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要聞 要聞

格萊斯頓畫廊再度回歸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2019年04月01日 17:10 | 來源:北國網
分享到: 

格萊斯頓畫廊再度回歸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呈現多元藝術面貌

格萊斯頓畫廊(Gladstone Gallery)(紐約、布魯塞爾)將再次回歸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展位為1D02。作為國際領先的當代藝術畫廊,近40年來,格萊斯頓畫廊在全球保持著超群的國際視野和獨特的前瞻性,致力為畫廊代理的藝術家提供在職業生涯中不斷成長的機會,并幫助他們獲得更大視野的關注。在此次博覽會期間,格萊斯頓畫廊將在近60件作品中,呈現包括馬修·巴尼、菲利普·帕雷諾、鄭曦然、伊麗莎白·佩頓、瓦格希·穆圖、凱斯·哈林、及羅伯特·梅普爾索普等重要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和新作。

格萊斯頓畫廊總監蔡秉橋(Paula Tsai)表示:“格萊斯頓畫廊(Gladstone Gallery)多次參展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自創始至今,格萊斯頓畫廊保持著超群的國際視野、獨特的前瞻性與嚴肅的學術性,是眾多重要藝術家創作的推動者。近年來,格萊斯頓畫廊致力于為更多藝術家提供更為寬廣的平臺,創造東西方視野的聯通,包括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伊麗莎白·佩頓(Elizabeth Peyton)等畫廊代理藝術家也將在中國舉辦大型展覽;格萊斯頓畫廊代理藝術家鄭曦然(Ian Cheng)、西普里安恩·蓋拉德(Cyprien Gaillard)、羅斯瑪麗·特洛柯爾(Rosemarie Trockel)、卡梅隆·詹米(Cameron Jamie)、Anicka Yi將參展即將開幕的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格萊斯頓畫廊希望能夠在香港這個重要的國際舞臺中呈現畫廊代理藝術家的創作全貌,為亞洲和全球的觀眾提供更為豐富的觀賞與收藏體驗。”

被譽為當今國際當代藝術界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即將于今年九月在北京UCCA當代藝術中心舉行個展的藝術家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的攝影作品《CREMASTER 4: Field of the Ascending Faerie》將于展會期間呈現。這件作品包括兩張相片,來自于藝術家史詩性的創作系列“懸絲”,而作為該系列重要組成部分,這件攝影作品與五件大型電影作品一同探索了創造的過程,也體現了該系列閉合、自洽的美學體系。畫面中體現了劇中兩組主要人物。三位精靈朝下看著Loughton Candidate,為其指引前進方向,也強調了貫穿《懸絲 4》整部電影的“上升”及“沉降”主題。而作為在材料及敘事語言層面與巴尼另一著名的創作、歌劇電影《重生之河》息息相關的作品,“水澆鑄”系列雕塑的第十件雕塑《Water Cast 10》也將于展會中出現。電影《重生之河》基于Norman Mailer1983年的小說《Ancient Evenings》,講述了以重生為主題的古埃及時期故事,這也激起了巴尼對于金屬作為雕塑材料歷史的強烈興趣。作品的抽象形式看起來如同金屬爆裂形成的結果,也像是水流運動的結果。與古典青銅雕塑的分段創作方法不同,水澆鑄必須一氣呵成,整體成型。某種層面上,這樣具有圣物感的作品來自于一個完整的表演性創作行動。而該系列作品與《重生之河》在神話層面的連接,也構建了與巴尼長期創作的宏大轉變及超越主題的聯系。

點擊進入下一頁

馬修·巴尼 Matthew Barney, Water Cast 10, 2015, 鑄銅 Cast bronze; 137.2 x 111.8 x 147.3 cm。

點擊進入下一頁

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 Cremaster 4: Field of the Ascending Faerie, 1994, 兩張彩色照片、自潤滑塑料框 2 C-prints in self-lubricating plastic frames; 上 Top image: 54 x 74.3 cm; 下 Bottom image: 64.1 x 54.3 cm。

