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1金融科技創新規范服務需求側主題座談會>聚焦
10個要點讀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新發展格局
編者按:“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新發展階段具有怎樣的新特點?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從哪些方面發力?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習之”欄目根據人民日報權威訪談整理了學習要點。
新發展階段具有怎樣的新特點?
首先,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有新的特點。數量擴張為主的時期,可以“投”字當頭,“增量擴張”為本。投錢、投人、投地、投項目,就會有新增產出并帶來增長。質量提升時期,要“提”字當頭,“存量提升”為本。投入的要點是提升質量,特別是提升存量生產能力的質量和生產要素的配置質量,還要決策怎么優化結構,如何轉變方式,怎樣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情形會復雜許多。
其次,進入科技“跟跑”“并跑”“領跑”并存并且“并跑”“領跑”分量不斷加大的時期。過去我們以“跟跑”為主,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升我國科技特別是產業技術水平?!案堋睍r無需自己定方向,加速跟上縮短差距就行?,F在,我們已經進入了“跟跑”“并跑”“領跑”并重的時期,情況會發生很大改變。技術開發進入高度不確定狀況,無人領航,無產業鏈條,市場需求不明,甚至不知是否有人跟隨。我們只能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持之以恒,做出原創性的成果。同時,以企業為主體配置科技資源,加強產學研合作,在創新的同時拓展市場和產業鏈。這是比以往更艱巨更復雜的科技任務。
第三,數字技術更加廣泛深入應用。今后,我們要用數字技術治理經濟治理社會,在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環境保護各方面都廣泛應用數字技術。同時,要對數字技術進行治理,包括算法問題、個人隱私保護問題等。數字技術往往具有兩面性,同一種應用,既能賦能個人、企業和政府行為,也能賦能各種侵害權益和逃避監管的行為。
第四,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必然帶來全球各方面關系的持續調整。從經貿關系看,我們與一些發達國家的關系,從互補關系為主轉變為互補、合作與競爭并存。當下大國戰略博弈遠遠超出經濟領域,國際關系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多點呈現,對這種局面的治理任務錯綜復雜,壓力加大。
“十四五”時期,如何化危為機,更好實現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勇于開頂風船,善于轉危為機,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從供給側看,要牢牢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疏通國內經濟大循環的堵點。生產是經濟循環的起點,持續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與效率,是解決供需不平衡不匹配、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關鍵所在。疫情沖擊并沒有改變供需關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的事實。因此,我們要從供給側發力,貫徹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充分發揮我國完備工業體系的優勢,穩定制造業發展,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發展壯大新動能,從而改善供給結構,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
從需求側看,要堅決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構建完整內需體系。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終點,也是新一輪再生產的起點。超大規模市場是聯通國內國際市場、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優勢。要將這個優勢發揮出來,就要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這就要求我們針對不同類型主體的需求,打通阻礙其需求潛力激發的痛點和堵點。既要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穩步提高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著力擴大消費需求;也要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形成長期穩定發展預期,鼓勵企業增加投資;更要用好積極財政政策,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努力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作用。
我國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從哪些方面發力?
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特別是科技成果產權激勵制度改革,激發科技人員創新熱情,解決技術“卡脖子”問題。通過完善以公平為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健全公平競爭制度,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通過建立統一開放的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破除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疏通供給和需求的傳導機制,提高經濟循環效率。
通過深化金融改革,繼續放開金融服務業市場準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通過深化勞動力市場改革,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建立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掛鉤機制,暢通城鄉循環,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通過探索擴大土地使用權入市用途,推動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通過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進低收入者進入中等收入群體,釋放內需市場潛力。
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為外資企業扎根中國市場提供廣闊平臺,更好發揮外資企業“外引內聯”的紐帶作用,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國民經濟循環的“堵點”“斷點”應當如何暢通?
在生產上,要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未來,我國制造業會逐步轉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鏈會更復雜、更高端。要讓產業形成足夠競爭力,需要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區等足夠大的區域內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打造產業集群,形成規模效應,帶動技術水平躍升。
在分配上,要兼顧效率與公平,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經濟發展是一個結構變遷的過程,有關部門應為勞動者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等必要支持。
在流通上,要進一步減少交易環節、降低交易費用、提高流通效率,讓生產要素在區域和城鄉之間高效流通、合理配置。
在消費上,則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增強居民消費的能力和信心。
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沖擊,中國應當如何應對?
