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

2019年02月24日 14:28 | 作者:李軍 |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刻地闡述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價值。這些重要論述富有思想深度、歷史厚度、實踐力度,不僅對思想文化領域,而且對當前和今后治國理政的實踐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這些重要論述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推向了一個新階段,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升華到了一個新境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在關聯

習近平總書記一貫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多次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這個論斷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歷史文化內涵的深刻解讀。

任何時代、任何民族的主流文化道德價值都不會是憑空產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今中國價值觀念的最大公約數,是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美德之時代精髓的體現。眾所周知,與世界上其他悠久的大型文明相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倫理性、人文性更強;中華民族不以宗教立國、立人,而是一開始就以德治國、以文化人。禮儀之邦與小康生活相伴、“為政以德”與“義以為上”并行、“修身為本”與“存心養性”共生,從來就是評價國家發展、社會面貌和個人修養是否“向上向善”的標準。

在國家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述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其蘊含的是國家、民族發展進步所承載的國家倫理和國家公德。儒家歷來主張,一個國家施行仁政,使百姓富裕、文明開化、人際和諧,就做到了“敬德保民,以德配天”。應當看到,將“富強”放在第一的位置,特別契合中國的國情。“小康”與“大同”,都是孔子描繪過的社會理想狀態,兩者的共性在于物質生活的無憂與充盈,所謂“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正是此意。我們今天即將建成的全面小康社會,就是為將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終達到“天下大同”的境界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因此,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既取之于中華傳統美德的精神養料,又是判斷當今中國能否在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實現跨越發展的主要依據。在社會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表述,蘊含了當代中國所要達致的社會倫理和社會公德,體現了中國社會的全面進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來強調,人人性善則道義普施,禮法合治則社會公正。孔子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既承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社會公義的強調,又融入了近代以來富有生機與時代特色的內涵,特別是法治、平等這些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的現代價值。在個人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八個字,蘊含了由個人的自我完善,個人與國家、民族、他人之間的建設性關系所指向的個體美德與群體美德。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既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無信則不立”“以友輔仁”等美德觀念,又賦予其廣泛、深沉、具有現實意義的內涵,通過個體、群體、全體的思想和行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

顯然,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一種德”的闡述,精準地刻畫了歷史的中國和今天的中國具有共通性的道德文化結構,有效地提升了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領悟與認同。“百姓日用即是道”。加強個人道德修養,履行道德義務,從自身做起,從生活抓起,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途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注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個人都能感知它、領悟它,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與歷史文化傳統的接續、弘揚

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我們黨確保民主執政、科學執政、有效執政、長期執政的一項恢宏目標和艱巨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ー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這種正確態度和科學方法,對于我們今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實施、對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都能夠起到十分積極、有效的作用。

從社會治理層面來看,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的說法。“民惟邦本”出自《尚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政得其民”出自《孟子·離婁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民本”是中國政治文化的核心范疇之一。以孟子為代表,中國歷代思想家對以民為根、以民為本、關愛蒼生、“載舟覆舟”“順昌逆亡”等政治理念都有深切的關注并作了長期的、持續不斷的思索、詮釋和發揮,形成了思想內涵逐漸豐富、實踐價值日益健全的民本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志。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70年來,長期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一貫重視國家和社會的治理,一貫強調長治久安的執政目標。而這一切說到底,都立足于一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們黨的這個執政宗旨,習近平總書記用老百姓最能接受的語言作了概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從生態治理層面來看,“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習近平總書記談到合理解決當代人面臨的生態難題時經常引用的中華傳統宇宙觀中的智慧論斷。“道法自然”源于《道德經》,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闡述的是天、地、人與“道”(即自然規律)之間的相互依存、互動關系,意在強調:人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時候,必須順其自然,不能肆意妄為。“天人合一”是中國思想史上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的宇宙觀,強調人與天(即人與生態環境)的共生共存、和諧一致。黨的十八大明確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傳統生態智慧十分熟悉、十分重視,他反復強調生態保護與建設對于中國發展、對于世界穩定的極端重要性,濃濃的生態情懷溢于言表。黨的十九大更是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這既是對歷史負責、對當代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也是對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的貢獻。

