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見證大變遷 見證大變遷
1993年兩會:代表委員吃飯不再繳糧票
1993年3月下旬,中共十四大后的首次全國兩會召開,作為兩會報道記者,時任《人民政協報》新聞部主任的劉春聲異常忙碌,以至于他沒有發現,這一次會議期間,代表委員們用餐時不需要再繳納糧票了。
事實上,在1993年前,就有不少政協委員建言,要適時取消糧票、油票,取消各種票證。
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精神,我國取消了糧票和油票,實行糧油商品敞開供應。5月10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宣布,從這一天起取消糧票。
“但直到政策出臺,民間也不乏各種疑慮,大家覺得沿用了近四十年,說取消就能取消嗎,擔心會不會過段時間又會恢復?”劉春聲說,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生活越來越富裕,這種感覺漸漸就沒了,“現在出門,比過去方便不知道多少倍,這在四十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我們家里現在珍藏著一些積攢下來的糧票和副食本兒,看著它們,真是陌生而又親切,似乎很近但又很遠,有種光陰似箭、滄海桑田的感覺。”聊起那些年關于糧票的故事,劉春聲有許多難忘的記憶。
生于上世紀50年代的劉春聲祖籍山東武城,在他五歲的時候,舉家遷到北京。兒時的記憶總與饑餓有關,在那個食物憑票供應的時代,許多人家里生活困難,吃不飽飯是經常的事兒,偶爾吃一頓大魚大肉,幾乎是孩子們的夢想。
家里幾個月攢下一點肉票,便拿去買兩毛錢的肉,也就一小條兒,瘦肉用來炒菜,肥肉則用來煉油,因為當時買油也是需要油票的。榨完油的油渣特別香,但油渣也得留著做肉餡或炒菜,只能偷偷地吃上兩塊。年幼的劉春聲每次代表家里去買肉,都要請求多給點肥肉。“肥肉可不能都給你,要不剩下的都是瘦肉,誰要啊?”賣肉的大叔樂呵呵,又極有原則。當時,肥肉遠比瘦肉受人們青睞。
1968年,劉春聲插隊去北京郊區大興的農村。戶口從城市遷到村里,糧票自然也沒有了,由村里管口糧。正值青春期,每天干的又是高強度的體力活,大家吃起飯來一個個如狼似虎,一年的口糧半年就吃光了。大家只好回家要糧票,家長們勒緊褲帶,積攢下來一堆糧票,拿到公社換成麥子,再把麥子馱到村里磨成面,才能解決吃飯問題。
那個年月,最搶手的還是全國糧票。每到一個地方,全國糧票得兌換成地方糧票使用。即使有錢,沒有糧票,也吃不上飯。
直到有一天,沿用了多年的糧票制度,被全面取消。
“1993年此舉雖是大好事,但并非‘驚天動地’。當時隨著糧食和物資的豐富,商品漸漸多起來,許多需票證的也已放寬很多。”劉春聲表示,這樣的決定是水到渠成,所以沒感覺當時是多大的新聞。但今天看來,它卻是改革開放的重要步驟和成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