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江南糧倉”豐收“三變”——來自洞庭湖平原水稻收獲現場的報道

2018年09月25日 10:51 |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新華社長沙9月23日電 題:“江南糧倉”豐收“三變”——來自洞庭湖平原水稻收獲現場的報道

新華社記者周楠、董峻

在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前夕,記者在有“江南糧倉”之稱的湖南洞庭湖平原采訪水稻收成和農民增收情況,看到金黃滿原,聽到稻浪聲聲,聞到稻香芬芳。

W020180326630215697585

網絡圖

在這片沉淀了數千年稻作文明的土地上,水稻產業迎來巨大變化,正在走向轉型升級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從追求產量到綠色優先

在我國眾多“魚米之鄉”中,洞庭湖平原是非常特殊的一個。這里有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水稻田——城頭山古文化遺址,也見證了近代“湖廣熟,天下足”農業榮光,還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棉油基地之一。

在華容縣三封寺鎮泰和村的一塊稻田,今年的一季稻迎來豐收。一串串稻穗沉甸甸地低下了頭。3臺收割機依次排開,在轟隆隆的響聲中,收割、脫粒、打碎秸稈、稻谷裝車,一氣呵成。

運輸車里,新谷堆成了寶塔尖。經過近半年的時光孕育,這些飽含農民辛勤付出的果實在陽光下閃現著成熟的光芒。

幾只覓食的鳥兒在低空盤旋,一群小雞在田埂上躍躍欲試。趁著收割機遠去間隙,它們或從空中俯沖,或從田埂跳下,共享豐收的盛宴。

看到記者在拍攝,種植戶敖文華幾次走到鏡頭前,把寫了水稻品種名稱的招牌插在顯眼處。問起緣由,這位種了30多年田的老農有點害羞,撓撓頭說:“今年能豐收主要就靠它,所以想展示一下?!?/p>

敖文華流轉了350畝地,前幾年按傳統方式種植,追求高產,化肥用得多,產量是有了,品質卻不高,賣不起價格。這兩年,他聽了鎮里農技員的話,開始種植優質稻,盡量不打農藥,化肥適當用點,主要靠綠肥。

一年下來,雖然產量比以前少了兩成,但稻谷的品質提高了,口感更好,因此更受市場歡迎,價錢也比以前提高了。

敖文華的經歷,也是這片古老土地上種糧人的集體轉型。人們向過去的種糧理念告別,不再單純追求年年增產、不再唯產量論英雄,以綠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

秸稈還田、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零增長”,這些嶄新的生產理念,成為這片土地農業轉型的最新注腳。

從單一種稻到多種經營

穿過蒼翠的田間道,我們來到華容縣萬庾鎮萬庾村。“庾”字如今不常見,它在古代既是容量單位又指露天谷倉。原來,這里曾經建有積谷10萬擔的大糧倉,因此得名“萬庾”。

過去萬庾村的稻田里只有水稻。如今,每一丘田的中間種著水稻,四周挖出一圈一米多寬的水溝,里面活躍著各地“吃貨”們垂涎的小龍蝦。

養殖戶吳廣正坐在小船上投放蝦苗。他小心翼翼地一邊劃船一邊把兩三厘米長的蝦苗投進水溝。

“以前種雙季稻,扣除各種成本,每畝田每年頂多賺千把塊錢,現在‘稻蝦共作’,種一季稻、養兩季蝦,每畝純利潤是種稻的4倍。”

吳廣有180畝稻蝦共作的水田。今年小龍蝦行情很好,批發均價每斤達25元?!八阋凰?能賺六七十萬元,以前想都不敢想?!闭f話間,他的眼角都溢出豐收的喜悅。

華容縣農業局局長王仲湘介紹說,全縣像這樣的小龍蝦專業種養合作社和產業鏈經濟實體已經有20多家,帶動了上萬農戶致富。

水稻是洞庭湖平原的傳統產業。多年來全縣水稻產量不斷增加,但傳統優勢并沒有成為產業優勢。如今,這片土地正在告別“一稻獨大”,稻蝦共作、稻蛙共作、稻魚共作等模式越來越受農民歡迎,蔬菜、水果、茶葉等經濟作物也發展迅速,成為農民經營性收入的重要來源。

從粗放耕作到種糧“黑科技”

實時監控發現農田缺水——傳輸信息到智慧農業管理平臺——平臺發出指令到管理者手機——點擊手機開啟灌溉閥門,水流噴涌而出流向稻田。這一系列操作不到20秒鐘。

這是記者在華容縣鲇魚須鎮高山村數字農業示范園看到的一幕。

這個示范園的核心種植面積有3000畝。示范園指揮長吳葆春說,種糧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過去的種田方式粗放,施肥容易超,打藥容易多,病蟲害監測不夠及時。糧農一年到頭被“拴”在田里,辛苦又低效。

為解決這些問題,以水稻生產為主的華容數字農業示范園去年開始應用互聯網技術、衛星定位指揮技術等“黑科技”,對土壤環境、作物生長全場、全程監控,獲取生長發育、水肥狀況、病情危害、場內衛生等動態信息,通過智能系統進行定時、定量、定位處理后,能及時準確地遙控指定設備開關,實現了從播種、施肥、灌溉到收獲等農事活動全過程的數字化管理。

“我們還在農機上裝備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插秧和收割精度達到厘米級,可以精確到每一條壟、每一棵苗?!眳禽岽赫f。

隨著農業機械化大面積推廣、數字農業方興未艾,洞庭湖區的家家戶戶、一丘一塊的耕作方式大幅減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植模式迎來改變,連片數百畝的適度規模種植戶不斷涌現,種稻已經從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轉為主要依靠科技進步。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水稻 豐收 洞庭湖 平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