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政協動態
一江清水盼長流
———來自長江經濟帶省市政協的聲音
人民政協網9月24日電 (記者江迪)長江經濟帶省市政協“共抓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共推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研討會9月22日至23日在江蘇南京舉行。沿江11省市政協的與會者就“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共同交流,并協商討論擬向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提交的大會聯名提案。
護好濕地養好“腎”
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上海在長江生態環境中也具有獨特地位。“上海濕地資源總量相對較大,總面積相當于上海國土面積的55.71%,比全國5.58%的濕地率高出近9倍。上海以濕地保護為抓手,積極探索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的新路子。”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李逸平說。
上海市政協調研發現,全國層面濕地保護法律及規劃尚未制定,濕地保護評價標準模糊。建議加速推進制定濕地保護法,與現有的相關法律相綜合相銜接,使濕地保護、水資源綜合管理、國土、海洋及環境規劃、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公約等協調一致;編制長江流域層面的保護專項規劃;形成指導流域各省和地方的各類標準,使各類指標協調銜接,形成統一的濕地保護評價標準。
連續舉辦10屆的洞庭湖國際觀鳥節,不僅讓洞庭湖畔的湖南省岳陽市贏得“中國觀鳥之都”的美譽,也折射出洞庭湖濕地修復的成績。“范仲淹筆下‘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的美麗風光在洞庭湖濕地重現。”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戴道晉表示。
湖南省政協建議,讓濕地保護修復由“小合唱”變為“大合唱”,由“弱強度”變為“大手筆”,由“自選動作”變為“規定動作”,由“各自為政”變為“規范有序”。要在全社會形成珍愛濕地、踴躍參與濕地保護修復工作的良好氛圍;早日建立國家層面的濕地生態補償機制和長江流域濕地保護投入機制,加大濕地保護修復投入力度;制定科學的濕地保護修復規劃和制度體系;加快實施濕地生態修復和科學研究,對支流匯入的河口地區、村鎮污水排放的洼地、野生動植物棲息地、8公頃以下的小微濕地,進行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
生態修復標準要提高
濕地修復成效初顯,干流水質更是長江保護修復成績的重要表現。“2019年以來,長江江蘇段干流水質穩定在Ⅱ類;今年1至8月,主要入江支流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斷面占95.6%,同比上升6.7個百分點。”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周繼業介紹。
江蘇省政協調研發現,江蘇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還面臨一些突出問題。建議通過對沿江排口、工業、航運等方面進行檢查,重點推進長江入河排污口監測溯源、分類整治工作,全面摸清長江污染“底數”,查找生態隱患和環境風險,加強主要入江支流整治,確保控制斷面水質持續穩中向好,著力解決破壞飲用水源地、侵占自然保護區、非法填埋傾倒固廢危廢等突出問題,有效防范化解風險;沿江各地統籌推進危廢處置、污水處理等重點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加快提升精準污染防治能力和監控監測能力,在加大公共財政投入的同時,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長江經濟帶環境綜合整治、污染場地修復、生態保護修復項目。
修復要達到什么標準?干凈還不夠。“要著力推進水體由水質改善為主逐步轉向水質改善和水生態健康保護并重,并納入‘十四五’規劃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目標,真正實現水由‘凈’到‘美’。”浙江省政協副主席周國輝說。
浙江省政協提出,選擇部分典型河流開展水生態監測試點工作,將浮游動物、底棲動物、魚類、生物綜合毒性等參數納入監測范圍,探索相應的監測方法和實施規范。在此基礎上,加快制定適應長江流域的水生態監測技術標準;構建與調查指標相匹配的水生態信息庫,實現入河入海排污口監測全覆蓋,并將監測數據納入長江經濟帶綜合信息平臺,推動環保社會組織和志愿者隊伍規范健康發展,完善公眾監督、舉報反饋機制。
生態補償還得橫向來
云南省2018年以來積極研究出臺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政策。“長江流域省內7個州市48個縣區實現補償機制全覆蓋,得到財政部通報表揚和資金獎勵。”云南省政協副主席何波說。
云南省政協認為,要充分發揮11省市政協聯動作用,共同爭取設立生態補償專項資金,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出資,綜合考慮生態環境存量和增量指標,對沿江各省市實施獎懲。建議國家發改、財政、生態、水利等部委加大對現有的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試點的政策、資金的獎勵支持力度,加強指導,總結提升經驗,調動各地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積極性。
盡管長江沿線多省市相繼出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補償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生態補償標準不一,長江干流尚未建立跨省生態補償制度。
“鄱陽湖流域面積占江西全省國土面積的97%,湖水水質標準高于河水。近幾年,江西投入巨額資金,實施全流域整治。”江西省政協副主席雷元江說。
江西省政協建議,建立長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成立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工作委員會,以建立補償資金管理、使用、評估機制等,確保各方權利與義務,加強監督管理;研究生態補償評估辦法及標準,推廣生態補償試點經驗,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進單一要素補償、分類補償向綜合性補償轉變,統籌整合各個部門不同類型、不同領域的生態補償性質的資金,以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整體提升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設計一套測算方法和標準,把整合資金分配到各省(區、市)。
編輯:劉乙潼
關鍵詞:生態 保護 濕地 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