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成都金沙遺址出土千余文物,幾乎都被修復師描摹下來

2018年10月26日 11:09 | 來源:人民網
分享到: 

國慶長假,成都寬窄巷子里游人如織。不遠處的一座大樓里,一張寬大的工作臺前,一位中年男子在一筆一畫為文物描摹臨像。車水馬龍的喧囂,絲毫影響不了他手下細達0.1毫米的筆尖走得又穩又快。他就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首席考古繪圖師盧引科。

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千余件文物,幾乎每一件都被他畫了下來,更別提近數十年來成都發掘的大小遺址,光出土的人骨就畫了上萬具。有人這樣詩意地評價他的工作:“一筆一畫,手繪千年風華。”

沒有繪圖,考古報告如同“有字天書”

根據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教授的理論,考古繪圖是根據幾何制圖學的投影原理,結合考古遺存的特點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技術性學科,屬于考古技術的范疇。

“考古繪圖首先是一種語言。”擱下筆,盧引科打開了話匣子。考古繪圖是考古工作者用來記錄和提取資料的一種方式,是為考古學研究服務的。除了依據幾何學原理,考古繪圖還要結合繪畫透視基礎學、色彩學、素描、寫生技法等,對古人類在由原始社會向現代社會進化全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跡、遺物,精確而科學地繪制出其形狀、結構、尺寸大小,以供考古研究使用。

對于考古來說,對發掘出來的文物進行考古繪圖,是必不可缺的一環,貫穿于考古調查選點、勘探試掘、正式發掘、資料整理、結集出版的全部過程,更是出版考古報告的核心內容。“一部完整的考古報告,圖的分量往往要占到一半,甚至2/3。”盧引科說,沒有圖的考古報告如同“有字天書”,僅憑文字,誰也無法空想文物的本來面目。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后,隨即設立繪圖室專門負責考古繪圖工作。1952年,北京大學開設考古學專業,考古測量和考古繪圖由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徐智銘、郭義孚二位先生授課。自此考古繪圖正式進入大學課堂,成為考古學專業學生必修的課程之一。

纖毫畢現,手繪也是認識、研究文物的過程

單純從工序來講,考古繪圖的過程并不復雜,分為起稿、上墨清繪兩個程序:先在白紙或計算紙上用鉛筆、測繪儀器準確測繪打底稿,底稿完成后再反復觀察實物的形狀、裝飾工藝進行修稿。待定稿之后,用針管筆或蘸水筆在硫酸紙上上墨清繪,也就是俗話說的描圖,描圖的過程也是結合光線對線條畫面修飾加工的過程。為了保證準確度,還會用上游標卡尺、圓規等工具。快的時候,盧引科一天能畫十幾幅,但一遇到大型、復雜的器物,往往要耗時數月甚至半年之久。

“遇到特殊文物,比如壁畫,就需要用宣紙,最后用特殊方法做舊還原。”最后一步是上色環節,盧引科用的色彩顏料,全都是親手調的礦石顏料,“跟現在商店里賣的化學顏料不一樣,很接近古人調出的色彩。”

面對有些復雜的器物,根據研究的需要,除了正視圖,盧引科還會畫側視圖、俯仰視圖、局部放大圖、紋樣展開圖、剖面結構圖等,同時在圖下標注清楚位置、角度、比例尺等詳細信息。這些工作,都是為了日后出版、研究、分型分式、分期斷代服務,也便于其他研究者引用。

“考古繪圖雖然是手繪,但對精細度要求非常高,所謂所見即所得。比如我們臨像,誤差不能超1毫米,而金銀器的紋樣繁雜,誤差不能超過0.03毫米,比頭發絲還細。像修復絲綢的文物工作者所使用的修復針,直徑最細的才0.35毫米。”盧引科畫了幾十年,生生把自己“畫”成不戴眼鏡做不了事。

通過手繪,文物的外形與結構被精確地展示出來,古代匠人的心血,也隨著考古繪圖師手下的筆,一目了然地重現。上世紀90年代之后,隨著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和計算機的普及,正交攝影、數字攝影、三維激光掃描等很快被引入到考古繪圖工作中,大大提高了繪圖的準確性和立體表達效果等。

但在盧引科看來,傳統的繪圖方法還是具有不可替代性。手繪的過程,也是對所繪對象細心觀察、認識、分析、對比研究的過程,比如對器形的把握、對器物的認知、對古代工匠的加工制作方法、裝飾工藝,特別是對文物藝術性和美感的處理方面,傳統繪圖仍優于數字技術和繪圖軟件。

“打個比方,考古繪圖與照片,就像是一座橋的工程圖與照片的區別,不論照片拍得多清楚,都不如直接拿工程圖看得清楚。”盧引科說,照片只能看到表面輪廓,而無法反映整個器物的結構、表面紋路、線條等,這些只能靠繪圖。

心懷敬畏,擔起復原歷史的責任感和神圣感

除了本單位的工作,盧引科還多次當“外援”,幫助全國各高校、考古科研院所及博物館完成了不少的高難度考古報告的繪圖工作。他當“外援”畫的《桂林甑皮巖》,匯集了該遺址從1973年到2001年考古發掘的全部資料,作為多學科合作的結晶,出版當年拿下了幾乎國內所有考古學科研創新的大獎。

盧引科說,《桂林甑皮巖》也是他第一次嘗試突破傳統意義上考古繪圖的范疇,用繪圖的方式反映中國古代的制陶工藝、石器的加工制作工藝的整個流程。當時,他在幾千件標本中挑出幾十件陶制殘片,擺著來回看了3天,遲遲不下筆,其他考古隊員都著急。第四天,他嘗試著畫了幾張,拿給主持現場發掘的教授看,“教授看了一眼就放不下了,大晚上找我商量報告的細節,高興得像個孩子。”

“在當今考古界的眾多專業繪圖師中,專業水平如此精到、繪圖數量如此之多、涉及時段如此之長、涉及文物門類如此眾多,盧引科先生是唯一的一個,無人能出其右。”這是一段專家推薦信里的評價。數十年的堅守,換來了作品等身。盧引科獨筆畫的有30多本,算上合作的,共有50本。一本考古報告,平均按300個版算,50本就是15000幅,至于準確的數字,盧引科自己也算不清了。這些圖涉及的文物門類很多,既有陶器、石器、骨器、瓷器、金銀器,也有石刻、壁畫等。

這項重要而細致的工作,考驗的不僅僅是手藝,更多的是繪圖師日復一日甘為綠葉的心力。“既然從事了這個職業,你就要擔起復原歷史的責任感和神圣感,要以一顆敬畏心來對待。如果你畫不好、畫錯了,就會誤導別人、錯上加錯。考古人分期斷代就依靠圖中細微的變化,器形錯之毫分,時代將誤之千年。”盧引科坦言,畫了一輩子,說不累是假的。但是,依然堅守考古繪圖工作的人現在越來越少了,他心里還是放不下:“退休前,我想再畫個兩三本,關鍵是要帶幾個學生出來,我的使命就完成了。”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26日 12 版)


編輯:楊嵐

關鍵詞:考古 繪圖 文物 盧引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