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一份來自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調研組的報告
新華社北京2月27日電題: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一份來自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調研組的報告
新華社記者 侯雪靜
“脫貧攻堅戰雖然取得了決定性進展,但隨著脫貧攻堅逐步向縱深推進,深度貧困問題凸顯,攻堅難度遞增,工作中也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實際困難和突出問題。”
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聽取和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調研組關于脫貧攻堅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脫貧攻堅戰進入攻堅拔寨沖刺期面臨的困難是什么?如何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圍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常委會組成人員各抒己見。
李鉞鋒委員認為,對深度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仍需持續加強。報告中提到“三區三州”仍然是脫貧攻堅戰的短板、重點和難點,貧困發生率較高,盡管近年來對這些地區的支持力度已經很大了,但從客觀來看,其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確實需要持續不斷地支持、扶持,才能保證“不掉隊”。
當前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進展。2018年,全國有1386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預計有280個左右貧困縣摘帽。2018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至1660萬人,累計減少8239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0.2%下降至1.7%,累計下降8.5個百分點。
開展脫貧攻堅專題調研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圍繞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持續開展的一項監督工作。這份從2018年5月至12月,由三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帶隊,部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農委和民委組成人員、全國人大代表參加,對四川、青海、山西等16個省區實地調研的報告,提出了當前脫貧攻堅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實際困難和突出問題:
當前我國貧困人口基數依然較大,財政兜底壓力大。截至2018年底,全國還有農村貧困人口1660萬人,約400個貧困縣,近3萬個貧困村,且尚未脫貧人口中,長期患病者、殘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難群體和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的貧困人口比例高,且越往后比例會越高。如河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因病、因殘致貧占比超過72%,無勞動能力者占47%,65歲以上老人占26%。
“建立長效機制預防因病返貧很重要,要下更大力氣抓好健康教育,開展疾病篩查和健康干預,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從源頭上減少重大疾病的發生。”李學勇委員說,從體制機制上,要完善貧困人口醫保救助政策,筑牢基本醫療保險、大病商業保險、民政大病救助、愛心救助基金“四道防線”,切實做到“看病少花錢,大病有救助,生病不致貧”。
脫貧攻堅已進入了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沖刺期,剩下的都是一些貧中之貧、難中之難,雖然貧困的絕對人口在減少,但脫貧攻堅的任務仍然很重,難度在增加。
劉遠坤委員說,深度貧困地區表面上看是貧困問題,實際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子問題。深度貧困地區不能為了消滅貧困而消滅貧困,而應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結合。
“交通一通,就萬事通。”劉遠坤委員建議,首先要解決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否則資金、人才、產業都進不去。
針對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的問題,專題調研報告建議,要優化中央基建投資支出結構,聚焦深度貧困地區,統籌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各類財政性建設資金,重點加強對深度貧困地區交通、水利、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任務的支持力度,著力改善深度貧困地區群眾生存和發展條件。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進一步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專題調研報告提出,對尚有勞動能力卻無所作為的貧困群眾應減少資金和物質的直接給予,著力引導其增強脫貧的參與性和能動性。
鄭功成委員表示,只有樹立內在的信心和希望才會有真正長久的內生動力,其中更重要的還是能力提升,所有扶貧措施中教育和就業是最根本和長久有效的措施,能夠直接提升脫貧信心。因此,應當始終將教育與就業擺在優先位置,將貧困人口的能力提升擺在優先位置。
此外,他還建議,應當盡快研究2020年后的相對貧困問題,以及需要采取的常態化政策與實踐機制,其中社會保障是根本性的預防貧困、減少貧困、為貧困人口兜底的制度安排。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貧困 脫貧 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