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海洋六號”遠洋科考歸來 歷時138天取得三項科考成果
人民網北京11月11日電 (朱江)“歷時138天,航程近30000公里,自然資源部所屬的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圓滿完成深海地質調查第6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1航次科考任務,于今日凱旋,滿載著海洋地質調查豐碩成果,返抵廣州海洋地質專用碼頭。”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海洋六號”科考船,歷時138天取得三項科考成果。
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金發在碼頭迎接。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主任劉峰,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黨委書記溫寧及干部職工、親屬共同迎接“海洋六號”和親人的歸來。谷蘭丁 攝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表示,“海洋六號”科考船自2018年6月27日從廣州啟航,在西太平洋實施了多波束測量、淺地層剖面測量、“海馬”號ROV調查、深海淺鉆、富鈷結殼規模取樣器試驗、深海攝像、溫鹽深測量、錨系調查、地質拖網和重力柱取樣等一系列工作。科考航次成果豐碩,在我國富鈷結殼合同區資源調查、深海地質環境考察、深海探測新技術新方法應用及海洋微塑料污染調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海洋六號”科考船遠洋歸來,取得產地西太平洋的“多金屬結核”。谷蘭丁 攝
一是繼續履行了中國大洋協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的勘探合同義務,在我國富鈷結殼合同區開展了資源調查,查明了合同區30多個區塊富鈷結殼資源分布狀況,在詳細勘探區塊首次獲取厚度超過30厘米的巨厚型板狀富鈷結殼樣品,對該區塊資源量進行了初步估算。同時,首次在合同區海山板狀富鈷結殼之上發現密集分布的富鈷型多金屬結核。
二是科技創新驅動深海探測取得重要進展。形成了基于“海馬”號ROV作業平臺,集高清視像、高頻聲學探測和多種取樣工具為一體的富鈷結殼原位精細探測技術方法體系;成功完成我國首臺富鈷結殼規模取樣器海試,初步實現了海底富鈷結殼的規模采集;首次實現了富鈷結殼高頻聲學厚度剖面連續探測,獲取了富鈷結殼及其不同類型基巖的聲學物性參數;利用“三點激光”系統,實現對海底攝像在線視頻資料的實時智能化處理與解釋。
三是成功獲取了西太平洋航路沿線的海洋微塑料樣品,初步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監測海域海洋微塑料的數量、種類、組成和粒徑等污染特征,為我國深度參與海洋塑料垃圾國際治理提供基礎資料。
葉建良指出, “海洋六號”科考船自2009年入列,先后赴南海、太平洋、南極海域開展多個航次深海地質、大洋與極地科學考察航次任務,積累了全海域科學考察及航行保障經驗,顯著提升了我國海洋地質科學考察能力。
編輯:秦云
關鍵詞:138天 海洋六號 遠洋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