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名家訪談
張伯禮: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人民
國賓護衛隊列隊護送,人民大會堂門口鋪著紅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手把“人民英雄”國家勛章掛到胸前……9月8日,72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受到了最高的禮遇。
在鮮花和掌聲中,這位老人數度忍住即將奪眶而出的眼淚。在他看來,金燦燦的獎章是在向每一個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挺身而出人致敬。
人們敬他、愛他,稱這位把膽留在前線、與武漢“肝膽相照”的老人是英雄。可他卻說,這份榮譽“太高、太重了!”他覺得自己只是做了一個普通人該做的普通事,“醫生治病救人天經地義,怎么就成了英雄?”
從醫近半個世紀,張伯禮不止一次在國家出現重大突發疾病時挺身而出。年逾古稀的他仍任一校之長且身兼數職,可他依舊每周出診,幾十年如一日、從不間輟。
在一堂講給天津市大中小學生的抗疫思政課上,他動情地對年輕一代袒露心聲:“人民給了我很多榮譽,其實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我們的人民!”
父子一同上“戰場”、一起獲表彰
身穿寫著“老張加油”的防護服,張伯禮把自己大年初三“逆行”武漢的經歷稱作“一次出診”。
在武漢的80多天里,他率先提出對4類人群(確診、發熱、疑似、留觀)采取分類管理、集中隔離;對集中隔離的疑似、發熱患者采用“中藥漫灌”的治療方法。這些建議都成為全國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決策。
張伯禮“請戰”到中醫方艙醫院,采取以中醫藥為主的綜合治療,創造了輕癥病人零轉重、痊愈病人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的“三個零”紀錄;他指導中醫藥全程介入醫治工作,“先醫心,后治病”成為抗疫“中國方案”的亮點。
而他自己,由于不分晝夜的高負荷工作導致膽囊炎發作,在武漢進行了膽囊摘除手術。可術后第三天,他又在病床上開始遠程會診。他說:“國家危難,醫生即戰士。寧負自己,不負人民。”
只有他的兒子張磊知道,父親的手在農歷大年二十九受了傷,趕去武漢的時候還纏著紗布。張磊是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父親對患者、對這份職業的全情投入深深地影響著他。父親去武漢不久,張磊便率領天津第十二批援鄂醫療隊增援江夏方艙醫院。
到武漢后,張磊擔心父親身體,打電話說想去看看,卻被父親拒絕了。張伯禮說:“我在這里被照顧得很好,你不用來看我,看好你的病人就行。”
從做人到從醫,張磊一直把父親當作榜樣。他在“紅區”干的都是最危險的工作——提取患者咽拭子樣本。他清楚,在與病毒較量的戰場上,醫生絕不能膽怯、退縮,“那病人豈不更絕望嗎?”
父子倆在武漢共同抗疫20多天,直到方艙醫院送走最后一個病人時,兩人才在醫院門口見上一面。在武漢抗疫期間留下的一張合影上,3個穿著防護服的人并肩站著,中間是“老張”,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小張”,其中一個是兒子張磊,另一個是侄子張碩。一家3位醫生,同時在為武漢抗疫忘我戰斗。
張碩說,我心目中醫生的樣子就源于我的伯父,他用實際行動讓我明白,中醫不僅是用幾味藥物,也是一生的責任與擔當。
因為在抗疫中的突出表現,張磊被評為抗疫先進個人,獲得國家表彰。
“老師心里都是病人、人民,從不考慮自己”
今年30歲的楊豐文師從張伯禮,他的專業是中醫內科,從老師身上學到更多的是大醫精誠的醫德仁心。在他心中,老師就是英雄。
聽說老師只身前往武漢,楊豐文很擔心,“但張老師沒有絲毫猶豫,他總說,‘祖國需要,我必須去’。”楊豐文清楚,老師心里總是裝著病人,“從來不把自己的事放在前面”。
在張伯禮抵達武漢后沒幾天,楊豐文也趕到老師身邊,“我擔任他的助手,多少能幫他分擔一些事”。
