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三次會議>會議新聞 會議新聞
如何化解環保設施鄰避困局?
人民政協網北京8月23日電(記者 孫金誠)一面是城市飛速發展,需要建立環保設施,一面是居民不愿意項目修在自己家門口———“鄰避”效應(不要建在我家后院)。近年來已成為中國許多地方面臨的困境。這一問題,在21日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三次會議第六專題小組討論會上,受到委員的關注。
“環保設施因居民反對難以落地,類似的現象在國內很多地方出現,其根源是民眾日益覺醒的‘鄰避’意識。”首先提出這個問題的全國政協常委、民盟江西省委主委劉曉莊說,如何化解“鄰避”效應,已成為政府和社會必須共同面對和解決的難題。
“對于‘鄰避’效應,我們應該正確看待。”劉曉莊以建造垃圾焚燒發電廠為例指出,盡管政府部門一再宣稱垃圾焚燒發電廠不會污染環境,而且民眾也支持政府建設垃圾焚燒廠,但卻強烈反對項目“建在我家后院”。“‘鄰避’效應是人之常情,是人的自我保護的本能。”
“為什么會出現‘鄰避’效應呢?”劉曉莊自問自答道,“癥結主要還是出在一些地方政府自己身上。”一些地方對項目信息披露不及時,項目建造過程中也缺乏與民眾充分的溝通,造成民眾對項目存在擔憂和疑慮,因而一概排斥。
“‘鄰避’困境的實質是政府的治理能力。”在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協副主席劉恒看來,“鄰避”效應表面上講是利益沖突,但背后是行政體制的一個困境,“目前各行政機構因為對公眾咨詢無法可依而‘各自為政’,造成不必要的社會質疑,所以‘鄰避’的困境是如何提高我們的治理能力。”
如何破解“鄰避”效應,使環保設施項目產生“鄰利”效益?
“開放是‘鄰避’效應最好的‘化解劑’。”劉恒笑著說,“畢竟百聞不如一見,如果環保設施項目的所有端口都在陽光下運行,提高民眾的參與度與獲得感,他們就沒有什么不放心的。”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以協商民主的方式促進民眾參與協商和理性對話,最大限度地消除民眾的恐慌和抵制心理,可以進一步化解‘鄰避’效應。”劉曉莊進一步補充道,“如果通過政協組織協調方方面面的力量,充分討論,可以更有效地達成共識。這幾年的實踐也證明,政府有一些需要在更大社會層面動員的難題,通過政協協商平臺完全能夠完成。”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