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七夕,中華傳統文化的“高光時刻”

2019年08月06日 17:28 | 作者:鄧海建 | 來源:光明網
分享到: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這是柔情似水的七夕,這是佳期如夢的七夕。

點擊進入下一頁

這是一個有關愛與暖的傳統節日。在商家眼里,這是中國情人節;在社區眼里,這是中國家庭節;在學者眼里,這是中國民俗節……這個傳承千年的“乞巧節”“女兒節”“雙星節”,綿延著中國農耕文化中最溫柔與浪漫的那一頁。

民俗之魅,民族之美。2006年,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后,“牛郎織女”傳說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為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首次在山東、廣東、甘肅三地統籌開展七夕節體驗式活動。在濃郁的商業氛圍和愛情渲染之下,七夕正洗去浮華、回歸本真,展現民族節日最走心的氣質與靈魂。

回頭望去,早在西漢時期,牛郎織女便由星名變成了男耕女織的神話人物,且被注入節日內涵之中。在《淮南子》《風俗通》中,出現了“鳥鴉填河橋而渡織女”和“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的傳說。民間隨之產生了七夕夜外出看牛郎織女相會的活動,宮廷亦有“穿七孔針”“跳于闔舞”之俗。自此以后,七夕越發溫婉動人,承載文化、演變傳統,成為民族心理認同的一部分。

它是創造之節。《西京雜記》有言:“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我國廣東、乃至香港地區等,過七夕節仍保留著“乞巧”的核心傳統。乞巧的本意,便在于創造與創新。中華民族勤則不匱、自強不息,在節日文化中都洋溢著推動生產力與社會進步之美。它是婚戀之節。“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是中華民族最淳樸而真摯的愛情觀。牛郎織女的故事,傳揚的是忠貞與堅守。舉案齊眉、家和事興,快意人生、追求幸福,千百年來,這恰恰是中華民族婚戀家庭觀的核心要素。

更重要的是,七夕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圓滿”與“和合”的精髓。這是粗放卻質樸的中華民族價值觀與世界觀,貫穿中華傳統文化的所有領域和全部歷程——祭拜祈福里“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愛情悲劇中“和而不同”的社會觀、民俗活動中“人心和善”的道德觀……沉淀為文化的“初心”,培厚為民族的根本。

或因如此,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將七夕節寫進頂層設計。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亦有全國人大代表提交《關于延長和增加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節假日的建議》,呼吁增設七夕節等為法定節假日。凡此種種,皆說明各界已然認識到七夕佳節的重要意義,重拾“遺失的美好”、重溫七夕的浪漫。

這份美好、這份浪漫,是文化自信之源,亦是文化軟實力之彰顯。年年七夕、今又七夕,不妨讓這個洋溢愛與暖的日子,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高光時刻”,聲徹寰宇、澤流遐裔。(鄧海建)


編輯:楊嵐

關鍵詞:七夕 中華 傳統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