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武漢:一個中國“超大城市”的綠色實踐

2018年04月24日 09:46 |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新華社武漢4月22日電  題:武漢:一個中國“超大城市”的綠色實踐

新華社記者羅鑫

今年4月22日是第49個“世界地球日”,主題是“珍惜自然資源 呵護美麗國土——講好我們的地球故事”。

“世界地球日”前夕,在武漢園博園垃圾填埋場好氧生態修復區域,一隊小學生正認真地聽著領隊老師講述園博園如何將一片占地約700畝的垃圾填埋場,華麗變身美麗生態公園的故事……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位于武漢市郊的金口垃圾填埋場啟用,該垃圾填埋場投入運行后累計填埋量超過500萬立方米,約376萬噸。垃圾場2005年關閉,但積存的垃圾仍然產生氣體、滲濾液等污染物,對周邊環境產生二次污染。

武漢市統計局發布的最新公報顯示,該市常住人口達1089.29萬人,按照2014年11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武漢成為中國現有的幾座超大城市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約18%上升到2017年的約58%。然而,越來越多的城市近年患上了“城市病”,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管理粗放、應急遲緩等問題突出。

2015年,時隔37年后,中央再次召開城市工作會議。會議指出,“要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2012年,武漢提出運用生態回歸的理念,對垃圾填埋場進行好氧修復、封場修復、滲濾液和填埋氣體處理等,并在其上修建園林景觀作為園博園主會場,獲得當時評審小組的肯定和認可,最后獲得第十屆園博會主辦權。”園博園工程師肖勤武說。

金口垃圾填埋場2013年開啟生態修復治理、回歸自然之美的重生之旅,污染嚴重的區域采用好氧技術,污染較輕的區域采用封場技術。經過近兩年修復,垃圾場六成左右的垃圾通過好氧技術得到降解。

“當時每天戴著口罩上班,起風時惡臭難聞,下雨時污水橫流。”62歲的黃云林曾是金口垃圾填埋場的一名職工,如今返聘到園博園工作。

“現在的園博園芳草綠茵,鮮花綻放,到處是沁人心脾的清香!”黃云林說。

在園博園滲濾液和填埋氣體處理區域,自動化設備還在一天24小時運營。“每小時有200多方的甲烷氣體通過這套系統轉化,每天有110方的水被處理為達標、可排放的中水,用于周邊澆灌花草。”北京時代桃源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現場負責人邵福根說。

2015年12月10日,法國巴黎舉行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武漢憑借對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后建設園博園的成功范例,一舉獲得“C40城市氣候領袖群第三屆城市獎”。

園博園只是武漢這座“超大城市”綠色實踐的一個縮影。歷經城市大建設“陣痛”的武漢,高峰期曾有幾千個工地同時施工,被市民戲稱為塵土飛揚的“光灰之城”。而今,通過打造城市生態綠心和慢行交通系統,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建設低能耗清潔生態建筑,市民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水域面積超過30多平方公里的東湖是武漢市的城中湖。綿延100多公里的東湖綠道,是中國國內首條城區內5A旅游景區綠道,它依托東湖秀麗的風景和豐厚的人文歷史,讓市民實現或漫步、或騎行的“慢生活”。

據了解,綠道建設中進行了退漁環湖、湖面治理、湖泊連通等工作,為了不影響上百種野生脊椎動物的生活,綠道沿線特意設置了管狀涵洞和箱形涵洞,專供小動物通行。

“綠道興起后,機動車讓位于自行車和行人是城市發展理念的一個重大轉變。”武漢市園林建筑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季冬蘭說,“綠道設計背后的一個個細節,反映的正是這種新理念,不僅視覺上賞心悅目,而且更利于環境發展。”

在武漢光谷落成的中國最大綠色仿生建筑——“能源之花”大樓,每時每刻從照明、通風、制冷、用水等方面都在節約能源。

“大樓外形酷似馬蹄蓮,是國內首個采用‘大型風光互補與建筑一體化系統’的建筑,此系統由3500㎡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和一組萬瓦級的新型垂直軸風力發電機組成,可為主體提供約48萬度的年發電量,是大樓自身用電量的14%,遠遠高出中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2%的要求。”武漢新能源研究院研究中心黃曉宏博士說。

黃曉宏介紹,從地下停車場一直延伸到草坪表面的光導照明系統,在白天自然光充足的條件下,可以“0用電”滿足地下停車場全部照明,每年節約電量5萬度以上。位于大樓頂部的雨水回收系統,可保證整個大樓用水量的38%使用的是回收用水,每年可節約用水4800噸。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武漢 填埋 垃圾 綠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