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讓科技爭鳴成常態
新近出版的2018年第2期《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英文簡稱“CCCF”),發表了黃鐵軍教授的文章《也談強人工智能》,對上期周志華教授的《關于強人工智能》和李國杰院士的《走務實的人工智能發展之路》提出批評和反駁意見。對此,李國杰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在題為《營造百家爭鳴的學術平臺》的“主編評語”中大加贊賞:“我一直希望CCCF成為學術爭鳴的平臺,期盼多年的局面終于看到一點苗頭,感到十分高興。”
不能不說,李國杰的這一表態充分顯示了一位資深科學家的廣闊胸襟和真知灼見。
科學無禁區,真理愈辯愈明。無論是對國家的科技計劃和管理政策,還是對某項具體的科學發現、技術成果,科技同行展開公開、平等、理性的對話、討論乃至批評,是一個國家科研環境、科學文化健康與否的重要體現,也有助于減少科技決策的盲目性,有利于科技本身的良性發展。近些年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長足進展,但在一些部門和單位,科技領域自由辯論、公開爭鳴的氛圍還不夠濃厚。無論是事關科技人員切身利益的科技政策、考核方法、評獎制度,還是存在爭議的科學發現、技術成果,科技同行即便有不同意見,也大多止于“竊竊私語”,敢于公開發聲的還不太多。
之所以造成這種尷尬,主要原因可能有兩個。
一是“說了也白說”,搞不好還被“穿小鞋”。一些部門和單位在推出科技決策之前雖然也會征求各方意見,但實際情況往往是:不是提意見的專家范圍有限、代表性不足,就是對“不同意見”舍大取小乃至于聽而不聞。更有甚者,把提出異議的科研人員視為不聽話的“刺兒頭”,要么“封殺”,要么在其課題立項、獎項評審時“設障”。
二是“人情面子”作祟,怕得罪同行。近年來,結果不靠譜、宣傳言過其實、涉嫌造假的科技成果時有出現,但考慮到大家都是同行,抬頭不見低頭見,往往少有公開質疑、批評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質疑、批評本是科研活動中的應有之義,“對事不對人”,雙方都應唯科學馬首是瞻,不能把人和事混為一談,更不應因此產生矛盾。
一些科技同行“沉默是金”的結果往往是:有名無實的偽專家忽悠百姓,不靠譜的“重大發現”誤導公眾,本不該上馬的項目匆忙開工、不該結題的項目蒙混過關……長此以往,將影響我國科技事業的健康發展。
相比于公共話題,科技創新相對“小眾”,只有業內的小同行才有能力識別真假、澄清是非,科學共同體的自由爭鳴、公開辯論不可或缺。當前,我國的科技事業已迎來科學發現與技術創新并重、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的新階段,公開的爭鳴、理性的質疑和平等的討論理應成為各方樂見的常態。希望《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和李國杰院士在新春伊始開的這個好頭,能夠保持下去、發揚光大。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科技 爭鳴 常態 科學 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