從政治治理層面來看,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等論斷,是對“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國先治吏”等傳統觀念的創新性發展。《貞觀政要》講:“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資治通鑒》說:“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賢所能也。”古人的這些思想說明了“人才”與“天下治”之間的辯證關系,體現了人才對于安邦定國的關鍵作用。歷史一再印證著這樣一個道理:人才興,則國運昌,而國運昌,則能廣納天下英才。得人才者得天下,任賢與能則國家興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領導干部在推進依法治國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黨要管黨,首先是管好干部;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這個論述,與毛澤東同志新中國成立之初強調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的思想一脈相承,并作了深化闡釋,充分體現了“治吏”在現代政治治理中的極端重要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實現“兩個一百年”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關鍵在于建設一支政治堅定、能力過硬、作風優良、奮發有為的執政骨干隊伍。

中華傳統智慧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文化資源

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實踐和升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大同理想”的集中體現。從先秦時期開始,中華文化就以追求“世界大同”和“兼濟天下”為己任,中華民族對大同世界的憧憬蘊含著最早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禮記·禮運大同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大同世界就是一個人類平等、天下和合、四海一家的世界。《尚書·堯典》載:“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良好的治理使人親密團結,使天下和平、萬國安寧、各得其所。荀子說:“四海之內若一家,莫不趨使而安樂之。夫是之謂人師,是王者之法也。”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上述觀念體現了中華民族歷代先賢智慧卓識的天下觀,與馬克思關于“世界歷史”條件下通過發展分工和普遍交往而超越民族狹隘性的思想有相當高度的契合,為今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文化資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理念,如中國同巴基斯坦命運共同體、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中非命運共同體等,將所有這些加以拓展、提升,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釋了國與國之間命運共同體的意義,區域內與區域外國家之間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直到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崇高境界,這些思想都是對古代大同理想的現代闡釋和實踐,得到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民眾的認同和贊賞。

2017年1月18日,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47分鐘的演講贏得30多次熱烈掌聲,講到關鍵處,每句話都有掌聲,掌聲源自期盼和共鳴。中國領導人發出了共同推進經濟全球化進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強音,中國理念得到全球響應,傳承了數千年的中國“天下大同”理想正在走向現實。

不忘初心,立足當下,著眼未來,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這為我們在今天的時代條件下處理好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指明了方向。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忘傳統,立足當代,面向世界和未來,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思想建設和文化建設上經過多年探索而得出的科學結論。中華文化振興的基礎和條件,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各種先進文化的積極成分因素,建設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遵循的基本思路:“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歷史昭示我們,不忘本來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前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于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沉淀、衍化、傳承與發展,如果不能對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那些優秀的、精華的思想價值與生活理念抱有熱忱與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吸收外來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必要條件。我們除了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外,還要對一切人類優秀文化的內涵、形態、因素、手段、途徑等進行科學汲取與合理消化,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要堅持“洋為中用”“去偽存真”,在交流與交鋒中實現互補與交融。

文化的價值與功能強大與否,取決于其內涵的說服力、形式的吸引力、歷史的影響力和未來的延續力。我們要感佩我們的圣哲先賢們,他們創造的文化成果從來就是面向未來、面向子孫后代的,以至于我們今天能夠受益于他們留下來的思想智慧和文化精華。因此,我們今天做的所有文化傳承、創建工作,不僅要解決現在的問題,而且要使我們的明天更加美好。為此,必須始終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塑造靈魂,以優秀作品鼓舞斗志,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廣為弘揚,使時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斷涌現,讓浸潤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改革開放精神始終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

(作者:海南省委副書記)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中華 中國 社會主義 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