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博鰲亞洲論壇特稿:攜手為亞洲和世界贏得未來
瑞士著名詩人施皮特勒曾說:“找到同呼吸、共命運的朋友是人世間最大的幸福。”仲春時節,如期而至的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將主題定為“開放創新的亞洲,繁榮發展的世界”,就是要讓匯聚于此的各國政商學界人士為“構建亞洲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博鰲力量”。而就在兩個多月前的瑞士小城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也著力探討了“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運”的議題。
兩場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經濟論壇聚焦同一話題,“命運共同體”的熱度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在“構建亞洲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引下,中國也一直在發出聲音,提供中國方案、展現中國擔當。
中國方案破解世界困擾
當今世界,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之中,與之相伴,各種不穩定不確定不安定因素日益增多,局部沖突此起彼伏,保護主義暗流涌動,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身處其中的亞洲,新興國家匯聚、不同文明千帆競渡,但同時,地區熱點、難點問題不斷發酵,改善民生、消除貧困任務依然艱巨。
有一種觀點將上述種種亂象歸咎于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是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工業社會和市場經濟的必然趨勢,人們無論自覺推進還是有意阻撓,都無法改變這一基本事實。正確的態度應該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條條孤立的河流。
世界怎么了?此時,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命運共同體”就是中國對于這種期待的回應。
2013年3月份,在冰雪還未消融的莫斯科,習近平主席對“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的論述,首次明確了“命運共同體”的概念。
在海南博鰲,從2013年年會到2015年年會,從“應該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正確方向,堅持同舟共濟”到“通過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以高遠的視角審視亞洲和世界、審視中國和世界。
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是6次提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站在全人類進步的高度,對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作出了頂層設計,并對全世界作出莊嚴承諾:“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p>
世界好,亞洲才能好;亞洲好,世界才能好。摒棄過時的零和思維,超越新自由主義主導下的你少我多、你輸我贏、一家通吃格局,中國開出的構建亞洲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良方,就是要在開放中拓展發展空間、在聯動中凝聚互動合力、在包容中夯實共贏基礎。
中國智慧凝聚開放共識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構建亞洲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在行動;最終取得怎樣的效果,關鍵看方法。在構建亞洲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大“課題”中,中國智慧貢獻出的實踐方法是筑造平臺和載體。
大力推進“一帶一路”,使其成為有關各國實現共同發展的重要合作平臺。這條世界上最壯美的經濟走廊,一邊是活躍的亞太經濟圈,一邊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是潛力巨大的腹地國家,凝聚了沿線國家渴望發展的最大共識,回應了許多國家轉型升級的迫切愿望,在堅持各國共商、共建、共享的前提下,尋求著利益契合點和合作的最大公約數。
創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使其成為亞洲基礎設施開發性金融平臺。就亞洲而言,基礎設施建設需求與資金供給之間存在巨大缺口,嚴重制約著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深化。亞投行的設立,就是為了打破這個瓶頸,加深區域內貨物貿易和產業分工水平,進而提升中長期發展潛力并刺激亞洲乃至世界經濟增長。
顯然,以“一帶一路”和亞投行推動亞洲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打造,是區域合作模式的重要創新。事實也證明,這樣的創新能夠帶給各國人民實實在在的利益。
所謂“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中國的聲音、中國的行動在為亞洲與世界注入強大信心與力量的同時,使得構建亞洲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2017年2月10日,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第55屆會議協商一致通過“非洲發展新伙伴關系的社會層面”決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第71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彼得·湯姆森談及中國所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我而言,這是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唯一未來”。
中國擔當描繪共贏畫卷
構建亞洲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攜手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亞洲和更加美好的世界。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須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必須堅持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必須堅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鑒。這番表述被國際社會認為,為亞洲新未來揭示了方向和路徑,也使各國找到了自己棲身于其中的位置。
對中國來說,“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但它的塊莖始終長在根基位置。同樣道理,無論發展到什么程度,中國都將扎根亞太、建設亞太、造福亞太”。亞洲需要共同發展,世界需要共同繁榮。經濟強大、實力上升不會賦予中國在亞洲或世界特權,中國也無意去爭奪什么“勢力范圍”,只會逐步踐行更多力所能及的擔當,努力為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中國力量。中國人民張開雙臂歡迎亞洲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
當前,亞洲已成為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但“逆全球化”的暗流涌動,也使亞洲經濟增長中長期積累的內在結構性矛盾日漸突出,迫切需要通過新一輪更大規模、更深程度的開放創新,解決新時代新變化帶來的新挑戰。“正因為如此,‘開放’‘創新’‘合作’等理念,成為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50多場活動主題的關鍵詞?!辈梺喼拚搲貢L周文重說。
應對區域性世界性的挑戰,中國從來不會缺席。始于40年前的改革開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為解決結構性矛盾而進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結構性改革,使得蘊藏在億萬人民中間的活力被充分釋放。如今,新時代中國開啟的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戰略部署,預示著中國將在全球結構性改革大潮中再度先行一步,為全球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推進結構性改革提供參照,為亞洲乃至世界帶來重要推動力。
“我們的事業是同世界各國合作共贏的事業”。攜手為亞洲和世界贏未來,中國堅定地期待,踏實地前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牛 瑾)
編輯:楊嵐
關鍵詞:亞洲 中國 世界 博鰲亞洲論壇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