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第二時間

青少年出現抑郁問題怎么辦?心理專家來支招

2020年09月01日 06:54 | 來源: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
分享到: 

8月22日,四川瀘縣發生一幕悲劇,一名15歲女生跳下25樓,父親在樓下試圖營救女兒也被砸傷,兩人經搶救無效雙雙身亡……

近段時間以來,關于青少年抑郁問題的報道屢見報端,而多起青少年自殺的案例更是讓人惋惜和痛心,引發了社會的極大關注。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指出,我國兒童青少年抑郁障礙的檢出率居高不下,并常與焦慮障礙相伴而行。本期特邀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解讀,希望能夠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

本期學術顧問:

林丹華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授

■ 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心理學會學校心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劉朝瑩:家長要做孩子情緒的敏銳覺察者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院科研中心主任

警惕:不要讓家庭問題成為孩子不良情緒的溫床

不順暢的家庭溝通。家庭是孩子愛的港灣。當孩子遇到了困難,能不能放心地去跟家長傾訴,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事情。遺憾的是,很多家庭并沒有這樣一個信任、安全的溝通環境。有孩子說:我媽特神奇,什么事都能扯到學習上。家長只顧著說教,只關心學習,很少和孩子聊聊生活里的其他事情。在咨詢中,在校園欺凌,性侵犯等案例的留言中,都會有孩子留言說,想要跟父母談,但是父母根本沒有接收到孩子的信號。

如果家庭中的溝通環境一直是比較好的,孩子和父母之間一直有很好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即使遇到很大的困難,甚至是難以啟齒的事情,也相信父母會理解他、接納他。孩子就愿意主動去跟家長溝通和傾訴,而不是選擇隱瞞、躲藏和逃避。這樣,孩子因為困難或壓力事件而發生抑郁和自殺的風險就會降低很多。

糟糕的家庭氛圍。糟糕的家庭氛圍中,往往家庭成員間關系比較緊張,夫妻沖突頻繁,遇到問題時容易相互指責、爭吵甚至冷戰。有些特殊家庭中,可能還存在酗酒、犯罪、吸毒、家暴,或患有精神疾病等情況。除了精神疾病和人格特質本身就有遺傳的可能,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的情緒感受經常也是糟糕的,在外界刺激下可能更容易產生沖動行為,或者遇到困難時,更容易覺得生活沒有希望。許多自殺者往往就是在絕望和沖動之下釀成難以挽回的悲劇。

什么是積極的家庭氛圍呢?比如,家庭成員關系和諧,遇到問題可以共同面對而不是相互指責;可以相互開玩笑調侃,不會因為一句話不小心說錯就造成矛盾和誤會;家庭環境溫暖愉悅等等。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的孩子,他的情緒大部分時間是比較愉快的,遇到問題時情緒也會相對穩定,能夠積極面對,相信生活是有希望的。

情緒虐待與忽略。在一些家庭里,夫妻雙方本身情緒就不成熟,像個孩子一樣,動不動就鬧矛盾,這樣的父母也很難做到給孩子情緒上的照顧。反而是孩子像小大人一樣,勸和父母,維護家庭和諧。但是父母和孩子都很難意識到這種角色的倒錯,那么孩子從小在這樣的家庭中,可能就會活得很累。即便父母提供了優厚的物質條件,孩子情感部分的需求仍然是一直缺失的,甚至枯竭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敏感期。兒童階段的孩子,對父母的愛非常敏感。如果能夠得到父母充分的愛,他們就會很好地度過這個階段,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信任感,相反如果常常被父母忽視,甚至合理的情感需求常常被拒絕,孩子就會很容易感到不安與不信任。

抑郁的父母。孩子的很多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最初都是來自對家庭成員的學習和模仿。抑郁的父母看待世界也是消極、悲觀的,孩子就學到了這些消極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有的家族中有抑郁或自殺的親人,孩子也會受到影響,把自殺當做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面對經常情緒不好的父母,孩子可能還會自己把這個責任承擔起來,或把爸爸或媽媽的抑郁看作是自己做得不夠好。當孩子發現自己的努力并不能改變父母的狀況,他可能就會覺得自己是很無力的,很絕望的,因為他沒有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支招:讓家庭真正成為愛的港灣

