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考古確定陜西劉家洼遺址為春秋時芮國后期都城遺址
劉家洼遺址位于陜西澄城縣王莊鎮劉家洼村西北,分布于洛河支流長寧河上游的魯家河兩岸。2016年底發現有墓葬被盜,經申報國家文物局批準,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與市、縣相關文博單位組成聯合考古隊于2017年2月開始對遺址進行勘探和搶救性發掘。2017年4月份,考古隊采取“探方式”的發掘方法對墓地進行全面揭露發掘。完成了19座中小型墓的清理。其中4座遭到盜擾,15座保存完好。
連續兩年對該遺址全面系統的調查、勘探與發掘,近日,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認定該地為芮國后期的又一處都邑遺址。在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中,考古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獲與認識,對推動關中東部周代考古乃至周代歷史社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據悉,這是目前所知春秋早期出土樂懸制度中最高級別的墓葬。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種建榮從“遺址布局的認識”、“墓地發掘主要收獲”、“學術價值的初步認識”三個方面為讀者解讀陜西劉家洼芮國都城遺址及墓地。
劉家洼墓地地貌
遺址布局的認識
陜西省澄城縣王莊鎮劉家洼村,地處黃龍山南約10公里,是溝通關中乃至中原與北方的洛河通道,是宗周與晉地交通來往的要道,也是秦晉春秋爭鋒之地。劉家洼墓地位于劉家洼村西北,分布于洛河支流長寧河上游的魯家河兩岸;在其西北魯家河約2公里處便是九溝西周墓地。
調查確認該遺址范圍約3平方公里。其西、南、北三面以自然沖溝為界,東面由一條人工壕溝與外相隔,壕溝南、北兩端與自然沖溝相接,由此,以自然沖溝和人工壕溝相連組成一個封閉的大型遺址區域,東西2000米、南北1500米。魯家河穿遺址區中心而過,將遺址分為東、西兩區。遺址區內可采集到豐富的周代文化遺物,斷崖上可看到較多灰坑及夯土墻等遺跡。
劉家洼墓地發掘現場
在遺址東區中部的位置,調查和勘探發現有一面積10余萬平方米城址。城址西面鄰魯家河河道、南、北、東三面由夯土墻相圍合,亦形成一個相對閉合的城址區,位置居中、地勢險要。城址內采集到陶鬲、盆、罐、豆、三足甕等春秋陶器殘片,此外還有一塊陶范殘塊。勘探有大量灰坑和板瓦等建材堆積,屬重要建筑所在,應是高等級人群居住區。
劉家洼墓地范圍示意圖
東、西兩區都勘探發現了一般居址密集區和墓地。已確認的墓地有4處,共210余座墓葬,東區3處,西區1處。墓地的邊緣或附近都分布有一般居址,但其主體部分不見任何居址遺存。所有墓葬均南北向,除東I區墓地兩座帶墓道的“中”型大墓(M1與M2)外,皆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但規模大小有別。
墓地發掘主要收獲
勘探發現墓葬共4處210余座,其中東區墓地3處,西區1處。東I區墓地共發掘大、中、小型墓葬71座、車馬坑2座、馬坑1座。其中有帶墓道的中字型大墓2座(M1與M2),大型豎穴土坑墓1座(M3)。中字型大墓西北部各有一座南北向車馬坑。西區墓地共發掘墓葬44座、均為中、小型墓,探明馬坑2座,發掘1座。
全部墓葬均南北向,頭向以北向為主,個別為南向。除了大型豎穴墓M3有壁龕殉人外,其他墓葬均未見腰坑、殉人等跡象,主體與兩周時期周系墓葬的特征保持了明顯的一致性。
就單個墓葬發掘而言,無疑是東I區三座大墓收獲最大,令人矚目。兩座“中”字形大墓形制結構基本相同,總長、深度相當,長64、深12米,槨室大小相若,均南北長7米,東西寬5米。
大墓M1出土金虎
大墓M1木俑
大墓M1出土棺環
大墓M2槨室
