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綠·生活
吃上旅游飯 增收路更寬(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脫貧攻堅答卷)
青山環抱、溪水潺潺,云南騰沖市清水鄉司莫拉佤族村迎來清晨第一縷陽光,脫貧戶李發順一家也忙起來,燒火、蒸米,為做大米粑粑做準備。近年來,司莫拉佤族村發展文旅產業,成了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020年接待游客突破21萬人次。游客不斷、生意紅火,李發順一天能賣300多個大米粑粑。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和旅游扶貧工作深入開展,推動文旅產業發揮更大的惠民、富民作用。“十三五”期間,我國累計投入旅游發展基金63.64億元,“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累計選派文化工作者13.2萬多名,把文化資源、自然資源轉化為文旅產業,助力貧困群眾就業增收,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農旅融合加速跑,鄉親們生活比蜜甜
這幾天,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村民龍金彪忙著打掃蜂箱、整理倉庫。十八洞村成立了農旅農民專業合作社,返鄉創業的龍金彪擔任理事會成員,把鄉村旅游搞得紅紅火火,“農旅融合加速跑,鄉親們生活比蜜甜!”
貧困地區多是生態資源富集區。近年來,文化和旅游領域扶貧工作立足資源優勢,堅持扶智、扶志與扶貧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做大做活文旅產業,得到幫扶群眾和社會各界的認可。
鄉村旅游發展更熱,綠水青山成了金山銀山。
巴山大峽谷景區位于四川達州市宣漢縣東北部,通過對景區實行綜合開發,當地走出了一條貧困山區依托文化旅游業脫貧奔小康的新路子,帶動片區102個貧困村、9.1萬貧困人口脫貧,輻射帶動包括重慶、陜西周邊25個鄉鎮、50多萬人增收致富。
文化和旅游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文化和旅游部會同相關部門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65億元,支持656個“三區三州”的旅游基礎設施項目,協調金融機構投放貸款近700億元,持續改善鄉村旅游發展環境,推動貧困地區旅游業發展。
紅色旅游品牌更響,文化魅力變成發展活力。
在河南新縣郭家河鄉灣店村79歲的張愛華家,幾個小學生圍坐在火爐旁,聽老人講述紅色故事。新縣全力擦亮紅色旅游品牌,全縣旅游從業人員達5萬人,發展農家樂700余家,32個旅游扶貧重點村3314戶通過發展旅游實現穩定脫貧。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相關部門累計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26.8億元,支持紅色旅游景區建設。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文化和旅游部組織遴選了60個全國紅色旅游發展典型案例,通過宣傳推介提升了紅色旅游景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文旅扶貧模式更多,增收致富之路越走越寬。
江蘇徐州市馬莊村以3A級景區創建為主線,向“文創、旅游、都市城郊農業”三大產業集中發力,建設馬莊文化大集、馬壯壯陌上田園綜合體等18項重點工程和項目,形成了鄉村旅游產業綜合體。
近年來,我國旅游扶貧政策體系日益完善,扶貧模式不斷豐富,各地融合農區、園區和景區,融合生產生態生活,有效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越來越多的脫貧群眾分享旅游發展紅利,實現增收致富。
注重人才培訓,增強發展后勁
新莊村是山西婁煩縣靜游鎮一個偏遠鄉村,一條6米寬的鄉道將村莊與外界聯通。山區村如何脫貧?新莊村引入產業扶貧項目和人才,讓有機農業、教育文創、鄉村旅游3個產業相互促進、彼此融合,成為脫貧致富的新門路。
培育文旅人才,為貧困地區文旅產業增添動力。
近年來,文化和旅游部持續實施“三區”人才支持計劃,開展“訂單式”人才支援工作、實施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項目,組織面向貧困地區培訓班700多期,有力激發了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
在四川西昌市安哈鎮長板橋村,村民馬有色積極報名參加政府組織的特色手藝培訓班,學成回來后組織全村婦女進行技能培訓,教她們彝繡、草編、竹編等手藝,并將手工藝品銷售給游客,每年實現產值達50多萬元。
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偏遠山村,得益于培訓幫扶,民族傳統工藝正煥發新活力。當地組織湘西竹編、土家族織錦技藝等非遺項目傳承人參加江南大學等舉辦的研修研培。學員羅維英參加兩期研培后創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全村132人從事苗繡加工,年創收58萬元。
發掘文旅產業價值內涵,為脫貧產業延伸價值鏈。
在內蒙古科爾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繡產業帶頭人白晶瑩聯合多名蒙古族刺繡民間藝人,為當地農牧民婦女進行技能培訓,培訓結束后,5000余名學員能夠接收訂單。
“很多偏遠農村的手藝人有精湛的手藝,但產品無法與市場接軌,必須和更多力量合作開展研發設計。”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說,公司在云南、內蒙古、貴州、寧夏等地的貧困山村開展標準化培訓,將傳統手工藝產品化、時尚化、國際化,帶動1.3萬名當地群眾脫貧增收。
調動各方力量,形成發展合力
巴馬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西北部。近年來,當地調動各方力量,探索出一條文旅扶貧的新路:打造“書香巴馬”,吸引更多游客;連續舉辦3屆中國—東盟傳統醫藥健康旅游國際論壇,吸引眾多企業到巴馬投資興業;與深圳共建“深圳巴馬大健康合作特別試驗區”,一批養生基地和旅游新業態項目陸續進駐。
近年來,文化和旅游部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參與扶貧,各級各地方廣大社會團體、旅游企業通過對口幫扶、消費助力、文旅帶動等多種形式,積極支持定點扶貧縣的發展,形成了強大的扶貧合力。
精準扶貧,對口幫扶發揮更大作用。在西藏拉薩市達東村,由當地城投公司、旅游文化企業和達東村委會三方共同建設運營的村容村貌整治暨扶貧綜合(旅游)開發項目,對村里的水系湖泊、莊園遺址等進行修復,還打造了富有特色的房車營地、千畝桃林等,引來更多游客。
輸血造血,金融資金成為重要幫手。湖南溆浦縣葛竹坪鎮山背村的步要妹是國家級非遺花瑤挑花的傳承人,丈夫殘疾,公公、婆婆重病在家,前些年全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國工商銀行湖南懷化分行向步要妹發放了扶貧小額貸款5萬元,用于發展花瑤挑花產業。如今,步要妹一個人年收入就達4萬余元。近年來,工行湖南懷化分行創新公司貸款與個人扶貧小額貸款聯動模式,成功發放公司貸款1.35億元、扶貧小額貸款1177萬元。
融合業態,消費扶貧助力特產銷售。內蒙古阿爾山市建立了鄉鄉消費扶貧平臺,將本地貧困群眾生產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民族手工藝品、休閑綠色農業等產品推廣銷售出去。產品不僅進入到多地的體驗店,還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銷售,累計完成銷售額2300余萬元。
多方發力,社會力量參與補齊文化短板。文化和旅游部組織藝術家將多樣藝術品種送到基層扶貧一線,補齊公共文化服務短板,豐富貧困地區群眾的文化生活。
文化和旅游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發揮文旅優勢,讓更多老百姓實實在在分享到文旅發展紅利,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全面振興作出新貢獻。
《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24日 04 版)
編輯:秦云
關鍵詞:旅游 扶貧 文化 文旅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