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話說新經濟>新零售
西北最大數字農業倉配體系全面運轉,3700多萬斤農產品集結阿里西安產地倉
近日,阿里巴巴在西安的數字化產地倉投入使用。
到11月底,會有3780萬斤農產品集結入倉。這些農產品將在90秒內完成分選并進入準派送狀態——這個效率比傳統倉提高了10倍。
近年來,阿里不斷升級西北地區農產品上行的全鏈路,持續投入數字農業新基建。在產地倉之前,菜鳥網絡在2018年1月啟用了西安智慧物流中心,讓農產品在西北地區的配送實現當日達和次日達。
產地倉和物流中心,都以西安為中樞,構成一張農產品上行的數字化倉配體系,輻射西北五省區(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其中,產地倉解決的是農產品上行“最初一公里”難題,物流中心則暢通農產品進社區和城市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西安產地倉的投入使用,意味著西北地區最大的農產品數字化倉配體系全面運轉。
(阿里在西安的產地倉)
受益于倉儲和物流為主的數字農業新基建,西北地區農產品電商銷售額逐年大增。
阿里的數據顯示,2018年1月至今年9月,西北五省區在阿里平臺的農產品銷售額達147.9億元。
其中,陜西在阿里平臺的農產品銷售額,2018年同比增長2.1%,2019年同比增長25.3%,2020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長58.7%。
今年前三季度,青海在阿里平臺的農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49.2%,寧夏同比增長36.5%,甘肅同比增長25.1%。
新疆也實現了連年增長,其中2018年同比增長了13.4%。脫貧攻堅硬骨頭最集中的“三區三州”地區,新疆、寧夏、青海,2018年同比增長均在13%-16%。
(菜鳥在新疆青河縣的物流分撥中心)
多賣農產品,賣出好價格,是政府和農民的核心訴求;農產品優質優價,從田間地頭到城市餐桌的時間短,是消費者需要的鮮美生活。
西北地區是中國農產品的主要集中地,但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制約了農產品上行。
為此,菜鳥跟西北各地政府展開合作,修通農產品上行的“高速公路”,確保農產品能賣出來、賣得更快;產地倉的設立,則讓農產品賣得更多、更遠。
產地倉模式下,阿里直接進村收農貨,減少中間環節實現農產品優價;日吞吐量超行業平均水平3倍,意味著能多收農貨,農民多賺錢;快速分選的能力,意味著農產品等待配送的時間縮短、損耗變小、銷量提高、品質提升。
以甘肅禮縣一家種植蘋果的農業合作社為例,今年天貓雙11,因為進了西安產地倉,銷量同比翻了近4倍。由于西安還設有菜鳥的智慧物流中心,蘋果從出倉到消費者餐桌的時間大大縮短,品質新鮮,售價也上去了。這個合作社背后每家農戶同比增收3000元。
如今,阿里已通過自營模式,建成了云南昆明、廣西南寧、四川成都、山東淄博、陜西西安等五大產地倉,覆蓋中國所有核心農產區,輻射18個省份。
而菜鳥的鄉村物流共配項目,已覆蓋全國25個省域的600多個縣域。在配送端,菜鳥依托遍布全國的智能倉與物流園區,在全國超過1200個區縣實現了配送當日達或次日達。
編輯:秦云
關鍵詞:數字農業倉配體系 阿里 西安產地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