溝通時多傾聽。自己的孩子,他心里想什么我還不清楚。”“那么小的孩子,能有什么大事呀!如果家長帶著這樣的誤區和孩子溝通,就很難真正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家長要保持一種好奇心,多去傾聽孩子的想法,即使孩子表達的觀點父母并不認同,也可以先聽孩子說完,不要著急否認和打斷。多問問孩子:你為什么會這么想呢?或者說:你這么想一定有你的理由,是什么呀?孩子感受到安全與接納之后,才會把內心深處的秘密、擔憂、恐懼告訴家長,這樣家長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關注孩子的溝通信號。孩子在遇到困難,或想要自殺之前,大多會嘗試性和家長溝通,家長要對這類問題保持警覺,用傾聽和理解的方式進行追問。比如因童年性侵犯而自殺的臺灣作家林奕含,在她的小說《房思琪的失戀樂園》中有這樣一段:

房思琪在飯桌上對媽媽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而媽媽卻很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那個時候思琪才明白,在性教育這個環節中,父母將永遠缺席。

父母多用一些心在孩子身上,發現孩子討論一些敏感話題的時候,要多問一問孩子,能避免掉很多的悲劇。

用共情回應孩子的情感。抑郁的孩子表達情緒多以負面情緒為主,父母一定要首先與孩子共情,也就是試著先拋開事情的對錯,多去體會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回應的時候,父母可以直接說出孩子的感受。而指責、喋喋不休的說教,孩子會瞬間關上心門。家長若用共情,關注孩子的感受,會讓孩子感覺得到了理解,心理一下子就很溫暖,覺得家長可以接納他的感受。這樣,孩子也會更愿意和家長交流自己的真實想法。

設置家庭愉快時光。抑郁不會騷擾愉快家庭長大的孩子。每天抽出15分鐘,作為家庭愉快時光、放下手機,放下工作,陪孩子聊聊學習之外的事情,千萬不要什么事都扯到學習上。比如講講故事、下下棋、聊聊有趣的見聞、來個枕頭大戰、一起跑步等等,都是增進親子關系,融洽家庭氛圍的好方法,孩子會在這種玩鬧放松的過程中,學到了如何積極地面對生活,學會了自己快樂的方法。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說過:孩子就像海綿,他們不但吸收你所講的話,也吸收你講話的方式。所以幫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獲得拒絕悲觀的技能。所以,建議家長在進家門前,先拍拍自己的身體,就像抖落掉一天的負面情緒一樣,讓笑臉進家門。面對家庭中的矛盾,如果父母能夠互相體諒,停止相互指責,家庭的氛圍也會變得溫暖舒適。

修復夫妻關系,不讓孩子做替罪羊。父母之間有矛盾沖突的時候,不要把孩子拉入戰爭。比如夫妻吵架后,不要讓孩子去傳話,表達一些影響家庭和諧的負面態度,比如說:你看你爸有沒有一點良心,做了什么什么樣的事情。你去告訴他,如果這件事不解決,我們就離婚。這樣的任務,會把孩子置于非常矛盾和痛苦的位置。而是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吵架了,但那是我們之間的事情,你不用擔心,爸爸媽媽是成年人,我們會處理好的。

抑郁的父母要給孩子設置安全界限。父母抑郁的時候,很難照顧好孩子的情緒,但是可以把自己的情緒和孩子的責任做一個區隔,就像森林的防火帶。比如告訴孩子說:爸爸/媽媽現在情緒不好,是因為爸爸/媽媽自己有困難要處理。這個跟你沒有關系,不是你的責任。即使我們有情緒不好的時候,也是一樣很愛你的。類似這樣的話,就是給孩子設置了安全界限,會對孩子非常有幫助,可以讓孩子心安,并且讓孩子能夠允許父母的壞情緒,不會因為父母狀態不好而感到不安和自責。

都說家是愛的港灣,但糟糕的家庭也會成為扼殺希望的搖籃,并不是這樣的家庭沒有愛,而是家庭里的人不懂怎樣去愛。作為父母,一定要提高對孩子情緒狀況的敏銳覺察。抑郁不是錯誤,更不是脆弱,每一個抑郁的孩子都更需要被理解,被關注,被溫柔以待。

申子姣:預防抑郁,從培養自我價值感開始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學生心理咨詢與服務中心專職心理教師

諸多醫學和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生理、心理、家庭、學校、社會等多個層面因素的相互影響,共同導致了抑郁這一最終結果。就像身體不適的癥狀是在提醒我們關注軀體出現了問題一樣,抑郁作為一種讓人痛苦的心理癥狀,也是在提醒著我們心理上出現了一些不對勁的地方。

