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歷史小說的文本譜系

2018年02月11日 14:19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歷史小說的創作就一直保持強勁的發展態勢,成為當代文藝創作中最重要的題材類型之一,產生了諸如《雍正皇帝》《曾國藩》《貞觀長歌》等多部重量級作品,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寫傳統與文本譜系。伴隨其在出版市場的暢銷與影視劇版本的走紅,歷史小說吸引了大眾的目光,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

就題材而言,歷史小說主要描繪古代王朝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塑造帝王與英雄人物形象為重點。把風馬牛不相及的歷史小說與“主旋律”兩個概念牽線搭橋,產生的會不會是一個“偽命題”?在筆者看來,產生上述質疑的原因,或許是“文學性”的潔癖作祟。當我們跨越美學闡釋的柵欄,將歷史小說放置在文化生產的場域中進行討論時,就會發現歷史小說具有顯著的意識形態特征。

……

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不僅在經濟領域重啟了經濟改革的進程,還引發了整個文化語境的改變。與意識形態的變化相對應的,則是歷史小說敘述對象的改變:從興兵起義的農民領袖李自成到英明帝王李世民、從明末的風雨飄搖到大唐的盛世榮光。在這一過程中,主流意識形態完成了自身的歷史性重塑:通過對歷史的招魂,詢喚了新的國族主體的出場。主流意識形態建構了新的評價機制與價值系統,歷史小說則轉移了敘述關懷的焦點,英雄的典范價值被重新形構,而“主旋律”歷史小說的命名亦由此發生。

唐浩明《曾國藩》的出版過程正好說明了文本生產與文化語境之間這種復雜的關系。早在1987年,唐浩明就給出版社編輯提交了關于曾國藩的選題申報材料,但由于題材的敏感性,一直沒被批準;直到1990年至1992年間,《曾國藩》三部曲才先后出版,獲得社會的強烈反響,曾國藩被認為是晚清一代的中興之臣,他的儒家處世哲學與領導藝術備受推崇,成為現代社會的人際關系教科書。于是,《曾國藩》成為暢銷書,20年累計重印29次超過200萬冊。曾國藩對個人功名的追求是轉型時代諸多成功案例的表達,也是市場機制下個人英雄主義的勝利,正是基于此,公眾不再挑剔曾國藩的暴力鎮壓與統治,反而關注的是他發跡的過程。

無獨有偶,對歷史人物的翻案同樣發生在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及其影視劇版本《雍正王朝》中,向來被公眾認知為刻薄寡恩、為政暴虐的“冷面王”雍正在新的歷史書寫中成為篳路藍縷、兢兢業業的領袖。二月河通過突出雍正的勤奮和對國家的操勞這個人格的面向而重塑了雍正形象,使他成為一個值得民眾“了解之同情”的人物?!傲私庵椤币馕吨含F在的我們必須重返歷史現場,站在歷史人物所處的生命情境中,想古人之所想,慮古人之所慮,將心比心地來評價古代人物。道德在這里相對化了,“人性”成為衡量歷史正義的標準。于是,在“人性觀”的闡釋視角中,歷史人物被重新塑造,與之相伴隨的則是一系列歷史事件的重新闡釋與歷史整體性的重新架構。

同時值得注意的還有“主旋律”小說的文本譜系內部從內政到外交的敘述重心轉移。與《曾國藩》三部曲、《雍正皇帝》(1990-1992年出版,電視劇版本于1999年上映)、《天下糧倉》(2002年)幾部較為關注內政和社會問題(諸如賑災與反腐敗)的小說不同,《漢武大帝》(2005年)、《貞觀長歌》(2007年)則把視角更多地轉向外交關系中,面對西北部(某種意義上的現代民族國家)的侵襲,漢武帝與唐太宗無不憂心忡忡,他們增強內部實力的最終目的就是挫敗西北部游牧民族的進攻,維護國家的安全。換句話說,他們始終處在備戰與戰爭的邊緣地帶。

就整個意識形態上層建筑而言,歷史整體性總是與歷史主體緊密相連。從階級斗爭與農民起義的“反抗者”到維護和管理國家的“統治者”,“主旋律”歷史小說通過小說領域英雄典范的轉移重構了自身的歷史想象,更換了文化領導權的建構機制,也詢喚出新的歷史主體。恰如張慧瑜所說:“曾經在上世紀50-70年代的歷史中獲得主導位置的革命文化和歷史敘述被改寫成為一種國家/民族的‘現代’神話,中國呈現為一種作為民族國家的‘現代主體’的位置,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傳統并在近代遭遇現代化的歷史中逐漸實現了現代化的新主體?!痹谶@里,國族認同的主體替換了階級認同的主體,公眾的認同在新的歷史語境中被重新洗牌,被整合為基于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于是,歷史整體性得以重新建構。

由此,“主旋律”歷史小說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凸顯出來。一方面,它“以虛擊實”,通過折射與隱喻的方式確認了新的國族主體的出場,為主流意識形態的轉型提供了合理性與合法性的解釋;另一方面,它又通過文學這種虛構的形式滿足了情感的訴求,以柔性的敘事空間想象性解決社會問題,轉移了公眾的視線,為轉型時代提供情感撫慰。

重新敘述歷史帶來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它絕不是想象領域的簡單操弄,而是關涉整個意識形態表意系統的轉向,而敏銳的國際觀察家們已然從這一改變中嗅到了中國意欲向國際社會暗示的信息。在新加坡資深外交官馬凱碩的《新亞洲半球》一書中,他首先援引學者朱影的話:“80年代的清宮戲主要講的是清政府的腐敗和晚清時期的文化衰落,而20世紀90年代晚期和21世紀初的清宮戲卻著力描述清朝早期的繁榮和國家統一。”

于是,歷史再現的敘事表征成為國際社會探測當代中國改革水溫的溫度計。它們借由虛構敘事的路徑來解讀中國文化癥候并推測中國政治動向?!爸餍伞睔v史小說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本文選自《詢喚與協商》的P7、23-27,作者劉復生、汪榮,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本書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主旋律’文學的創作現狀與發展走向”最終結項成果,主要針對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出現的“主旋律”小說進行研究。)


編輯:楊嵐

關鍵詞:歷史 曾國藩 意識形態 文本 主旋律

更多

更多