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海燕”歸來氣象新——一位贛南返鄉村干部的扶貧故事
新華社南昌4月30日電題:“海燕”歸來氣象新——一位贛南返鄉村干部的扶貧故事
新華社記者鄔慧穎
從年薪近百萬到月薪2000元;從村里人眼中的大城市“公司小領導”到整天在村里忙活的村支書……
4年里,不到30歲的郭海燕不僅改變了自己的生活軌跡,而且為江西贛州市贛縣區湖江鎮石伍村帶來了一股“青流”:年輕人紛紛回村當起了村干部,共同為村里發展出力。如今,氣象變了、村莊美了、村民也富了。
當記者見到郭海燕時,他正在村里召開低保聽證會。那日,大雨。雨天本是村民的閑日,郭海燕卻十分忙碌。他把村民集中起來,談村里的低保政策。
“誰可以享受低保政策,群眾說了算。低保聽證會的召開,不僅確保了公平公正,也給村民上了一堂村務管理課。”說起眼前的工作,郭海燕話里透著自信。
回想4年前,剛從上海返鄉的郭海燕,卻有不少苦惱。“孩子剛出生,老婆身體不好,我們夫妻倆沒少為這事產生分歧。不少村民也不看好,覺得我太年輕干不了啥事,或者認為我有其他想法。”郭海燕說,“可困難再大,也沒黨的事業大。”
2014年年底,郭海燕擔任石伍村的村支書。兩個月,他走遍了村里的家家戶戶,問的是所思所想,記的是脫貧良策,很快就理出了村里的發展思路。村“兩委”班子的戰斗力薄弱是制約石伍村脫貧的原因之一,郭海燕就從強化“兩委”班子做起:走訪村里在外創業成功的人士后,年輕的吳新發回來了,不到30歲的龍小紅也回來了……如今,石伍村5名村干部全是返鄉的“80后”。
在抓好村“兩委”班子建設的同時,郭海燕思考著村里的發展。這個有著“石頭為伍”之稱的小村,三面環贛江,境內有著豐富的山水資源。可在上海工作多年的郭海燕明白,正是因為瀕臨贛江,更要把山水保護好。于是,郭海燕挨家挨戶動員生豬養殖戶關停豬欄,另尋出路。“不注重環保的發展,是不長遠的發展。”郭海燕說。
“關停豬欄,我們全家人怎么生活?”生豬養殖戶鐘瑞晶當時情緒很大。可經過郭海燕的反復開導,鐘瑞晶同意了,兩人當場還敲定了種植臍橙、優質稻的發展路子。“去年光優質稻這一項,我的收入就達到了4萬多元。”鐘瑞晶說。
村里的生態環境日漸好轉。郭海燕抓的另外兩件事也有了起色。一方面,他專門從江蘇引進品種,種植的60畝優質葡萄喜獲豐收,先后帶動了2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另一方面,郭海燕通過反復爭取,在村里實施了一批基礎設施項目。“新建學校、修橋修路、建保障房,短短數年投入了2000多萬的資金,村里的貧困發生率降到了2%以下。”郭海燕說。
走在石伍村的道路上,別致的小康樓、嶄新的保障房以及獨具特色的亭臺樓閣相輝映,葡萄、甜葉菊、優質稻等長勢喜人。“村里現在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富民產業越來越多,脫貧的步伐也越來越快。”建檔立卡貧困戶鐘慶輝說。年近七旬的他到葡萄園務工,去年收入達3萬多元,已實現脫貧。
說起未來的規劃,郭海燕說:“石伍村是一個省級貧困村,可大多數村民外出打工,我們先把產業基礎打好,就能吸引更多村民回來一起搞大發展。”
編輯:秦云
關鍵詞:贛南返鄉村干部 扶貧故事 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