即將于2019年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亮相的藝術家鄭曦然(Ian Cheng)此次將呈現《Bob Thangka》唐卡作品,這也代表了BOB(Bag of Beliefs)宇宙體系的整個世界。BOB是鄭曦然全新人工智能生命體作品系列中的第一個生命體,其形式為一條不斷變化的巨蟒。這一系列作品推動了鄭曦然基于模擬科技發展的藝術實踐,并聚焦于個體在面對突發狀況及意外時的應激性行為,探索了期待及感知這兩者之間的主觀區別。《Bob Thangka》這件作品引用了傳統藏傳佛教的唐卡藝術形式,是呈平面展開的藍圖,記錄了BOB的形態及設計方案。藝術家在這種獨特的繪畫形式中,反思了BOB人工生命體與精神性實踐的緊密聯系。

點擊進入下一頁

鄭曦然 Ian Cheng, BOB Thangka, 2019, 數字噴繪、紙Digital pigment print on paper; 152.4 x 114.3 cm; 含邊框 162.6 x 124.5 x 5.7 cm framed。

正在瑞士巴塞爾丁格利博物館(Museum Tinguely)舉行大型個展的法國藝術家西普里安恩·蓋拉德(Cyprien Gaillard)以紛雜而豐富的創作著稱,其作品常通過考察紀念碑、地景、遺跡及建筑等反思歷史的意義,平行并置歷史結構與生態環境及人類社會活動。他在2016年的作品《Untitled》中使用了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印第安人棒球隊吉祥物“Chief Wahoo”的形象,并用絲網印刷技術將其印在以古典繪畫風格繪制的遺跡風景畫上,探索了發生在西方文明之內的錯位、衰敗、異國情調主義及殖民主義等主題。蓋拉德的作品也將參加2019年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

點擊進入下一頁

西普里安恩·蓋拉德 Cyprien Gaillard, Untitled, 2016, 絲網印刷、現成油畫 Screen print on oil on canvas; 40.5 x 54.5 cm; 含邊框 41.9 x 55.2 x 3.2 cm framed。

同樣將參展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的藝術家羅斯瑪麗·特洛柯爾(Rosemarie Trockel)在超過三十年的藝術生涯中批判性地探索了藝術的再現意義,并通過實踐探索了意義的人為構成屬性。她一直在反抗特定而易辨的“藝術家風格”,但其長期創作中可見顯著的女性身份及女性主義,高等藝術與手工藝的分野等。藝術家常將創作材料從其原有語境中剝離,再通過其創造充滿未知與幽默感的不同媒介作品。創作于2013年的平面作品《Midsummer》參考了二十世紀抽象繪畫的形式構圖傳統,混合了羊毛及丙烯的創作材料則為抽象繪畫添加了精細的表面肌理,鼓勵觀眾以新角度解讀抽象形式。

點擊進入下一頁

羅斯瑪麗·特洛柯爾 Rosemarie Trockel, Midsummer, 2013, 綜合丙烯材料 Mixed acrylic material; 70 x 80 cm; 含邊框 71.8 x 82.2 x 6 cm framed。

正在紐約所羅門·R·古根海姆美術館(Solomon R. Guggenheim)舉行大型展覽的著名攝影藝術家羅伯特·梅普爾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被公認為是二十世紀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而其對于展現人體的興趣可以追溯至其1960年代末期時創作的拼貼創作中。在其最早的寶麗來作品中有一部分是與古典雕塑形象相似的裸體人像照片。而在其開始使用哈蘇相機之后,他拍攝的裸體人像迅速變得更為修長而立體。他嘗試用鏡頭捕捉的,是那些“完美”的身體。在以身體為主要呈現對象的作品《Alistair Butler》及《Clifton》中,藝術家鏡頭下以身體形成了獨特的形式主義構圖方式,強調了藝術家的古典化創作意識及雕塑性創作傾向。

點擊進入下一頁

羅伯特·梅普爾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 Alistair Butler (局部 detail), 1980, 銀膠照片 Silver gelatin print; 50.8 x 40.6 cm; 含邊框 61 x 58.4 x 3.2 cm framed。

