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至11日,北京,太平橋大街23號院。300多名全國政協常委、委員齊聚在此。
這是全國政協一次例行的常委會會議,主持會議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應邀出席了會議,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學習貫徹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常委、委員們為接下來將要制定實施的“十四五”規劃綱要精準建言、凝心聚力。
會上,有三個詞被多次提及: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確實,把握了這三個“新”,就有了理解好、貫徹好五中全會精神的鑰匙。
臺上,總理用一貫寫實的語言,述說著“十三五”時期的成績和經驗。講到酣處,他的手勢幅度會不自覺地加大。記者注意到,總理手勢越大時,他傳遞的信息當中往往蘊含著更多的自信和底氣。
臺下,大家凝神聆聽,記錄的快速和沉思的專注悄然流淌在會場內,成為攝影記者們捕捉的鏡頭。尤其當總理列舉大量事實和數字,說明我們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成就時,作為親歷者和親為者的常委、委員們,內心激蕩著奮斗者的豪邁。
中國發展歷程走到這一步,很不容易很不尋常。可以說,前面的十三個五年計劃規劃,完成了我們走向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積累。而下一步的目標也更艱苦、更偉大、更激動人心。
實現現代化是各國都在追求的目標,中國也不例外。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參加了五中全會文件起草工作,他說:“到目前為止,全球已經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人口大約是10億人。我國有14億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這種規模將會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
那么,從“十三五”到“十四五”,與以往的從“十一五”到“十二五”和“十二五”到“十三五”以及更早的時期接續點有什么不同呢?
這一次,是兩個發展階段的對接,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新起點。誠如常委、委員們所見:這是一個開局起步的新臺階。
為什么新?
因為主要矛盾變了,問題挑戰變了,主要任務目標也變了。如果說,我們過去的十三個五年計劃規劃,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那接下來的規劃和遠景目標,要解決的是“優不優”“強不強”“均不均”的問題。這就如同人的一生當中,不同階段面臨的不同任務一樣。
比如,現在委員們還在高度關注的脫貧攻堅,到了“十四五”時期,就變成了鄉村如何振興。常委、委員們已經開始提前針對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做仔細周密的調研及建言。如王俠常委提出的“發展鄉村產業,夯實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就是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鞏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的戰略性建議。
由于問題和挑戰變了,解決的思路和辦法也必須要隨之變化。對此,中央早有部署。
5年前,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歷經“十三五”的實踐證明,新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代表民建中央作大會發言的孫東生常委,最為關注的是“城市治理現代化發展如何以數字化進行賦能”的議題。他多次提到了“共享”理念,而采集的共享、數據的共享、經驗的共享,又是以更加的開放為前提。
開放,不外乎是“引進來”和“走出去”。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以國內循環為主。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逐步融入國際循環。當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們的主動作為和長期戰略。張恩迪常委代表致公黨中央的發言猶在耳邊:“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應以更大力度的改革開放,推動雙循環發展格局的形成……”
為了避免未來可能出現的理解偏差導致的行動偏差,王路常委在討論時還特別提醒:“國內循環不是每一個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環,不是層層的省內循環、市內循環,縣內循環,而是要在國內統一大市場基礎上形成大循環,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越來越多的常委們還提到了新征程、新藍圖、新任務……“新”成為了一個熱詞。
“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兩天半的集中交流下來,常委、委員們越發深刻認識到:實現“優”“強”“均”,就得靠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將會是“十四五”時期的發展主題。
頻繁提到新,自己先要新。應當看到,十三屆全國政協跨越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是這一屆政協委員難得的人生際遇。常委會會議上,常委、委員們的建言獻策蘊含的思想、理念和表現出來的精氣神,也無不透著“新”。“十四五”將啟,他們也將握緊“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這“三把新鑰匙”,昂首再戰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