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百年大變局之亞洲奮起
新華社北京8月28日電 特稿:百年大變局之亞洲奮起(詳版)
新華社記者凌朔
泰國灣北端有個地方叫羅勇。當地人世代捕魚耕田,與世無爭。100多年前,這個小地方開始卷入大事件:一戰中,這里的漁港被改造成軍港;二戰時,日本和美國軍艦頻繁至此;越戰期間,這里成為美軍B-52轟炸機基地;冷戰后期,羅勇又成為美泰“金色眼鏡蛇”年度軍演的演武場……
在世界格局巨變中,羅勇被動變換著角色。到了美國奧巴馬政府推行“亞太再平衡”之時,美國人又想征用羅勇的機場作為“戰略支點”,但遭到了當地人抵制。因為,羅勇正在集中精力發展經濟。
今天的羅勇,是泰國首富之地,人均年收入約3.5萬美元,容納上千家國際企業,擁有泰中羅勇工業園等知名園區,正規劃建設通往中國的鐵路。
這是亞洲崛起的一個縮影。亞洲經濟的體量、亞洲話語的分量、亞洲價值的質量,正在成為改變世界地緣政治和經濟最生動的因子。亞洲的奮起,貫穿百年,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濃重一筆。
經濟:從無足輕重,到舉足輕重
19世紀的歐洲,視亞洲為“文明的反題”。他們用亞洲的落后和停滯來映襯歐洲的先進和進步。時過境遷,2010年,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評價亞洲的重要性時卻這樣說:“21世紀的大部分歷史將在亞洲書寫。這一地區將出現這個星球上最具變革性的經濟增長。”
今年3月,英國《金融時報》一篇題為《亞洲世紀即將開啟》的文章說,眼下全球前30大城市中有21座位于亞洲;以購買力計算,到2020年,亞洲的經濟總量將超過亞洲以外經濟體的總和。
劇情反轉不只表現在數據上,更反映在生活點滴中。
“亞洲的老百姓吃不吃澳洲龍蝦,會直接影響澳大利亞的龍蝦市場價格,”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邊動一動,那邊就會感到震動。”
話語:從被動追隨,到主動超越
美國哈佛大學前校長薩默斯深信,亞洲崛起以及隨之而來的一切,將成為此后300年史書中占主導地位的故事。
“亞洲世紀”,不是恭維東方的標簽,而是震撼世界的現實。英國國防部把“權力從西方向東方的轉移”列入《2010-2040全球戰略趨勢》報告,認為這是人類正進入大轉型、大風險時期的重要變化之一。
伴隨著亞洲經濟體量的崛起,亞洲話語在世界秩序中的分量也在迅速上升。
一戰前,世界上幾乎聽不到亞洲集體的聲音。亞非國家第一次響亮發聲,是在1955年的萬隆會議。此后半個世紀,亞洲國家在聯合國、亞太經合組織、金磚國家、二十國集團等平臺積極發聲,亞洲思考和亞洲經驗越來越受到關注。東盟峰會、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海合作組織、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瀾湄合作等區域合作機制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不僅促進亞洲共同發展,更在朝鮮半島無核化、南海等議題上有效協助管控風險。
經濟實力決定地位,地位賦予話語,話語又助力經濟。近年來,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互聯互通、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等理念成為傳遍全球的亞洲話語。“當今世界,談到國際關系,不能不提‘一帶一路’,”鄭永年說,“短短幾年間,‘一帶一路’深入人心,雖然操作方法各有不同,但在理念層面得到了絕大多數國家的積極支持。”
價值:從仰望西方,到重拾自信
美國著名學者伊曼紐爾·沃勒斯坦在《所知世界的終結》一書中預測了“歐洲中心論”的結束與世界體系的變動及重構。以沃勒斯坦為代表的一批學者認為,當年歐洲開辟的航線、美國確立的規則已無法承載世界的發展。個中原因,不只有經濟因素,更有人們對價值觀的思辨。
亞洲的價值觀從來就是“和合共生”。以東盟為例,10個國家、10多種宗教、上百個民族,西方殖民遺留下的邊界爭端不勝枚舉,但各國卻能放下分歧,組成同進同退的共同體,對內消弭爭端,對外同氣連聲。
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正是“和合共生”的現實表達。今年5月,一場以文明為主題的對話大會在北京舉行。從文明角度挖掘潛力,從文明高度推動合作,從文明維度思考未來,是亞洲的價值觀發展到特定歷史階段的新感悟。
國際關系專家帕拉格·康納今年2月在加拿大《環球郵報》網站發表文章指出,金融危機沒能傷害亞洲,西方民粹主義政治沒有動搖亞洲,一些國家筑起隔離高墻的做法沒有傳染給亞洲,因為在亞洲,“務實的政府專注于促進包容性增長和社會凝聚力”。
這篇題為《歡迎來到亞洲世紀》的文章總結,數十億亞洲人,是向前看、外向型和樂觀的,而不是向后看、自我陶醉和悲觀的。這決定了“亞洲的崛起是結構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參與記者:趙旭、姜磊、杜白羽、田明、耿學鵬)
編輯:曾珂
關鍵詞:百年大變局之亞洲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