抑郁的孩子在心理上出了什么問題?我們可以從孩子的表達中尋找線索:沒人會喜歡我是在訴說著被拒絕的苦澀;都是我的錯,當初就不應該……”是在反復咀嚼曾經的失誤;這種狀況不可能改變,沒有任何辦法是在表達著對未來的絕望;我什么都做不好則體現著內心深處的無意義感。這些線索,從不同的側面透露出他們對自己的懷疑與否定,指向了一個共同的根源:自我價值感的缺失。

什么是自我價值感?它可被描述為這樣一種體驗:一個人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有價值的;自己的才能和人格是受到重視的;自己對別人、對團隊有貢獻的。自我價值感較高的人,會表現出自信、自尊和自強;反之,則會呈現出明顯的自卑或是過度的自戀、甚至自暴自棄。從這個角度來看,抑郁作為一種癥狀,其傳遞的直接信息便是我不快樂,深層的信號則是我沒有價值。如果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低到極點,或者突然遭受到了顛覆性的沖擊,就會引發我不配活著的念頭,甚至導致自殺行為。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鏡中自我理論認為,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往往是參考他人對自己的反應而來的。心理學的研究也發現,一個人自我價值感的基本架構主要源于與養育者的互動,隨著成長,老師及同伴對自我評價也會產生重要影響。

3歲之前,孩子處于自我中心的狀態,身邊發生什么事都會歸結在自己身上,家長可以通過細致而及時地回應孩子的需求,讓孩子吃好穿暖,陪著玩耍,及時安慰,孩子就會覺得別人對我好,是因為我很可愛,很重要,自我價值感隨之建立起來。

4-6歲,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清晰,開始越來越多地在意來自外界的評價,家長可以更多允許孩子的探索行為、欣賞孩子的奇思妙想、肯定孩子為家庭和伙伴付出的勞動,促使孩子把家長的積極反饋內化為對自己的正面體驗,提升自我價值感。

到了小學階段,孩子有了明確的學習任務,同伴的影響也日益突顯。在家中,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家長喜歡和接納,體驗到自我價值;在學校,可以教導孩子學習和遵守恰當的行為規范,培養孩子人際交往的能力,努力為班級爭取榮譽,讓孩子感受到被集體、被他人接納和需要,進而提升自我價值感。

到了中學,孩子進入青春期,獨立需求不斷增強。家長要學習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見,盡量不主動去打擾孩子。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要在認可孩子的良好初心基礎上,提示可能遇到的風險和挑戰,幫助孩子完善行動的計劃和方案,對于提升孩子的價值感尤為重要。

如何幫助孩子抵御學業壓力對價值感的沖擊?

學習是學生的本職工作。學習過程也是培養孩子思維能力、鍛煉意志品質的好機會,鼓勵孩子認真學習、爭取好的成績無可厚非,但學業壓力對孩子的影響巨大。我們常會看到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好勝心強,受了打擊就容易抑郁甚至輕生;大規模的調查結果發現,成績差的孩子抑郁的風險更高。從自我價值的角度看,這兩種現象并不矛盾。

若孩子處于一個唯成績論的環境,就會形成這樣的信念:只有學習好,才是有價值的,取得好成績就會成為孩子證明自己的唯一手段,如果學習上遇到了挫折,成績無法達到父母或老師的期待,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沒用,配不上父母和老師的付出,成為抑郁的導火索。一些成績拔尖的中學生,考上了好的大學之后,成績優勢不再明顯,原先賴以生存的價值感不復存在,也容易陷入抑郁的狀態。因此,不能讓學業成就成為孩子唯一的價值感來源!家長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培養孩子多維度的自我價值,幫助孩子抵御抑郁的風險。

培養發現優勢的眼睛。有意識地挖掘孩子在學習之外的優勢,并且真誠而具體地表達欣賞。真誠善良的品格、人際協調的能力、樂于奉獻的精神、在興趣領域的探索等等,都可以成為孩子的價值感來源。這些優勢的形成都離不開孩子的努力和堅持,看到它們并且為其點贊,不僅不會讓孩子得意自大,還會讓孩子體驗到父母對自己的理解、接納和認可。當孩子遭遇失敗和挫折時,在接納孩子的失落與痛苦的前提下,更要幫助孩子一起去挖掘自己的優勢,詢問他們從挫折中學到了什么,是什么讓他們堅持下來沒有放棄,有助于孩子重振勇氣,直面挑戰。