正在格萊斯頓紐約畫廊空間舉行展覽的法國藝術家菲利普·帕雷諾(Philippe Parreno)此次將呈現紅色地毯裝置作品《6.00 PM》。作品中心處有一個以矩形方塊組成的大型畫面結構,此結構帶來一種視覺幻象:自然光從附近的一扇窗戶外透入,在地面上留下了影子;然而,這件作品必須要在無窗的空間內展出,而“影子”也不會隨時間變化而發生改變。《6.00 PM》將一個特定的時間固定在空間中,邀請觀眾去思考觀看經驗的時間性和物質性條件,強調了幻象的不尋常深邃特性。畫廊還將呈現帕雷諾在1996年首次展出的“Happy Ending”系列水晶燈作品,作為獨立的雕塑作品,《Happy Ending》的存在方式與某種超現實藝術姿態相近,探索了缺席、軼失等概念,也指向了一種室內的、與私人家庭生活有關的藝術體驗。

點擊進入下一頁

菲利浦·帕雷諾 Philippe Parreno, 6.00 PM, 2000 – 2006, 地毯 Carpet; 尺寸可變 Dimensions variable。

出生于肯尼亞內羅畢的藝術家瓦格希·穆圖(Wangechi Mutu)最為知名的作品系列是聳動而帶有驚人畫面的非洲未來主義拼貼作品。穆圖創作中的開放式生態系統探索了性別、種族、戰爭、殖民主義、全球消費主義問題,以及黑人女性身體的異域風情化問題,旨在將這些神秘世界拓展為探索文化、心理及社會政治問題的場域。創作于2019年的架上作品《Even my old soul has an old soul…》將超現實、古怪以及誘惑性的元素以獨特方式結合,意圖將殖民話語遺留中的暴力暗涌、心理-性別緊張態勢,以及非洲及美國族群的普遍潛意識一一呈現。

點擊進入下一頁

瓦格希·穆圖 Wangechi Mutu, Even my old soul has an old soul…, 2019, 墨水、水彩、聚酯薄膜 Ink and watercolor on Mylar; 左 Left panel: 283 x 103.5 cm; 右 Right panel: 283.5 x 103.5 cm framed。

著名藝術家凱斯·哈林(Keith Haring)在生命晚期曾在繪畫時頻繁進行拼貼創作實驗。紙上作品《D-DAY FOR KEITH》便來自這一特殊時期,揭示了藝術家探索新創作姿態時罕見的創作方法。藝術史學家Anderson-Spivy曾指出:“在意識到其生命即將結束時,哈林想要實驗的長期迫切愿望變得更加強烈。”而創作于1986年的作品《Untitled》則是哈林職業生涯中極富代表性的成熟作品。日本墨的干練線條讓畫面中的動物變得生動,讓人想起哈林更為大型的公共藝術項目。狗曾以多種不同形態出現在哈林的創作之中,或與其他圖像共同組成簡短而連貫的敘事。哈林去世前進行的實驗性創作展現了他對不同創作媒介的不懈好奇心,也展現了他對性別、宗教、宗族不平等、經濟、科技以及艾滋病等復雜主題的長期創作旨趣。

點擊進入下一頁

凱斯·哈林 Keith Haring, D-DAY FOR KEITH, 1988, 水粉顏料、墨水、拼貼、紙 Gouache, ink and paper collage on paper; 97.5 x 127.3 cm; 含邊框 105.4 x 135.3 x 3.8 cm framed。

點擊進入下一頁

凱斯·哈林 Keith Haring, Untitled, 1986, 日本墨、紙 Sumi ink on paper; 32.4 x 40.3 cm。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托馬斯·赫賽豪恩(Thomas Hirschhorn)因極富批判性及社會關注性的創作美學而蜚聲國際。在長期實踐中,赫賽豪恩塑造了與異見狀態緊密相連的公共話語,并提供別樣的政治思考模式。作品《Pillar Fail》呈現了藝術家富有代表性意義的拼貼創作美學,持續探索了作為毀滅、創造、資本權力及霸權權力象征的遺跡意象。而在毀滅與創造關系中的張力不僅是政治性的,也反映了藝術家在世界中承擔的角色。

