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專題>2018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讀原創 讀原創

李兆申委員:讓消化道腫瘤“早篩早診早治”

2018年03月13日 15:20 | 作者:劉喜梅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1

李兆申使用磁控膠囊胃鏡為患者檢查 (資料圖片)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3日電(記者 劉喜梅)“發現一例早癌,拯救一條生命,幸福一個家庭。”這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常常放在嘴邊的話,也是他今年兩會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更是他的夢想。

這夢想,與李兆申消化科名醫的身份有關,更與我國消化道腫瘤的發病現狀有關。

眾所周知,我國是食管、胃、腸癌等消化道腫瘤的高發地區。其中,胃癌和結直腸癌分別以第2位和第5位的排名,位居我國腫瘤發病率的前列。

其實不只是發病率高,我國消化道腫瘤的患者死亡率也高。比如,我國胃癌和結直腸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35.1%、52.7%,顯著低于歐美和日韓等國。而就消化道腫瘤的總體死亡人數來說,數據就更加讓人觸目驚心———每年約100萬例患者死亡,由此帶來醫療費用消耗近千億元。

這樣的結果,讓李兆申格外痛心。因為消化道腫瘤是可防可治的,比如通過篩查手段提高早診率,就可以明顯提升患者的預后以及5年生存率。

“但令人遺憾的是,我國消化道腫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之所以較差,主要是因為總體上發現較晚,確診時就已經失去最佳治療時機。”李兆申說。

50元獎勵背后的心酸

為了提升患者的早診率,李兆申從多年前開始就積極推廣消化道腫瘤的早篩早診早治工作。可正如同我國消化道腫瘤的防治現狀一樣,這個過程既充滿艱辛也讓李兆申備感心酸。

“有些讓我印象深刻但又‘狼狽’的案例。多年前我們曾經有一些胃腸癌防治的科研項目,這個項目就是要告訴百姓到了一定年齡應該定期去做胃腸鏡檢查,以發現早期的胃腸癌。因為這些腫瘤,在發病早期往往沒有表現,但有明顯表現時大都已經到了晚期。但當我們拿到科研經費去社區動員老百姓免費做胃腸鏡檢查時,幾乎所有人都選擇了拒絕,他們的理由是這種檢查方法比較痛苦。最后我們又自費給百姓50元補貼,才有人選擇了篩查。”李兆申哭笑不得地告訴筆者。

更讓李兆申“郁悶”的是,有些人在做了篩查之后,稱他為“騙子”。

“因為在做篩查之前,我跟受檢者說會有不舒服,但應該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不過受檢者認為插管之類的篩查過程太痛苦了,而在檢查之后卻沒有發現癌癥,就感覺上當受騙一樣”。這些經歷,讓李兆申對我國的消化道腫瘤早篩早診早治工作有了更多的憂慮和思考:既要提升百姓在消化道腫瘤方面早診早治的意識,也要推動檢查手段的更新,讓百姓的篩查可以更加舒適便捷。

從此,消化道腫瘤篩查的科普工作成為李兆申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而在實施這項工作的過程中,李兆申發現,一個不會做科普的醫生絕對不是一個好醫生。

“這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提出‘上醫治未病’的觀點。科普,從某種程度上,就可以從源頭上減少疾病的發生,是我們醫生尤其是專家更應該重視的領域。所以我呼吁大醫院的醫生要到基層醫院做培訓,給民眾做科普。這樣,醫生一個人多跑一點兒路,就可能讓幾十上百人少跑很多路。”李兆申強調。

關于科普工作的建議,李兆申認為,應首先樹立科普的權威性。“而要樹立權威性,科普就必須由專業的人來做,其中最適合的專業人士就是權威醫學專家,也就是老百姓眼中的‘大專家’。因為這些‘大專家’是老百姓最為認可和信任的人,他們牽頭來做消化道腫瘤防治知識的科普工作,因為專家知名度高百姓認可度強,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李兆申表示。

腫瘤早篩查早診治是提升

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的重要路徑

在推動科普的同時,李兆申也在探索并推動消化道腫瘤篩查方法的科技創新,以滿足臨床患者“方便、舒適”檢查的需求目標,進而最終推動消化道腫瘤的早診早治工作。

現在,臨床患者的“方便、舒適”檢查需求目標,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

2009年,由李兆申與安翰醫療技術合作的磁控膠囊胃鏡系統研制成功,成為全球首臺用于臨床的膠囊胃鏡,這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醫學科技創新領域的重大突破。

通過安翰膠囊胃鏡做胃癌的早期篩查,受檢者只需要像服用膠囊藥丸一樣吞下膠囊胃鏡,操作人員通過磁控技術在人體外實現對膠囊的遙控,就可以把整個胃看得清清楚楚,其準確性和電子胃鏡一致。這項技術,真正實現了胃病的無創無痛檢查。

除此之外,借助云平臺,該膠囊胃鏡還可以實現在社區醫院、鄉鎮醫院等基層單位檢查,由三甲醫院專業醫生閱片出報告的“ATM機+銀行“模式,“ATM機”就是百姓身邊的影像收集中心,“銀行”就是三甲醫院的專家資源。借此模式,醫療資源實現最佳配置,可以迅速推廣普及胃癌篩查。

新技術推廣使用呼喚政策支持

令李兆申焦急的是,新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并沒有顯著降低我國消化道腫瘤的發病率。這主要是因為,在創新科技產品成果轉化和使用方面,國家相關的配套政策支持還不到位,導致新技術并沒有被廣泛推廣使用,因而百姓和社會對創新型醫學科技產品的知曉率和認可度還不夠高。

“比如說,我國現有的體制機制因素特別是招采機制及支持民族企業和國產產品的綠色通道尚未建立或還不完善,導致我國醫學科技創新成果在應用轉化方面還大都面臨著‘最后一公里’困境。以采用磁控膠囊胃鏡篩查胃癌為例,目前這項檢查僅在上海地區被納入了醫保報銷范圍,在其他地區未納入醫保而需自費,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患者知曉度和選擇權。”李兆申補充強調。

可早篩和早診早治,卻是目前消化道腫瘤防治的最佳途徑。據李兆申介紹,消化道腫瘤實際上并不可怕,此類疾病既可防又可治。比如以胃癌為例,參照日本胃早癌篩查制度,如果百姓定期接受早癌篩查的話,至少有60%的人能夠擺脫病魔。

“而如果胃癌能夠在早期發現,其5年生存率在90%以上,患者治療所需要花費的經濟負擔也較小,平均費用不足5萬元。但如果到了胃癌晚期,不僅預后花費會成倍攀升,平均花費在20萬元以上。即便如此,晚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僅為30%多。這不能不讓人憂心。”李兆申意味深長地表示。

其實,消化道腫瘤給患者自身和家庭帶來災難,還給國家醫保帶來了沉重負擔。僅以胃癌為例,如果我國胃早癌發現率提高到日本、韓國的平均水平,保守估計全國居民家庭每年至少可以少支出150億元,國家每年則可以節省至少300億元的醫保費用。

“所以,我建議將消化道腫瘤篩查納入國家計劃。這不僅跟衛生經濟學有關,還跟提升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的國家戰略有關。因為就目前而言,我國要在2030年實現人均預期壽命77歲的目標,提升癌癥患者的早診早治率是重要路徑。因為只有實現了早篩查早診治,才能提升患者的5年生存率,進而提升我國的人均預期壽命。當然,當早期消化道癌癥篩查上升到國家計劃層面時,我們的科普教育也應該提升到同樣高度上來。這樣,才能保證‘早篩查’和‘早診早治’深入人心。”李兆申最后強調。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