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不給性侵罪犯任何可乘之機
六一兒童節前夕,最高人民檢察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2017年以來檢察機關依法懲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加強未成年人司法保護情況。“性犯罪重犯率比較高,有必要推行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信息庫和入職查詢制度、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信息公開制度”,最高檢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辦公室主任鄭新儉如此表示。
在所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性侵害是比較特殊的一種。根據最高檢統計,性侵害案件在所有公訴案件中占據較大比例,不少地方達60%之多。從犯罪主體看,熟人作案比例高于陌生人,有些地方甚至有70%到80%是鄰居、親戚、朋友、師生等關系。這再次揭示了其“高發性”的原因:許多未成年人的自護意識、法治意識不強,甚至沒有基本的性別意識,遇到侵害后不愿、不敢乃至不知道尋求幫助。另一方面,嚴懲罪犯并不見得能杜絕重犯,因為性侵害者往往都意識到,可以用脅迫、利誘等方式掩蓋罪行。去年,上海市閔行區基層兩院在辦案過程中發現,該地域性侵未成年人的重犯率達到40%以上。這意味著,須把“保護”和“懲罰”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上,從源頭上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發現和防范機制。
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建立性侵罪犯的大數據庫。這里有不少前車可鑒,如根據美國的《梅根法案》,居住在美國的為人父母者,都可以進入美國司法部的網站,輕松查詢到自己居住的區域登記有哪些有性侵案底的危險分子,包括他們的姓名、照片、住址和所犯罪行等詳細資料。而且,案犯還要定時更新資料,方便查詢。在我國,各地也已經有了一些探索。比如,江蘇淮安去年將4名性侵罪犯的個人信息將通過司法機關的門戶網站、微信公號與微博等渠道向社會進行公開,包括罪犯的姓名、身份證號、照片、年齡、性別與案由等。上海也有類似探索,檢察院不僅向相關部門公開罪犯信息,而且禁止其在學校、幼兒園、培訓機構等領域工作,當地的人大代表在全國“兩會”上表示,效果很好,只是數據庫太小,希望建立全國數據庫。
或有人說,這樣的做法是否侵犯了有性侵案底者的隱私權與人格權?是否杜絕了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答案是否定的。這首先是正義的要求所在。侵害了他者權利,必然要付出代價,尤其是考慮到性侵案中的“熟人作案”“重犯概率”等,應該意識到代價不僅僅局限于坐牢抵罪,更要公開個人信息,施以“羞恥感”。一些人只關心犯罪者的權利,而忽略了被侵犯者的身心痛苦,這是注意力的“跑偏”。其次,從現實角度來講,“以暴制暴”雖然有些功利主義,但卻是最實用的解決方案。在《梅根法案》施行以后,大多數美國人是這樣說的:如果你不想讓你的照片出現在搜索結果中,很簡單,別作案就行。可見,人們關心妻女安全,更勝過于關心性侵害者的隱私權,基于這一觀點,一些國家和地區甚至提出了“化學閹割”。
在充滿陌生人的社會里,我們要找到保護自己的方法。建立全國性侵罪犯的數據庫,讓每個人都查詢自己身邊的罪犯,讓這些曾犯罪的人不敢犯罪、不能犯罪,就是一種保護女性尤其是女童的有力手段。這比坐牢要厲害多了,因為罪犯們清楚,一旦再次把臟手伸出去,就沒有任何改過自新的機會,如果他還執意這么做,這樣的人也不值得尊重——我們雖然樂見其改過自新,但世間所有的尊重都是掙得而不是應得的,有過性侵案底的人應該用持久的行動和努力證明這一點。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罪犯 侵害 性侵 未成年人 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