把不良行為和孩子的為人區分開。發現孩子的優點并不意味著要對孩子的缺點視而不見,當孩子犯了錯誤,仍應進行批評和提醒。但家長要注意避免用你就是一個白眼狼”“你就是笨”“你真的沒救了等方式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這樣會讓孩子給自己貼上負面的標簽,并且形成一個好孩子不應該犯錯”“失敗了就低人一等等不合理的信念,要么無法原諒自己的錯誤,要么過于追求完美,無法接納自己的缺點,要么不敢接受任何挑戰,謹小慎微,懼怕失敗。批評時應當以平和的心態呈現對孩子人格的接納,但用嚴肅的語氣具體指出孩子的錯誤行為是什么,為什么這樣做是不對的,并且幫助孩子認識到正確的做法是什么。

多給孩子做貢獻的機會。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對他接待的抑郁癥患者提出這樣的治療方案:如果你遵從我的建議,我可以在14天之內治愈你的抑郁癥。這個建議就是:每天為別人做一件事。心理學中的互助友好理論也印證了這一策略的有效性,互相幫助有助于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也是一種緩解壓力的有效方式。鼓勵孩子多為別人作貢獻,本身就是預防抑郁的良方。

提升家長自身的自我價值感。如果家長可以真實地體驗自己為家庭、為社會所作出的貢獻,擁有高自我價值感,就不會把自己的價值感全部投注到孩子的表現上,也不會常把自己的孩子與他人作比較,更不會把孩子的失敗與自己的失敗畫等號。自我價值感高的家長,能夠更好地包容孩子的挫折,情緒更加穩定,更容易做到真誠地鼓勵孩子、發現孩子的優勢、欣賞孩子的貢獻,進而培養出積極樂觀的孩子。(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學生心理咨詢與服務中心專職心理教師)

朱茂玲:擁有好的“關系”,就擁有未來

作者系華南理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教師

抑郁,是關系出了問題

我不想學了”“我不想活了”……對很多家長來說,孩子嘴里若說出這樣的兩句話,無異于殺傷力巨大的核武器。前者會讓家長們感覺到非常憤怒,后者則會讓家長感覺到非??謶?。其實孩子在學習上的困難與心理上沒有動力、沒有希望的狀態,都是抑郁狀態(癥)的重要特征。

所以,當一個天真的孩子開始意識到有一個未知的世界和一個有諸多規則的社會存在時,他(她)可能會感到茫然無措。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如何學會理性地面對和處理這些關系?這是個非常大的挑戰。在工作中,我接觸了大量的臨床的案例故事,從中去呈現正在經歷抑郁的青少年內心世界和真實感受,從心靈感受的角度出發,以期幫助青少年有效地遠離或者走出人生的至暗時刻

抑郁,關系的象征性死亡。我用盡了所有辦法,曾經喜歡的游戲、創作音樂、與人聊天、喝酒,全部都不管用了,我沒法讓自己快樂起來。我不想死,可是我找不到生活的理由……”這是遭受深度抑郁折磨的A在苦苦掙扎時的內心表白。A這種狀態可能代表了絕大部分重度抑郁者的心靈狀態,生活的樂趣感消失了,心靈如同荒漠一般了無生機。相對幸運的是A在家人的幫助下,及時到精神心理科就診,按照醫囑服用藥物,求助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每周接受穩定頻率的專業心理咨詢。

治療看起來是一個需要漫長時間和耐性的過程。起初,A情緒起伏無常,父母也都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抑郁了,到后來都積極配合,A的情況也日漸見好。而這一切態度的變化源于母親講述的一個夢境——在母親的夢中,自己的孩子死掉了,母親體驗到非常的恐懼與無助。從深度心理學的理解來看,夢境表達的就是心靈的真實性,不是現實層面的孩子死掉了,而是父母一直期待喜歡的孩子身上優秀的、出色的、能有不凡成就的特質死掉了。母親開始意識到要挽救自己的孩子,家長就必須要同時做出改變。母親開始去參加一些專業親子關系課程,嘗試反思檢討自己的做法,改變以往親子關系中簡單粗暴、分數決定一切的局面。當母親學會慢慢把對孩子的期望收回來,開始理解孩子面臨的困難,給孩子一個相對寬松的空間去發展自己,開始能夠設身處地給孩子提供適當的幫助,看到真實的孩子,親子關系的僵局就打開了,家庭交流也有了更多一些鮮活的內容。當然,接受自己的孩子就是一個平凡普通的孩子,對很多家長來說就是一個非常困難的議題,尤其是在成就標準分數取向的時代,孩子的成績關乎了父母的臉面,特別是在自我價值感相對較低的父母身上,就會把很多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不夠出色的孩子很難擁有價值感,進而會演化成家庭中的生存危機,我不配活下去,我在這個家庭沒有任何位置。

