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軍民融合助俄羅斯軍工雙軌發展
新華社北京5月23日電 特稿:軍民融合助俄羅斯軍工雙軌發展
新華社記者趙嫣 欒海
為適應新的經濟條件、激發俄軍工綜合體的潛在活力,自2016年起,俄政府開始推動軍工企業轉向生產高科技民用及軍民兩用產品,期待在國家削減軍費的大背景下找到一條軍事與民用工業共贏發展的融合之路。
兩步走深化軍轉民
前蘇聯為俄羅斯留下了一個龐大而完整的軍事工業體系。該體系當年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享有優先發展特權,整體水平遠遠領先民用工業。蘇聯解體后一段時期,俄軍工體系遭受政府資金銳減、國內采購萎縮、私有化泛濫、研發滯后等一連串打擊。上世紀90年代中期,俄制定《國防工業轉產法》,設立“國防工業轉產國家基金”,對一批軍工單位進行軍轉民。
俄羅斯《軍工潛力》雜志主編尼古拉耶夫說:“大規模生產有利于降低產品的平均成本,而俄國防部的訂單往往數量有限,造成很多俄軍工企業的產品產量低、成本高、銷路窄?!倍碥姽て髽I產品質量可靠,將其轉民用可有效降低成本,增加銷量,實現良性循環。
將一部分適合轉型的軍工企業產能轉為民用,還可保留工作崗位、保護工廠產能,同時為國家帶來額外收入。由于俄軍工企業大都擁有先進技術和頂尖專家,因此,軍轉民政策被普遍認為切實有效。
2016年,俄軍工企業生產的民用或軍民兩用產品占總產量的比例不到17%。俄政府同年出臺新計劃,規定在2025年前要把這一比例提升到30%,到2030年力爭達到50%,幫助軍工企業實現軍工和民用產品并舉發展的模式。
抓優勢增強競爭力
軍轉民新計劃的出臺,與烏克蘭危機之后俄羅斯面臨西方制裁、經濟狀況不佳等狀況緊密相關。2016年4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與民眾連線活動中首次表露了這一想法。他說,隨著國防預算的削減,國家國防訂單將逐步減少。
在同年9月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普京強調,軍工企業生產的民用產品應著眼于技術密集型產品,而非普通消費品。國家將動用財政,推動軍工企業生產民用品,帶動工業發展,進而實現進口替代。
尼古拉耶夫說,俄羅斯在智能手機等領域已經落后,但在光學器材、船舶制造、發動機制造、醫療器械等方面仍具優勢,軍轉民產品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此外,俄軍工企業在能源、航空航天、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等領域也有施展拳腳的空間。
俄羅斯工業和貿易部長曼圖羅夫認為,軍轉民潛力最大的行業是無線電制造業。到2020年,俄羅斯無線電相關領域的民用產品生產量預計可增長2.7倍,航空相關的民用產品產量則可翻一番。
目前,俄軍轉民新計劃初見成效。由俄羅斯對外經濟銀行出資,位于圣彼得堡的一家企業成功開發了“智能房屋”和“智能公寓”項目,將軍工企業生產的傳感器接入智能網絡,實現了實時監控溫度、濕度、室內空氣質量等多項指標。這一產品受到很多國外買家青睞,目前項目推廣順利。
去年,主管軍工的俄羅斯時任副總理羅戈津在“索契-2017”論壇上說,俄軍工綜合體已在生產高科技民用醫療器械領域實現突破,成立了醫用冷凍設備企業、烏拉爾光學器械廠等,收獲了來自數十個國家的訂單。
缺規則轉型有難處
俄軍轉民政策的目標并非實現軍工企業轉產,而是旨在通過產品多樣化保證軍工企業穩定發展,同時保持技術水平、人員力量、專業水平和競爭力等。
羅戈津表示,這一領域的“游戲規則”尚未完全建立,實施過程中也確實存在一些困難。他說,除了出臺一些細化的規章制度,俄政府目前急需為軍工企業和創新企業建立統一信息平臺,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創新觀念的交流與信息的交換。
此外,軍工領域的重組等重大改革勢在必行。由于俄羅斯軍工企業眾多、技術水平和處境不同,俄當前的目標是,將軍工企業基礎研究和技術應用相結合,推動生產出符合俄國內外市場期待的民用產品,幫助企業良性運營、穩步發展,從而創造利潤。
不過目前,受近年來俄羅斯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影響,俄政府對軍工企業的內部財政支持尚未完全到位。專家判斷,資金即便到位,也會先期劃撥給列入聯邦計劃的企業及財政撥款單位。而在外部,外國投資者無法涉足俄羅斯軍工領域。綜合內外因素,一部分技術較落后、缺乏競爭力的俄軍工企業可能陷入嚴重財務困境。
俄羅斯經濟政策研究院軍事經濟領域專家扎采平認為,目前不利于俄羅斯軍工企業進入國內外市場的因素主要有兩個。其一,軍工系統的封閉性導致投資者對軍工企業知之甚少,合作難度大;其二,軍工企業必須生產國家需要的產品,但國家訂單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較大錯位,企業難以營利。
也有專家認為,俄軍工企業要想更好適應市場環境,需要引入新的商業模式和市場戰略,需要政府提供優惠信貸政策,更需要吸引深諳民用市場的專業人才。
編輯:曾珂
關鍵詞:軍民融合助俄羅斯軍工雙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