點擊進入下一頁

托馬斯·赫賽豪恩 Thomas Hirschhorn, Pillar Fail, 2018, 紙板、拼貼、硬幣、膠帶、金屬配件 Carboard, prints, coins, tape and metal fixtures; 240 x 160 cm。

生活于危地馬拉的藝術家薇薇安·蘇特(Vivian Suter)的多件作品將于展會期間呈現。蘇特將其大型浸入式抽象繪畫視作對其身處的危地馬拉熱帶雨林的反應。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她在由熱帶雨林氣候浸潤過的畫布上創作色彩鮮艷的抽象繪畫作品——季風、風暴、赤道日照、當地的動植物都在這些畫布上留下了直接而獨特的印記。蘇特曾將自己的創作方法解釋為一種深邃的感官經驗:“我讓自己的意識在繪畫的時刻中彌漫,讓感官對畫布施加影響。我用雨水調和顏料,也在畫布上添加土壤。”她的創作強調了生命的循環發展規律,也強調了作品的有機物質屬性。而其所堅持的展示方式也與作品創作環境的生態系統相呼應:盡管每幅作品都是獨立的,但這些緊密相連展示的作品整體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生態系統。

藝術家羅伊·埃斯里奇(Roe Ethridge)的攝影作品往往以真實存在的事物去暗示或擾亂僅存在于理念中的事物。通過并置時尚商業大片中的模特、產品、廣告以及個人化圖像,埃斯里奇挖掘了普遍與個人領域之間的界限,創造看起來既熟悉又陌生、既懷舊又當代的作品,并以幽默或諷刺的姿態重塑社會的固有界限。2018年的作品《Lip Stickers》代表了其對于攝影機制的持續探索過程:攝影能夠潛入個人領域,又能在同時延展自身,與集體經驗相交流。埃斯里奇在這幅作品中對數碼圖像與膠片圖像的同時使用,擾亂了圖像原本語境的意義,將畫面置于對藝術史及當代流行文化的討論中,他通過這種方式重新定義了手機拍照時代,批判了圖像的泛濫,并模糊了業余藝術與觀念藝術的分野。

點擊進入下一頁

羅伊·埃斯里奇 Roe Ethridge, Lip Stickers, 2018, 染料昇華印刷、鋁板 Dye sublimation print on aluminum; 152.4 x 101.6 cm; 含邊框 156 x 105 x 4 cm framed。

格魯吉亞藝術家安德羅·維庫亞(Andro Wekua)擅長在記憶與幻想及歷史的界限之間創作碎片化的敘事、殘缺的物件及神秘的元-文學形象,而與其個人經歷相關的眾多形象則在自傳式語境及宏大歷史語境之間游離。基于其創作的核心媒介——拼貼,維庫亞發展出一個獨特的創作主題:靈感來自于圣像的人物形象。創作此類作品時,藝術家在鋁板上不斷繪制、進行拼貼工作、增減創作材料,以建構新的形象及構圖,并通過掩蓋、重塑或完全抹去畫面上最初的形象,以創造不同的意義。作品《Untitled (Ledersofa)》孤獨而讓人悚然,帶領觀眾進入一種憂愁情緒之中,并激發觀者對于維庫亞視覺世界的根本性語言——歷史、回憶及幻想的交錯點的思考。

點擊進入下一頁

安德羅·維庫亞 Andro Wekua, Untitled (Ledersofa), 2018, 油畫顏料、絲網印刷油墨、板 Oil and silkscreen ink on panel; 含邊框 87 x 127 x 2.9 cm framed。

