘭山下的志輝源石酒莊調研。圖為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民建寧夏區委會主委楊培君(左一)在為會員現場講述總書記到寧夏的指示和講話精神。 范文杰 攝影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0日電(張倩 記者 范文杰)我國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8.5%,民族地區是我國資源富集區、水系源頭區、生態屏障區、文化旅游特色區、邊疆地區,絕大部分地處西部地區。“遠離市場經濟主場,產業大多處于產業鏈中低端,市場主體數量很少的民族地區該如何發展?”今年全國兩會,住寧全國政協委員楊培君呼吁以加快當地就業來推動民族地區的發展。
由于多種原因,民族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自身造血功能比較弱、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產業支撐帶動能力不強、就業容量小,人才留不住、引不進。民族地區的就業、人才、產業等所有問題實質上是發展不充分所致。
“解決民族地區的就業問題,首先,要穩定政策措施,保障現有市場主體健康發展。”楊培君建議國家在民族地區繼續實施“六穩”“六保”措施,已出臺的援企穩崗政策保持不變,穩大、保小、扶新。實施更加積極的減稅降費政策,幫助現有市場主體穩定經營、持續發展,支持有條件的產業實施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改造升級。
“閩寧鎮的成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通過閩寧協作,開展產業扶貧,在貧困村、移民村家門口建設扶貧車間364間,實現了1.59萬人在家門口就近就業創業。”楊培君說。
另一方面,楊培君建議繼續實施“東西部合作”機制,出臺支持民族地區產業布局政策。支持資源開發的財政、稅收、金融政策,鼓勵和引導中東部地區市場主體到民族地區投資興業,通過政策落差形成對資本、技術、人才的吸引力,真正從根本上解決民族地區就業問題。在重大基礎設施、重點工程、生態保護、新興產業等方面,在符合條件的狀況下優先在民族地區安排布局,引導東部地區在產業、教育、創新、人才等方面與民族地區合作,共同開發民族地區的新能源、新基建、新材料,共同發展民族地區的瓜果、奶制品等特色農產品,實現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
“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是制約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關鍵因素。”楊培君希望國家在交通、教育、醫療、科研等方面給予民族地區更多支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的進一步完善,留住并吸引更多的人才,提升民族地區發展水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