抑郁,關系中的價值感缺失。抑郁的孩子就是想得太多了。這句話其實提示了精神心理出現抑郁群體的部分真相。從心理類型的視角來看,內向情感型的孩子更容易有抑郁的特質,天生更敏感一些,凡事更考慮意義價值。比如,13歲的B覺得每天上學對他來說就是一場酷刑,日常重復規律性的學習生活讓他透不過氣來,很長一段時間,每日的行程就是從家里離開之后坐著公共汽車在城市里一圈圈地兜轉。談及這種感受,他形容現在的生活狀態比清朝十大酷刑還慘,就如人彘被泡在缸中4年零7個月,就是一個字———。B為此閱讀了大量的哲學書籍,想要搞清楚的是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當內心的意義感沒有答案,當生存的目標被物化,抑郁可能就是唯一可以選擇的癥狀。有時候,大人們會被這些青春殘酷物語嚇到,孩子們怎么會有如此暗黑的想法和內在世界呢?其實,當內心隱秘感受可以用語言精準地形容和表達,且能夠被安全的傾聽和接納,內在心靈就安全多了。

如何防治?從藝術地處理關系開始

重新連接,擁有關系就擁有未來。兒童心理治療師溫尼科特有過一句名言擁有關系就擁有未來。教育界和心理學界也在逐漸接受的一個觀點好的關系勝過任何的教育。很多父母可能都有生活中的一個經驗,自己生病感冒了,隨便喝點熱水就扛下來了;而孩子有點小病痛就會焦慮不安,恨不得替孩子來承受一切。一位15歲的初三學生的母親前來求助,孩子長得很漂亮,成績優秀,當班干部,也在經歷自己的抑郁期。臨床工作中問及這位母親對孩子的期待,我唯一的心愿就是讓我的孩子健康快樂。當問到母親在你15歲時,你的生活樣貌是什么樣子的?你的感受是什么?這位媽媽泣不成聲,我的15歲就一直在努力干活,把整個家庭的重擔挑起來,我沒有體驗過多少快樂,但我愿意這樣為家人奉獻一切。或許,在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也要學會允許孩子有矛盾和掙扎,有不快樂的權利。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連接嘗試由緊密變為深厚,由窒息變為自由,變成一種彼此都放心的狀態。

抑郁癥狀的好轉需要相對緩慢的節奏。D沉迷網絡游戲已經快三年了,家長老師都束手無策,曾經跳級三次的尖子生,順利考上國內名牌高校,現在正處在延期畢業多時且可能無法正常畢業的窘況。談及網絡游戲,D很沮喪地說我其實并不喜歡網絡游戲,網絡游戲只是我用來打發時間的一個東西罷了。可是我做其他的事情沒有什么用,一丁點價值都沒有。”D有一個形象的比喻,網絡游戲就是一個兇狠的巨人,好學生的特質(勤奮、努力、盡責)就是一些特別弱、不堪一擊的東西,每次有了一點的進步,很快就會被巨人嘲笑和打敗,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的。D的困難就是雖然不死心,但在現實層面沒有辦法作任何的對抗,力量太懸殊了,只能沉淪下去。分析師與D的工作就采用了游戲與童話心理分析結合的方法。日本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分析師河合隼雄,他介紹了非常多從象征的角度如何去理解青少年以及與青少年相處的方法,非常值得一讀。從童話心理分析的視角來看,對于D來說,他需要每天去喂哺心靈中的巨人,保持游戲的、不在乎的狀態,就是按時投喂的象征性表達,倒是那些積極的、優秀的特質需要小心翼翼、不露風聲的自己在黑暗中摸索完成,直到確認自己可以真正完成了一些事情,擁有了勝任感,擁有了與巨人對抗的力量,方能對其宣戰,取得勝利。這里也提示了一個對抑郁癥狀的工作原則,一個龐大的占據了心靈能量的癥狀,其所有的防治和改變都應該是謹慎地,小心翼翼地,禮儀相待地,持久漫長地,這也是我們面對心靈中的黑暗面一個最好的態度。在對抑郁者的臨床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太快好起來的孩子都是假象,都只是暫時的好轉。

抑郁的形成當然有現實環境的壓力,也有性格特質的影響;然而究其本質,就是關系出現了問題。我們面對青少年抑郁癥狀的時候,就是幫助他們學會處理各種關系:處理自己與世界的關系,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自己與自我的關系,自己與內在心靈的關系。(文中出現的所有案例故事均經過咨詢倫理處理。)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孩子 抑郁 父母 家長 價值


人民政協報政協號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