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宗慶后的改革開放之悟
中新社北京12月15日電 題:宗慶后的改革開放之悟
作者 王捷先
“沒有改革開放就不會有今天的娃哈哈,娃哈哈是時代造就的企業,是改革開放之花結出的果實。”從街道小廠到中國規模最大的飲料企業之一,娃哈哈在宗慶后的帶領下,演繹著中國民營企業在改革開放中成長的故事。
“是改革開放政策,給了我創業機會,成就了事業成果,也使我通過努力,成為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和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回顧創辦娃哈哈至今30余年的歷程,宗慶后深有體悟。
宗慶后的創業之路始于上世紀80年代。1986年國家出臺規定,推行多種形式的經營承包責任制。1987年,宗慶后承包一家校辦企業經銷部,騎三輪車代銷汽水、棒冰及文具紙張等商品。同年,他靠花粉銷貨款和5萬元人民幣銀行貸款,籌建了杭州保靈兒童營養食品廠。
最初,宗慶后的食品廠為其他企業代加工產品,存在受制于人、無法長期生存發展的風險。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庭普遍更加重視青少年的成長,社會出現了對青少年產品的需求。1988年,在營養專家的幫助下,食品廠開發出第一個產品——娃哈哈兒童營養液。當時,這款產品打出了響亮的廣告,“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并迅速占領市場。
娃哈哈兒童營養液的成功讓宗慶后明白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性。時至今日,他依然堅守自主研發。近期,娃哈哈又有不少改變,推出了奶粉、賣起“網紅”AD鈣奶流心月餅,還成立了機電研究院,研發智能裝備。“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已今非昔比,飲料行業的自動化、智能化程度在國際上屬一流水平。”宗慶后說,創新是娃哈哈發展的關鍵,雖然自己年齡大了,但娃哈哈一直在“煥發青春”。
改革開放帶來的并不全是機會,也有挑戰。1996年,娃哈哈與法國達能集團合資,雙方關系至2006年破裂,達能在世界多地對娃哈哈發起訴訟,成為曾轟動一時的“達娃之爭”。這讓宗慶后體會到與外企合作要熟悉資本游戲規則,還要學會果斷運用法律維護權益,不能回避可能出現的國際訴訟。
“當時不懂資本運作,現在來看的確吃了虧。”宗慶后說,“與達能合作計算的是娃哈哈凈資產,而一般企業合資都是計算市盈率,所以達能撿了個大便宜。”他回憶如何面對訴訟時表示,“開始時比較緊張,因為從來沒有打過國際官司。”
怯于應對國際訴訟是改革開放后很多中國企業的共同心理。但娃哈哈選擇迎戰,并打贏了國際官司。宗慶后說,企業合作需要優勢互補、要講誠信,也要敢于去正面交鋒,我們曾經語言不通、法律不熟,但是有道理還是要去申訴。
科技與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為改革開放帶來新的機遇,如何創造新增長點、如何發展實業成為中國民營企業日益需要面對的問題。宗慶后并不反對電子商務的銷售模式,他反對的是“燒錢買流量”、賤賣實體經濟辛苦的成果。“傳統企業解決的是人們衣食住行的問題,如果大家都去做‘錢生錢’生意,社會將面臨嚴重的后果。”
宗慶后認為,企業家就是要帶領員工發展企業、報效國家;最大限度地善用社會托付的資源,努力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的發展。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最開始我們為生存而奮斗,財富增加后要履行社會責任,每個人都會一步步體現價值。
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挑戰,宗慶后認為企業應思考如何升級產品,滿足消費者日益提高的需求。“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建成完善的工業體系,此刻正是我們抓住全球制造業轉型升級和中國經濟轉型大趨勢、苦練內功的大好時機。”(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宗慶 改革開放 娃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