德國藝術家帕洛瑪·瓦爾加·薇茲(Paloma Varga Weisz)通過其雕塑及紙上作品創造了與民俗傳說、宗教、當代大眾文化及藝術史密不可分的藝術作品。她的作品既有成熟智性,又保有童趣;既與個人生活有關,又與集體記憶有關,不僅探索了日常熟悉事件的本質,又帶領觀眾前往未知之地。在嘗試“捕捉腦海中一閃而過的畫面”時,藝術家通常集中注意力將圖像從頭腦中傳導至手上,再將圖像從水彩傳導至木材上,以此創作自由而如夢一般的畫作,創作于2018年的作品水彩作品《Lady in Black I》便是這樣創作的典型。而與其他作品相似,《coneman, burnt》也帶有一種中世紀美感,簡約的人物形象因為肌膚上的紋路呈現而被賦予某種動物性的質感,將傳統與當代的紛雜特性融為一體。

點擊進入下一頁

帕洛瑪·瓦爾加·薇茲 Paloma Varga Weisz, coneman, burnt, 2018, 椴木 Limewood; 87 x 31 x 30 cm。

關于格萊斯頓畫廊

格萊斯頓畫廊(紐約,布魯塞爾)于1980年創立于美國紐約曼哈頓,創始人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畫廊主之一芭芭拉·格萊斯頓女士(Barbara Gladstone)。格萊斯頓目前在全球擁有4個空間,分別位于美國紐約與比利時布魯塞爾,是國際藝術界的最為權威的畫廊之一。近40年來,格萊斯頓畫廊在全球保持著超群的國際視野和獨特的前瞻性,是眾多重要藝術家創作的推動者。

格萊斯頓畫廊代理的藝術家涉及多種創作媒介,包括影像、裝置、繪畫與雕塑等,這些創作討論了豐富的社會議題,給予現當代藝術史更為層次多元的解讀。畫廊代理的藝術家包括: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伊麗莎白·佩頓(Elizabeth Peyton)、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凱·阿爾特霍夫(Kai Althoff)、施林·奈沙(Shirin Neshat)、托馬斯·赫賽豪恩(Thomas Hirschhorn)、艾米·希爾曼(Amy Sillman)、菲利普·帕雷諾(Philippe Parreno)、卡羅爾·杜漢姆(Carroll Dunham)、吉姆·霍奇斯(Jim Hodges)、維克多·曼(Victor Man)、阿羅拉和卡爾薩迪拉(Allora &Calzadilla)、RH·奎特曼(RH Quaytman)、薩拉·盧卡斯(Sarah Lucas)、羅斯瑪麗·特洛柯爾(Rosemarie Trockel)、達米安·奧爾特加(Damián Ortega)、西普里安恩·蓋拉德(Cyprien Gaillard)、安德羅·維庫亞(Andro Wekua)、鄭曦然(Ian Chang)和烏戈·羅迪尼(Ugo Rondinone)等;畫廊也代理包括羅伯特·梅普爾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凱斯·哈林(Keith Haring)及馬里奧·梅茨(Mario Merz)等重要藝術家的基金會與藝術遺產等。目前,格萊斯頓畫廊代理的中國藝術家包括黃永砯和郭鳳怡(1942-2010)。

自創立至今,創始人芭芭拉·格萊斯頓女士與代理藝術家建立了牢固的關系和深厚的信任,這也是畫廊堅實發展的重要基石。作為當代藝術界最具有影響力與話語權的畫廊主之一,芭芭拉·格萊斯頓女士除了經營畫廊外,也作為一名國際知名的電影制片人,參與制作了包括馬修·巴尼和施林·奈沙等多位重要藝術家的重量級電影作品。

作為格萊斯頓畫廊的合伙人,麥克斯·法爾肯施泰因(Max Falkenstein)自加入畫廊的15年來,在代理藝術家的國際化以及畫廊在亞洲的推廣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法爾肯施泰因也是打造格萊斯頓畫廊全球版圖——布魯塞爾畫廊空間的推手。畫廊的另一核心人物蔡秉橋(Paula Tsai)女士自2015年起開始擔任畫廊總監,她曾于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擔任首席策展人一職,是藝術史及專業策展領域的資深專家。蔡秉橋女士對于亞洲藝術界全面深入的洞察也進一步推動了格萊斯頓畫廊的發展。

編輯:曾珂

關鍵詞:格萊斯頓畫廊再度回歸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