他眼見著70多歲的老師每天跑醫院、看病人、開會,“每天都要到半夜才休息,第二天一早又趕去醫院了”。在他印象中,疫情最緊張的那段時間,張伯禮每天的休息時間只有3小時左右,“讓人心疼,又讓我們年輕人敬佩”。
張伯禮的學生都知道,老師在專業上非常嚴格,容不得一絲馬虎。與楊豐文隨行赴武漢的博士生黃明說,張老師對學生特別好,“逐字逐句給我們改論文,常常改到深夜”。
楊豐文記得在武漢時,張伯禮去醫院給病人看病,從不懼危險。然而,一次走到“紅區”門口時,他忽然停下,回過頭對楊豐文說,“你就別進去了,在外面等著我”。楊豐文知道,這是老師對學生的疼愛,“可他只想著別人,從來不考慮他自己”。
就這樣,病人們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案下漸漸好起來。通過臨床數據,張伯禮交出了抗疫的中醫答卷:服用中藥能有效防止患者從輕癥轉為重癥。同時,中藥還可以明顯改善臨床癥狀,比如緩解發燒、咳嗽、乏力等癥狀,促進肺部炎癥吸收,提高淋巴細胞等免疫指標,降低CRP等炎癥因子。而中西醫結合治療重癥,又能夠提高治愈率,減少死亡率。在康復期,用中醫藥進行綜合治療有優勢。
有數據顯示,中醫藥的作用體現在新冠肺炎預防、治療和康復的全過程,總有效率達90%以上。
不僅如此,張伯禮提出建議,比如對《傳染病防治法》進行修訂,加快建立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將中醫藥醫療納入其中,在疫情發生后成建制介入等,很多建議都被國家有關部門采納。
這些都讓楊豐文和從事中醫事業的年輕人感到振奮,“大家都看到中醫在發揮作用”。
讓中醫藥走出去要靠科技、靠標準
最近幾個月,張伯禮一直通過視頻會議與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交流抗疫經驗。在他看來,中醫藥知識是傳統醫學,但與現代科學結合性不夠,他期待能逐漸闡釋中醫藥的現代科學內涵。
張伯禮告訴記者,目前海外對中醫藥治療經驗和研究成果非常關注。目前,蓮花清瘟已經合法進入巴西、加拿大、泰國、印尼等十幾個國家。但中藥“出海”依然受到各國法律、法規的限制,有的中藥送到國外,但因不符合當地法律,不能合法使用。
一個關鍵問題在于,如何把中醫藥講給世界聽。張伯禮認為,要把中醫藥的理論優勢與現代科技結合。這也是張伯禮長期以來努力的方向。幾年前,他領銜完成“中成藥二次開發核心技術體系創研及其產業化”,就是把諸如六味地黃丸等在中國擁有悠久歷史的中藥,實現藥品從原料到制劑全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
今年5月,我國首個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天津中醫藥大學。在張伯禮的多年努力下,這里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藥組分庫,已儲備了6萬多份中藥組分。
張伯禮解釋說,中藥組分就是從傳統中藥中提取出有效的成分群,可在細胞、分子藥理水平相對清楚地揭示中藥的藥效物質基礎及作用機制,并能根據不同病癥重新配伍成方,可制成膠囊、壓片、注射劑等。
在此次抗擊疫情的臨床實踐中,張伯禮和團隊發現虎杖這味藥的中藥組分對新冠病毒有較強抑制作用;馬鞭草組分對肺小支氣道具有明顯抗炎功效,可阻止形成包裹沉寂病毒的痰栓,從而有效避免患者‘復陽’,“我們將這樣的有效組分提取出來,制成‘宣肺敗毒方’。實踐證明,其治療新冠肺炎療效確切、藥理證實,可對新冠病毒引起的炎癥風暴起到有效抑制作用”。
張伯禮常說,中醫和西醫各有優勢、各有所長,應互相包容、取長補短,攜手保證人類生命健康。在推動中醫藥傳承發展的道路上,張伯禮像個不知疲倦的年輕人,找尋著各種現代科學的手段和方法,在中醫藥寶庫中探索著創新的方向。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艷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楊嵐
關鍵詞:張伯 伯禮 中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