兩墓均遭嚴重盜擾,人骨不存,墓主葬式不明,出土隨葬品多寡有別。M1劫后殘留各類隨葬品總計240件(組),重要的包括彩繪木俑、銅簋、2組10件編磬、2套殘存9件編鐘,銅鐸、漆木建鼓、鐵矛、大玉戈等。M2保存狀況相對較好,出土各類文物400件(組)。主要有鼎7、簋1、盤1與1件銅鍑;2套編鐘編磬,及鐘虡、磬架,4件建鼓、1件陶塤、1件疑似木質琴瑟類樂器。特別是西側鐘架保存較好,長達5.3米,上有嵌蚌飾的木雕漆繪圖案,下伏圓雕獸形虡座甚為壯觀;另外,惹人注意的還有1件長2、寬1.3米的三欄床榻的遺存,四角為銅構件;1件長約1.4米金首銅樽權杖,權杖頭上飾蟠螭紋。除此,兩墓都出土有大量的車馬器,不少兵器與少量玉器。最關鍵的是,M2槨室東北角建鼓銅柱套上刻銘“芮公”作器,下壓的1件銅戈上亦有“芮行人”銘文。據此判斷,此墓主當為春秋早中期的一代芮國國君。
大墓M2隨葬銅鼎
大墓M2出土青銅簋
大墓M2出土石磬
豎穴土坑大墓M3,墓口長7、寬5米,與兩“中”字形墓槨室大小相若。獨特之處在于槨室四壁共置9個壁龕,每龕有1年輕女性殉葬,下肢甚屈,身上見朱砂。雖然被盜,仍出土了豐富的隨葬器物。重要有2件鑄有“芮公”的同銘銅鼎、5镈9鈕的編鐘、大量的車馬器,及罕見木格漆繪墻圍與1件漆器。但該未發現任何兵器,推測墓主可能為M2芮公夫人。
大墓M3墓室
芮公銅鼎
除了大墓,東I區中型墓M6、M49、M27隨葬亦很豐富。其中M27與M49出土有青銅器銘文資料,M27兩件鬲口沿上鑄有 “芮太子白”等銘文,為判定墓地性質提供參證。
芮太子白銅鬲
學術價值的初步認識
出土文物的形制、紋飾等特征分析,遺址的時代屬春秋早中期。遺址內的夯土建筑、城墻、壕溝、陶范及制陶等手工遺存,以及墓葬形制、喪葬習俗等文化特征,青銅器禮器有七鼎六簋、五鼎四簋等組合形式,芮公、芮太子等青銅器銘文的綜合分析,這里當為一處芮國后期的都城遺址及墓地。芮國,這個歷史上與周同姓的諸侯的最后政治中心,經劉家洼的發掘得以確認,填補了芮國后期歷史的空白,也提供了周王室大臣采邑(地)向東周諸侯國發現演變的典型案例。
中型墓出土銅器
中型墓出土玉琮
大墓出土的金首權杖、青銅鍑、鐵矛等,部分中、小型墓所出螺旋狀金耳環、金手鐲等飾物,充溢著濃厚的北方草原文化氣息。相關墓葬的墓主既有可確認的芮公,亦有與其他中小型墓葬錯處的中小貴族或平民,墓葬間沒有發現打破疊壓關系或明顯的分區,顯然都屬于芮國的同時期墓葬。不同文化傳統、族系背景的居民共用同一墓地的現象,揭示了芮國后期民族、文化融合的真實圖景,呈現出地緣國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周代社會組織、人群結構的重要材料。
權杖和金牌飾(右下角)
小型墓出土金耳環
西周春秋時期諸侯級墓葬的樂器組合,基本都是青銅編鐘、石編磬一套。劉家洼中字型大墓的樂器組合均為編鐘、編磬各兩套,并配有多件建鼓、銅鐃(鉦)、陶塤等器,豎坑大墓為五镈九鈕,成為目前所知春秋早期墓葬出土樂懸制度中的最高級別,充分展示出芮國貴族對音樂的喜好和感官享受的追求,也為我國古代樂器發展史和音樂考古的研究,提供了最重要資料。
大墓M1出土編鐘石磬
大墓M1出土甬鐘
大墓M3镈鐘
大墓M3鈕鐘
M2所出的三欄木床,四角加有青銅角飾,將中國使用床榻的歷史提前到春秋早期。雕紋鐘、磬架,漆木幾案、豆、盒等,是研究春秋時期木作髹漆工藝技術發展水平的珍貴資料。眾多金器、鐵器,是認識我國古代黃金及冶鐵業發展重要信息。
小型墓出土陶器組合
兩周之際伴隨著周王室的東遷,關中東部地區的政治格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既往對兩周時期周王室在當地的經略與分封模式更為模糊。劉家洼墓地的發現上接梁帶村芮國墓地,為研究東周時期關中東部諸侯國的存滅概況,與北方其他民族的交流,政治格局變遷,人群流動和地方管理模式提供了絕佳的資料。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種建榮,本文來源于文博中國公號)
編輯:楊嵐
關鍵詞:遺址 陜西劉家洼遺址 芮國后期都城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