面對深刻變化的國內外環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為未來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我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實現“一線、兩點”?!耙痪€”是指暢通經濟循環,讓商品流、信息流、人才流、數字流等各種資源要素順暢流通,這既指國內市場,也指中國和世界市場之間?!皟牲c”是高科技和高質量消費兩個制高點。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首先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為此,我國要構建科技基礎設施樞紐,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算力、5G和云等,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助推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最終推動經濟社會全面數字化。
其次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高質量消費,這既要求提高國內消費品生產質量,也需要擴大開放,引入國際市場上的高品質商品。
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我們不但自身要利用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也要為其他國家企業提供公開、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和廣闊市場機會,吸引更多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來到中國。
適應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民生領域哪些改革要抓緊推進?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從根本上講是為了造福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與此同時,我們加快民生領域的社會改革,持續改善民生,也能為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
——加快建設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改善群眾消費預期,助力暢通國內大循環。
——加快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促進教育平等,鼓勵民辦教育的發展。增進城鄉兒童起點公平,縮小城鄉人口之間能力差距、財富差距,加快人力資本積累,為縮小發展中的分配差距創造條件。
——加快科技體制改革,促進人才成長。我國科研人員總量世界第一,這是最寶貴的資源。要持續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賦予科研事業單位法人自主權,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潛心研究,增強科技創新的內生動力,在構建新發展格局過程中提升產業競爭力和發展主動權。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厘清文化事業、產業邊界,通過產業發展帶動文化發展,在為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文化產品的同時,增強文化自信、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放開放寬城鎮落戶條件,深化政務服務便民化改革,解決無戶口人員登記戶口問題,提高勞動力要素配置效率。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推動中央地方事權、財力、能力之間的匹配,合理配置各級政府之間的支出責任,強化轄區財政責任;深化轉移支付制度改革,讓“錢跟人走”、公共服務跟人走、政府投資跟人走,為勞動力要素自由流動、高效配置,為人自身的發展提供支持;強化中長期預算改革,為其他領域改革提供引領和保障。
目前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復工復產情況良好。鞏固擴大這一成果我們有哪些優勢?
全國抗疫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發展呈現穩定轉好態勢,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上都走在世界前列。這說明中國產業鏈供應鏈有很強的韌性,中國經濟能更多立足國內市場循環起來。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國能夠持續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促進國民經濟循環暢通。
信心來自“天時”——中國經濟仍處在發展的“青年期”,體格壯,扛摔打。一方面我國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深入發展階段,去年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突破60%,農業勞動力就業比重從改革開放初期的70%以上降至目前的30%以下,以現代信息技術支持的現代服務業顯著增長。另一方面,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我們定下目標,到21世紀中葉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些都說明,中國經濟仍處在抗擊打能力較強的“青年期”。
信心來自“地利”——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空間大,易騰挪。看內需,2019年,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55萬億元,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41萬億元。看潛力,中國幅員遼闊,地區和城鄉發展情況差異較大,這是短板也是潛力所在。東部發展速度緩下來,中西部發展速度趕上來,持續增長的后勁強、周期長。地域廣,騰挪空間也大。疫情防控期間,我國有1000多個縣城沒有發生過疫情,這對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和經濟秩序的恢復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信心來自“人和”——中國基本經濟制度具有很強的優越性,逆周期、抵御危機能力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性結合在一起。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通過宏觀調控、立足擴大內需,率先走出陰影,并對世界做出人民幣不貶值的莊嚴承諾。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中國經濟仍保持9.6%的強勁增速,2010年增速更是突破了兩位數。這都說明中國的基本經濟制度能夠有效統籌政府和市場“兩只手”,有很強的抵御危機、逆周期調節能力。
在服務實體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金融業應當如何更好發揮作用?
金融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要推動我國經濟順利實現結構轉型,不斷邁向高質量發展,必須堅定不移深化金融業改革開放。
一方面,要深化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機構、市場和產品三個層面發力,持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發展格局轉型,需要與之相匹配的金融體系。在金融機構方面,我們要著力健全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金融機構體系,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大力發展養老、保險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市場建設方面,建設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在金融產品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金融產品,以滿足各類經濟主體的需求,改進對小微企業和“三農”的金融服務。
另一方面,要繼續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近年來,中國履行對國際社會承諾的既定方向和節奏,持續擴大金融開放,取得了顯著成效。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和全面負面清單管理為基本原則的對外開放制度框架初現端倪。
金融業自身要做大做強,就必須著眼于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尤其應當大力發展金融科技,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全面改造傳統金融業。只有實現了轉型,我們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才會充分發揮作用,才會展現出極強的發展潛力和競爭能力,我們的金融業和實體經濟才會真正強起來。
在新發展格局下,如何繼續擴大開放?
在新發展格局下,穩外貿穩外資工作要更加注重和國內經濟發展相結合,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銜接,增強發展動力,提升我國經濟國際競爭力:
一是發揮穩外貿穩外資在促進我國產業升級中的作用。擴大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及零部件等進口,為我國產業升級提供資源要素支持。鼓勵外商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二是發揮穩外貿穩外資在促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適時修訂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引導外資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區和現代農業、生態建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三是發揮穩外貿穩外資在促進我國增強創新能力中的作用。建設一批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鼓勵企業以進口等方式引進先進技術,促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鼓勵外資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針對關鍵共性技術、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等開展創新合作。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有何意義?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
從國際形勢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經濟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沖擊,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
從國內發展看,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我國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1億多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還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當然,我們也面臨一些挑戰,需要做好應對的準備。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